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帶一路』and『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as well as『開我民族史今後五百年之新運』
2020/04/02 16:17:44瀏覽400|回應0|推薦0

 

 

 

 

 

『一帶一路』and『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as well as『開我民族史今後五百年之新運』

 

 

 

歷史的拐點:改變中國歷史的偶然事件

 

 

 



有誰想過,歷史發展到今天,是一路直線還是彎曲的曲線?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曲線。因為歷史太好看了,單調而毫無神秘的直線是永遠也演繹不出來的。據說,上帝給人類製造的最好的一樣東西,不是別的,而恰好是曲線。因為它多變,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突然就拐了彎。

 

曾經的歷史,包含了無數的可能。某一歷史事實,只是在眾多可能中實現了的一種可能。而在實現與未實現之間,有一個拐點,它充當著很有可能改寫歷史的重任。真正的歷史往往是這樣,有時候你還沒有察覺,它就在默默中轉變了方向。這時的歷史的拐點往往是隱而不現的。有的時候,歷史敲鑼打鼓地追求它的宏偉目標,好像一切都近在咫尺,但卻因為一個意外的拐點,歷史卻從此轉換了方向。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拐點,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響了後來的歷史。無論是人還是事,他們都是偶然出現的。也就是說,歷史本朝著固定的大路向前奔跑,卻因為一些偶然因素的介入而永遠地改變了方向。我們稱這些人或是這些事為歷史的拐點。

 

但是,這些拐點通常是不被我們重視的,因為人類都喜歡做事後諸葛,一件事情發生了,他們就會總結出許多理由來證明這件事是必然要發生的。也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直線。

真的如此嗎?

 

我們無可否認的是,儘管牛頓聰明,但如果不是那個偶然的掉下來的蘋果,他很可能發現不了萬有引力、比如足球賽,足球打到門柱的幾率非常低,可許多時候,都是這個非常低的偶然事件改寫了比賽。

 

那麼,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造就了偶然,還是偶然的連續造成了必然的假像?

 

事實上,歷史是人書寫而成,在大而泛的“帝王將相”家譜面前,可能有太多的偶然事件並不被我們所知,於是,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把一些大道理、大規律強加給歷史。

 

但我告訴你,這是強姦歷史。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18次偶然事件的的確確改變了歷史,歷史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18次偶然事件“功不可沒”。它們最終成為歷史的拐點,歷史由於它們的出現,而向著另一條路飛奔而去。

 

 

https://m.zhuishubox.com/20147/7405730.html

 

 

 

@@@@@@@@@@@@@@@@@@@@@@@@@@@@@@@@@@@@@@@@@@@@@@@@@@@@@@@@@@@@@@@@@@@@@@@@@@@@@@@@@@@@@@@@@@@@@@@@@@@@@@@@@@@@@@@@@@@@@@@@@@@@@@@@@@@@@@@@@@@@@@@@@@@@@@@@@@@@@@@@@@@@@@@@@@@@@@@@@@@@@@@@@@@@@@@@@@@@@@@@@@@@@@@@@@@@@@@@

 

 

 

 

 

 

 

寒竹來稿︰美國經濟-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2006-11-02 16:36:24  萬維讀者網

 

萬維讀者寒竹來稿︰如果用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美國經濟,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困惑。從一方面看,美國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巨無霸。200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萬4,866多億,相當于整個歐盟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全球生產總值中所佔的分額超過了四分之一。在全球五百強大企業中,美國擁有176家。其中,前100家超強大企業中,美國獨佔34家。在全球品牌500強中,美國幾乎佔了一半,有249個品牌,其中前六名頂尖品牌全是美國擁有。在資本市場,2005年,全球的資本流動大約有70%流進了美國,每個工作日有26億美元流入。在消費領域,三億美國人構成了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美國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這些基本事實說明,美國實實在在是當今世界無人可比的經濟巨人。但在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又象是建築在沙灘上的虛幻神話。2005年,美國的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約為8000億美元,接近GDP的7%。政府債務高達8.2萬億,其中,國際債務達2.177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2005年,美國公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儲蓄率已經低于0.2%。

 

 

在國際貿易方面,2005年,美國的商品貿易和服務業的進出口逆差達到725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從這些數據看,美國經濟很象是全球最大的泡沫,隨時都可能破裂。

 

 

美國經濟究竟是巨人還是泡沫,這個問題已不能簡單由傳統經濟學來回答。近二十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改變,而美國在這場全球經濟的變化中利用自己的國勢抓住機遇走到了最前列,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完成了一場深刻的變革今天的美國經濟已經完全超出了傳統經濟學的範疇。美國經濟實際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一)走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新方向 

