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V怪客》向你致意!♥
2011/06/15 11:42:03瀏覽3413|回應0|推薦1
「V怪客」這個片名若能直接翻成「V」,而不要加上「怪客」兩個字,或許會更有味道。因為「怪客」兩個字有一種「滑稽感」,使我一直以來都對這部電影存在著誤解,以為它是一部滑稽、熱血、打打殺殺、圖個熱鬧或快感的商業電影,讓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觀賞它。

那天很偶然地轉到HBO,正在播映一隻片子,不到十秒鐘,我立刻被運鏡給吸引住,再加上調查畫面的魅力J太喜歡犯罪電影了……),我很自然地放下搖控器,繼續看下去。

地點是英國的某棟電視台大樓,警員正要追逐一個女子,畫面一轉,來到電梯前,電梯門打開,走出一名身穿斗篷、頭戴面具的人,我一下就認出那「V」的面具,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某個模仿節目裡模仿「V怪客」的滑稽模樣,使我一瞬間有股想轉台的衝動,但那瞬間就是那麼奇妙,不知怎麼,就突然覺得多看五秒鐘也無妨。

只見V亮出綁在身上的炸彈,嚇得警衛不能輕舉妄動,讓V直接進到大樓中心,切斷電視台所有正在播出的畫面,對全英國做出一個鼓吹起義的演說,相約明年11月5日要一起包圍國會大樓──這個政治中心的象徵,以救贖這個國家。

我開始覺得這個故事的主題和我原本的預想不同。

一、背景
繼續看下去,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的英國,是一個被獨裁總理控制、壓抑的國家,人民沒有自由發言、信仰、閱讀,甚至是「認知」的權利,簡單來說,氣氛上彷彿是被希特勒統治一般。這一個黑暗政府在數年前為了實驗生化武器──病毒聖瑪麗亞,抓了大批無辜的人民(其中也有一些政治犯、文字獄、自由論者)進行實驗,實驗成功之後,就將這個病毒散播出去,再製作解藥來救治人民、累積資金,就是這樣同時扮演魔鬼與上帝的方法,令他們取得了長久而不動搖的政治地位。

在這個實驗所裡,大部份的人都死於聖瑪麗亞的毒下,只有一個男子身上產生了抗體,那就是「V」牢房的犯人。充滿仇恨的他炸毀了實驗所,也把自己燒得遍體鱗傷,他雖然逃了出去、恢復了自由,卻也永遠無法以真面目示人,只能戴著面具、穿著披風手套,以遮掩他慘不忍睹的傷痕。

V逃離了牢房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仇恨與痛苦中渡日,慢慢的,他將仇恨化成復仇的行動力,又將之提升為一個理想的達成,將個人的仇恨,放大成全體的願景。他要復仇的對象,和人民要反抗的政府不謀而合,但他一個人的復仇,就僅是一時的英雄(這裡的英雄指的是如希臘悲劇裡完成事件中心的人物,非現代人認知的英雄),但全民一起「復仇」,就是革命、就是希望、就是理想,V不想做英雄,想做理想的化身,這是他沉靜多年思考來的結果。復仇,並不是拿起刀來砍殺,復仇是冷靜、智慧與救贖的結合,這就是V如此喜愛《基督山恩仇記》的原因了,若要復仇,也許就是要像基督山那樣冷靜、巧謀,方能達成。

二、人物
V確實是一個聰明、考慮周全又身手不凡的復仇者,他善於利用人性,先後殺掉實驗所中研究聖瑪麗亞的執行者(醫生、長官、神父等),行兇後,又致上一朵紅玫瑰表示哀憫,他復仇,可是他並不冷血,在他勇敢面對死亡、找到人生目標之後,他的心中仍有一片美好的禁地,這禁地來自於「一封陌生女子(薇若莉)的自傳」,這禁地亦具備了所有勇氣、正義、同情,還有……雖然有些不搭調,但確實有愛。 (或許不像男女間那樣的愛情,而是更為複雜的……)

