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06 14:29:50瀏覽1713|回應1|推薦8 | |
這幾年來切.格瓦拉(Che Guevara)似乎正在慢慢退出年輕人的記憶中,想當年全球的抗議活動中,穿著切.格瓦拉頭像的t-shirt幾乎就是一種反抗的象徵,但是現在從許多社會運動人士的T-shirt不再出現他的頭像後,就可窺知一二。看來許多充滿理想的社會運動,事實上也是有潮流和風向的。誰叫現在左派份子已經成了左膠份子了!
但是雖然在台灣一代新頁已經逐漸蓋過就頁,但是由大導演Walter Salles(他的另一部傑作是中央車站)所拍攝的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Motocycle Diaries)又再一次讓我憶起了切.格瓦拉。看完後我把書架上那本切.格瓦拉的自傳又拿了出來,心中悸動不已,也讓我再一次思考拉丁美洲這個世界級政治試驗場的一切。人老了,回憶就成了一種救贖。
片子是根據切.格瓦拉的真實日記改編,敘述有美好前途的中產階級的大學醫學院應屆畢業生,和好友相約以摩托車橫渡南美大陸,出發時,兩位好友的目標不過是一場青年人的壯遊之旅,某些程度還是一場男性賀爾蒙高漲的探索之旅,兩人在隨遇而安,一路亂闖亂碰下,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南下,經過彭巴草原,見識了高卓人的隨遇而安,到智利的亂愛之遊,像極了一個大學生那種膚淺而又真實的內心渴望。但是到了智利北部的銅礦場時,格瓦拉開始了心境的轉換,失地夫妻被迫在礦場毫無尊嚴的工作,讓格瓦拉悸動到原本要幫女朋友買禮物的錢給了他們,而秘魯的原住民之失怙失依和痲瘋病人的被迫與世隔離,使得格瓦拉這個原本有著美好前景的準醫生震驚不已,他開始思考為什麼社會會是如此,最後竟然轉而投身共產革命。片尾提到在壯遊後8年,切.格瓦拉已經發出邀請朋友到古巴參與革命建設。
我不是專業電影影評,但是導演在片中,讓我們慢慢看到一個革命者的心靈轉換,就像他在另一部名作中央車站一樣,沒有特殊的高潮但是卻讓人自然融入電影設定的情節,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跟著主角來了一趟心靈之旅。所以雖然我早知道了主角傳奇的一生,但是卻仍然被影片所吸引,直到燈亮之後。
但是燈亮之後,我忽然頓悟到拉丁美洲為何會有政治實驗場的別名了!想想一對不到三十的年輕人卻能夠騎著摩托車闖蕩拉美,而且處處化險為夷,主要一來是在於拉美基本上是通用西班牙語,各國之間並沒有語言上的差異,正如主角在片末時高呼從墨西哥到智利阿根廷都應該團結起來來暗示切.格瓦拉已經要參與共產國際革命,而這種模式我想這在其他大陸是不可能,因此拉美的英雄自古以來都是有強烈的拉美一體的國際觀點。歷史上也證明這一點,從脫離西班牙獨立到後來的社會革命,在在都是如此。二來是如果沒有僵化的社會階級,拉美也不至於老是在鬧社會革命,這就要怪自西班牙統治拉美後所實行的監護徵賦制,導致社會階層嚴重分化,社會階級基本上很難有流動的可能,所以這兩種事實相加起來,就容易產生像格瓦拉這種出身中產階級卻最後投入共產革命的人士,因為他有知識有理想但是卻發現社會有大量問題,而在當下他能選擇的方式不多,共產革命可能是他當下最好的選擇了!因為共產主是兼有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並提供革命理論的最佳範例了!
革命者多如過江之鯽,但是為什麼格瓦拉會給世人留下如此深的懷念呢?我想一來是格瓦拉最後的悲慘命運,明明古巴的革命成功後,他可以好好的幹他的部長享受革命成功的果實,但是他卻願意整容後到南美去真的打游擊做革命,這已經是令人感佩不已(大家看看現在那些說要捍衛台灣的人,真的願意放棄榮華富貴嗎?)﹐而最後在玻利維亞被同志出賣而命喪於此,美國人甚至要求割下十根手指來證明屍體是格瓦拉,這種悲壯的情景,要人不敬佩都不行。但是另一方面,我想格瓦拉的中產階級味道也是引人之處,吸著雪茄,沒事就拆解自己的勞力士手錶自娛,這完全是一種資產階級的行為,但是卻是高階的共產主義戰士,這兩者反差,也令人感到有趣不已。
只是雖然拉美有著令人驚奇不已的政治實驗,切.格瓦拉偉大的革命情懷也令人敬佩,但是事實上拉美的政體卻是一個可怕的循環,左派,右派,軍事強人,共產政權不斷在這個大陸上演。只是很可惜的事,拉美似乎沒有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就像一個迴圈,只是到站後換個駕駛,但是卻老是繞著同一個迴圈走。一直走,一直走………。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