 

美國對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始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產業力量,美國經濟實力在戰爭中急劇增長。從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60%,同時美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一度作為國際貿易結算主要貨幣的英鎊隨著英國經濟的衰落已不能維系全球經濟體系。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1944年7月,全球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建立起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體系。這個體系由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大支柱構成,實質是建立起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這就是所謂美元含金量的由來。

 

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戰後二十多年的時間給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構架,西方各國在這個體系下都完成了戰後經濟的復甦並走向繁榮。但是,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已難以再繼。本、西歐在六十年代經濟的騰飛縮短了西方各國和美國在經濟上的距離,美國的黃金儲備在六十年代末已跌落到世界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上越戰的拖累,美國經濟開始顯得步履艱難。1971年,美國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保持的國際貿易順差首次變為逆差,美元開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美國已經再難以同樣的傳統方式領導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從1971年起,世界各國拋售美元成風,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政策面臨著崩潰。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尼克松政府痛下決心,于1973年2月12日宣布美元貶值,每盎司黃金兌換42.22美元,徹底放棄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基本政策。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出現了一個摸索期。日本和西歐在自由浮動匯率制下,為了增強本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都競相貶值本國貨幣以增加出口。美國面臨日本和西歐的競爭壓力,在開始的六七年里,也和日本西歐一樣,通過本國貨幣貶值來使自己的產品具有競爭性。但是,美國在這場價格競爭中卻難以取得優勢。日本西歐為了競爭,率先把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僅靠美元貶值還是難以與之競爭。由于找不到一條合適的路,卡特政府在七十年代後期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但從里根政府開始,一批經濟學家精英開始摸索出一條看似危險,但實則有效的新路子,這就是以ArthurLaffer 和Robert Mundell 為代表的供應學派(RobertMundell是199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是歐元之父,後來對自己在八十年代的經濟思想作過修正)和以Milton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ilton Friedman是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這群經濟學家給里根政府提出了一套新的經濟政策,即在各國一片貨幣貶值的行動中逆勢而行,提高銀行利率,提高國債利息,通過“高息”吸收全球資本來支撐美國經濟。同時,降低稅收以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這種高息攬儲的政策希望使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再次在全球成為強勢。從八十年代初起,美國開始用高息吸納全世界的資本,再用流進美國的錢購買世界各國的商品供本國消耗。各國生產商家通過出口商品到美國賺了錢,再把錢換成美元輸出給美國。美國盡管財政赤字越來越多,盡管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但美國政府,美國人並不缺錢,各國的資本被美國的高利率,高利息所吸引,源源不斷流進美國。自1982年起,美國從國際資本淨輸出國轉為淨輸入國,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開始逐年增長。

 

里根政府的高利率、高利息、低稅收的政策從八十年代起開始把美國經濟引向了一條新的道路。這條道路抓住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金錢。制造業也好,貿易逆差也好,產業空洞也好,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資本實際上掌握在誰的手里。而資本的掌握在于貨幣的控制權。誰掌握了世界的主導貨幣,誰就能讓世界各國的金錢源源不斷地流進自己的金庫。世界各國看似蓬勃的制造業,興盛的出口貿易不過是在給掌握了世界貨幣控制權的金元帝國打工。不僅發展中國家成為了美國的生產車間,就連日本,西歐也開始以不同形式成為美國的打工仔。

 

但是,從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摸索和發展來看,里根政府的“高利率、高利息”政策只是一個在經濟動蕩時期的臨時藥方。里根政府在走出這條新路時,國力尚不夠強大。從美國內部看,經濟剛剛開始從七十年代的滯張中復甦過來,從外部看,還有甦聯帝國的強大壓力。所以,由里根政府采納的高息全球“吸金大法”雖為美國找對了方向,但是,高利率,高利息在當時卻是不得已而為之,有嚴重負作用。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這兩高,全球資本就不會流入美國。但這個兩高政策對美國國內經濟卻是有巨大殺傷力。銀行的高利率使得資本市場的資金缺乏,股市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國債的高利率使得美國在海外投資的實際獲利大大地減少。“高利率、高利息”政策雖然使全球資本流入美國,但美國在資本市場上的有限獲利仍不能和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相平衡,流入的資金也大多進入了商業銀行和房地產。所以,到八十年代後期,美國政府沿用的高利率、高利息“吸金大法”開始逐漸顯露出其弊端。美國經濟開始出現階段性衰退,房地產也大幅度滑落。

 