這樣冷靜的復仇者和一開始被追補的女孩依薇發展出一段純純的情誼,可是V是「野獸」,依薇是「美女」,V比童話故事不幸的是:儘管他種了再多的玫瑰,也不會變回王子,這讓V十分痛苦,隨著自己的情感加深,也越來越無法全然的冷酷,最後,他將「革命象徵」的決定權交給依薇之後,打算前往完成他最後一項復仇──殺掉總理沙特拉,和他的手下大將魁迪。

一段虐心又詩意的片段,依薇獻吻在面具的雙唇之上,卻被拒絕窺探面具之下的容顏,面具之下的那張臉不是真正的V,亦不足以代表真正的V,於是女孩諒解了,男子也就告別了。

V要完成的最後復仇就是要殺掉黑暗政治的兩頭惡龍,先是挑撥他們相殘,等魁迪殺掉殺特拉之後,再進一步針對魁迪,魁迪自然不好對付,尤其他身邊還帶了十多名武裝士兵,士兵們用槍掃射V,他沒倒下,等到士兵們子彈用盡,要換彈匣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手刃這些人(幫凶?),來到魁迪面前,魁迪手中一把左輪手槍,六顆子彈怎麼也殺不死V,他心裡頭慌,說道:「你怎麼都打不死?」V掐住他的脖子,說道:「這面具之下已非血肉之軀,在這面具之下的,是理想,魁迪先生,理想,是子彈打不死的。」說罷,就扭斷了魁敵的脖子。

這句話很有力道,而且用得很小心,過了頭,就會變得俗爛。(J看得熱淚盈眶)
理想是不死的,但V可不是不死的,他踉踉蹌蹌露出人前沒有表現出來的疲態,其實他走就受了槍傷無數、回天乏術了,好不容易走回依薇身邊,自然也殞落在她身邊。

三、思想
依薇決定完成V的遺願,炸掉國會大樓作為革命的象徵,並送上V「親自」開啟這場盛會。成千上萬的人民已聚集在國會大樓前,他們是相信V會帶給他們希望的人民,果然十二點一到,11月5日,他們的國慶日,國會大樓應聲炸毀,天空施放著七彩的煙火,這一天,是象徵著自由、平等、博愛;這一天,是象徵獨裁的瓦解;這一天,是象徵著理想被落實。

V是誰?
V是基督山、V是大家的父親、母親、V是你、是我,是千千萬萬的人,因為V──就是理想。

四、技巧 (再來談到的是電影技巧。由於J只看了一遍,沒有仔細研究,只能粗淺的提出三個印象較深刻的手法。)

1、鑲嵌
所謂的「鑲嵌」,就是在一般的故事軌道上,鑲進一些不同風格(如《追殺比爾》)、不同意象(如蒙太奇電影),或是放入已知暗示,在此片中鑲入的已知暗示如:「基督山恩仇記」、「美女與野獸」、「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門前記號)、「莎士比亞」等,這些手法如果被抽掉了,其實並不影響情節走向,而一旦加上這些手法,就能在電影語言上加上深度,讓電影能夠滿足擁有較高追求的觀眾

2、重復
「重復」是一種文學技巧,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故事,大野狼重復了三次「吹房子」的動作,又如《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一共問了魔鏡三次問題,又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害公主。這種重復的技巧,是為了同中求異,獲得閱讀上的層次感,手段明顯的,就直接以重復做文主題結構,手段微妙的,就是為了得到閱讀(在電影則是畫面)上的韻致,或說是「節奏」。

在此電影中,不斷兩兩映襯的畫面諸如:奶油吐司早餐(V和高登)、躲在床下的依薇(小時候和長大時)、牢獄、被剃髮的女子(薇若莉和依薇)、獲得身體上自由(V在火中)和心靈上的自由(依薇在雨中)……等等,就連人物之間,都有彼此對比幸與重復感,這令畫面像詩一樣豐富,格外具備美感。


近日裡大家都在關注納塔莉波曼的「黑天鵝」,其實她在這個時候(2005)就已經有精湛的演出了

3、敘述觀點
這部電影的主線無疑是圍繞在V的身上,可是他並非是敘事觀點,他是別人「第一人稱」小說中的「第三人稱」。就說得坦白一些,這部電影的敘事者在警探身上,他以「第三人稱」在敘述V的故事,是警探將過去、現在做了總合,並明白地洞見未來。我必須強調的是,電影本身並沒有說明誰是敘事觀點,舉例來說,它和《神鬼交鋒》不同,《神鬼交鋒》很明顯地是以湯姆漢克為第一人稱,敘述第三人稱的主角──李奧那多的故事。不同在於《V怪客》中沒有「真正」出現敘事觀點的獨白,而是在整個故事輪軸下,觀者可以感覺道:V的一生是由警探敘述,由依薇做總結,這企圖要說明什麼呢?

