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李璟
手捲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涯。
●詞意淺釋
手捲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手挽起珍珠簾子掛在玉鉤上,重重春恨還是跟往常依樣,鎖住深苑高樓。)
一個動作可以表達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挽簾上鉤為的是當然是向外望,但是這樣的動作是為了排遣無聊寂寞?還是望遠寄情?又或只是下意識不可解的情緒使然?不論我們怎麼想都不得而知,然而;李璟卻已經藉由這樣的動作為接下來的詞句,陳舖了無限的可能性。
原來,他為我們彈開了一曲「春恨」的前奏曲。簾子掀開了,曲子主調也上場了。
高樓之內被濃得化不開的「春恨」牢牢鎖住,這股「春恨」不是新生的,也不是偶發的,而是很早很早以前就瀰漫著,揮不去、彈不開。不像是捲簾後外物感應內心而升起,反而更像是欲把這股濃郁鬱結的「春恨」藉著捲簾趕出窗外、樓外。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風中散落飄零的殘花究竟是誰在主宰?誰來護惜?想來想去總是想不透。)
簾外樓前的景象又是什麼?
首先感受到了是惻惻寒風,其次看到的是凋零飄墬的落花,這樣的景象,欲推往外的「春恨」反而因風反撲,因落花更加深刻的侵襲到愁人的心裡。
落花沒人可以依憑、護惜,是不是就跟樓上愁人依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是觸景傷情嗎?還是愁人眼裡,寒風落花都已經跟他的心境思緒連結交融了?一句「思悠悠」把此景此心此意推向了更為廣求無邊的領域,帶給愁人與讀者更多不可解的感情跟感受。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天外飛翔的青鳥竟沒幫我帶來遠方的信息。丁香花獨自在細雨中愁悶苦惱又有誰知曉。)
除了感受到春冷寒風,看到眼前的落花飄墬。更深一點體驗到陰冷的春雨,視線再瞄遠一些,看到空中青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飛翔。
看到的竟然是「青鳥」!這般縈繞不去的長久「春恨」終於具體了!日日夜夜思念的人;在訊息不通遙遠的雲天之外,獨留伊人惆悵憔悴無人知曉。〔註:由杜甫《代贈》詩中:「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印證此意〕
因為心心念念的憂思鬱結,既然傳遞不出去,也接收不到遠來的脈脈情愫,用「空結」二字真是神來之筆,再貼切不過了。
※青鳥:《山海經.大巟西經》載西王母有三青鳥。郭璞立註言:「皆王母所使也。」故後世詩人詞家,借稱傳信使者為「青鳥」。
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涯。
(回頭看著江水悠悠,團著三峽暮色。浩浩迢迢的直達天邊。)
換個角度再看,樓前江水悠悠,遠方暮色靄靄,三峽竟是傷心處?當然,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樣的蒼茫暮色,作者逆江而上迤邐到西邊雲外,難道只為了切合「青鳥」的神話嗎?
猛然記起李商隱的《楚吟》,詩云:「山上離宮宮上樓,樓前宮畔暮江流,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意境跟李璟這一段頗為相似。不同處在於,李商隱以楚雨潤愁,契合宋玉的「巫山雲雨」神話,將愁思以今襯古,藉古托今。李璟則將反覆訴說的愁苦(春恨)藉著滾滾江流,推向雲深不之處的渺而遠的意境之中。
●寂風隨筆
藉著李璟近而遠,遠又近。淺入深,深而遠。虛虛實實,虛中藏隱,實中又虛。飄忽難測的筆法,這一闋《攤破浣溪沙》再也不能草率的歸納進「閨怨」、「懷遠」、「離傷」等的範疇了,詞中的意境已然不受既有的題材所拘限。
觀南唐詞人如李璟、馮延巳、李煜等人,他們的詞作句中隱喻特深,抒情的方式也比較虛無,但是往往在這樣隱晦之中、空靈之外,反而使得作詞人的情緒滲透到作品之中,讀起來格外感動人。這樣的詞風在北宋末南宋初期,一些有名的大詞作家的作品上也時時看見,或許正是社會的大環境相似的緣故吧!
●作者簡介:請看 應天長/李璟
●詞牌簡介:
浣溪沙: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小庭花》等。
雙調,四十二字,平韻。
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
又宋‧周邦彥《浣溪沙慢》,雙調,九十三字,仄韻。
攤破又稱添字、攤聲。詞排上加有「攤破」二字,意思就是將曲調中的一兩句增字或衍聲,另外變成一個新的曲調,但是仍然沿用原來的詞牌,為了作區隔,會在詞牌前加上「攤破」。
《浣溪紗》本是上下闕各有三句七言的定格,平韻,增字成《攤破浣溪紗》則又區分兩體:
其一、將上下片的第三句切割添字,成爲四言、五言兩句。形成了七七四五的句格,仍用平韻。
其二、上下闕的第三句末字改成仄韻字,再添加三言一句,用韻,形成了七七七三的句格,仍用平韻。(今日所讀的即是此一定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