或許,英雄不需要自己加上注解的氣概,這使V這個角色(尤其是角色的性格內在思考)更加神秘、複雜,也更深層,值得玩味,也就是這樣的曖昧不明才使得這個角色更具吸引力。

五、骨牌意象
說了上述幾點技巧之後,我想把「骨牌意象」提出來加以敘述。在接近片尾的地方,有一幕以蒙太奇手法展現的畫面,一面是V在排設骨牌,一面是總理在準備武裝抗暴,一面是人民的情緒浮動,這時的骨牌象徵著「布署」(setting),V布署了數年的計劃,沙特拉布署的軍力,人民按著V的計劃接受無形的布署。接著V推倒了骨牌,骨牌分成兩路依次倒下,這時候的骨牌便像是V心中的兩股力量在拉扯,一邊是起義與復仇的理想,一邊又縈繞著依薇說他已經便成怪物的掙扎,結果兩路的骨牌同時撞上最後一張骨牌,兩股勢力相當,最終骨牌並未倒向任何一方,如同在V的心裡,這樣的掙扎始終是無解的,所以他只好將這張骨牌將給依薇,由她來決定:到底是要「理想的實現」,抑或是「人性的挽留」?

再回到技巧二說的「重復」,當十二點慢慢接近,戴著「V面具」、穿著黑風衣的人群大批集中到國會大樓前,一個空照鳥瞰的畫面,與V在「布署」骨牌時的畫面如出一轍,而當依薇決定完成理想、送出炸藥和煙火時,人群依次掀開面具,又如同骨牌一張張倒下兒露出不同色彩一般(骨牌效應),V所布署的「骨牌」不僅一步步完美的達成,也使「理想落實」的目標順利完成。在這些「人群骨牌」中,觀眾會看到很多「已故的熟面孔」:救了依薇的高登、獄中的薇若莉、死於抗暴下的小女孩……這些為了追求理想而不幸身亡的人,他們混跡在人群中,代表著理想的化身,也呼應著「理想是不死」的箴言。這個「骨牌意象」具備了象徵、呼應、對比、美化等功能,實為高明,然而片中不只「骨牌意象」值得提出來探討,還有很多值得玩味又環環相扣的地方等待發掘,一部令人百看不厭的電影通常都有這樣的條件。

六、結論
觀賞完全片之後,有種「餘波盪漾」之感,姑且不去論是否贊成V的思考,像我本身並不贊成V的做法,因為V只是除去了現階段暫時得勝者,不能保證沒有更心狠手辣的獨裁者上台,縱然人民心中已經有某些地方被啟動,也難保是不是會造成更大的鎮壓,犧牲更多的人民,其實V自己心中也明白這一點,可是不去做,什麼也不改變,不做做看,又怎麼知道結果呢?

話說回來,革命哪有不犧牲的,差別在於,這樣的犧牲值不值得?而且,能不能減到最少?不贊成,但也不反對,V給了人民希望、鼓舞、反思,這是不爭的事實,若今天我處在那樣的狀態下,我亦會向他致敬。

電影是一群人(導演、編劇等)他們的思想表達,贊成也好、反對也好,都不是一個觀眾用來否定電影的理由,這部電影中,從人物的塑造到運鏡的手法,每一項都帶著中性和含蓄的質感,不大血大淚地刺激神經、令人疲勞,看了之後,使我大大改觀,我必須向我之前對它的誤解致歉,亦向它致意,這是一部如同片中插曲那樣悠然、令人舒服的電影,不管你是否有過和我一樣的誤解而未看,或是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都可以換上不同的視野、角度,重新觀賞,將這部電影推薦給大家!

撰於2007
整理張貼2011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tterfly425&aid=53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