但是里根經濟學的基本方向,即不和世界各國作同類商品的價格競爭,而是以吸進各國資本為終極目標,確實為美國找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新方向。其缺陷是高利率、高利息的方法無法長久。萬事無兩全,里根經濟學在八十年代末實際上已經進入兩難境地。放棄兩高政策,全球的資本輸入將會放緩或停止,國內資本也將會大量外流,政府可能會因為巨大的預算赤字沒有資金填補而無法運轉,同時政府也可能會被現有的國內外債務壓垮。但是,繼續兩高政策是飲鴆止渴,資金只能屯積于商業銀行和不動產,華爾街資本市場無法充分發展,從而導致新型企業缺乏資本的啟動,老舊的企業缺乏資本進一步擴張,經濟最終會走入死胡同。走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美國政府找到了吸納世界資本的新方向,但高利率和高利息政策仍使美國經濟面臨著巨大困境。

 

(二)從高息攬儲到以國勢吸納全球資本

 

但是,天佑美國。美國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都是特別的幸運。在1991年,世界上接連發生了兩件影響了世界發展方向的大事,幫助美國走出了這個兩難境地。一個是在東歐共產黨國家聯盟崩潰的基礎上,甦聯帝國徹底崩潰;另一個是美國得到聯合國授權,率領各國軍隊把伊拉克從科威特驅逐出境。前者使得美國在實力上再無匹敵的對手,後者使得美國戰後首次在軍事上、道義佔據了全球的制高點,真正成為世界領袖。美國在全球的威望頓時如日中天,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強有力、最穩定、最安全、最可靠的國家。全球資本市場向美國的流入開始大量增加。正處于進退兩難的美國政府立即抓住機遇,在吸納全球資本的同時,開始有節奏地一點一點降低銀行利率和國債利息。但此時的全球資本實際上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盡管美國不斷降低利率和利息,美國畢竟是世界最安全的資本市場。到了2000年,美國利率和利息的兩高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兩低,但全球資本仍然義無反顧地不斷流進美國。低息和低利率使得美國經濟終于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里根政府以來的“吸金大法”繼續成為美國政府在九十年代後的基本經濟政策,但此時的美國已不是以高利率和高利息來吸收世界各國的資本,而是以美國在全球不可挑戰的強勢讓全球資本在低息的條件下源源不斷為美國經濟輸血。低利率、低利息既使美國在全球的資本收益大大增加,同時也大大推動了華爾街的資本市場。九十年代開始,美國股市再次起飛,充足的資本和高科技的起飛相輔相成。新興企業在充足的資本支持下如雨後春筍。老企業的兼並和擴張也越來越頻繁。後來雖幾經波折,但美國經濟的強勢到了上個世紀末已遠遠領先全球。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經濟的這一轉型已基本完成,美國終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找到了一條新的建立世界霸業的道路。不跟黃金掛鉤的美元在今天仍然扮演著世界經濟的主導角色,而且美國經濟比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更為強勢。美國通過控制全球資本市場,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全球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入國。1995年美國資本淨輸入佔全球33%,2000年上升到61%,2005年進一步上升到70%。美國手握全球70%的可用資本,財大氣粗地在全世界投資和采購各國商品,使美國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一個統一消費市場。世界各大商品出口國也都不由自主把美國看成是自己最大的買主,盡管這個買主口袋里的錢是從自己手中借來的。在市場經濟中,顧客就是上帝。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美國實際上已經一步一步變成了各國生產廠家的上帝。在這場經濟游戲中,債權人依賴于債務人,欠錢的人成了真正的老大。不少國家和生產廠家已經把接受美國的訂單,向美國出口看成是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希望。

 

另一方面,由于擺脫了里根政府時期高利率、高利息對經濟發展的制約,美國在資本市場中完全如魚得水。表面上看,美國政府的對外債務高達2.177萬億,但美國的國債利率平均只有5%左右。而美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0.1%,其中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9.2%(2004年數據),二者幾乎相差一倍。美國政府向國外借錢越多,對國內稅收的依賴份額就越小,稅率就越能保持低下,從而促進美國企業的發展和擴張,促使美國企業有充裕的資本到海外投資賺取更高的利潤。美國政府的國際債務固然高達2.177萬億,但美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大致接近這個數字。美國政府以自身的信譽承擔債務,讓民間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本用于發展和投資獲利。截至2004年止,美國的對外投資總額為2.1萬億美元,豐厚的投資利潤最終還是流回了美國國內市場。只要美國企業能夠獲利發展,只要美國民間經濟繁榮,美國政府的債務就無法對經濟的總體發展構成威脅。

 

美國通過資本的強勢掌握全球資本市場,使得國際貿易中的順差和逆差的實際意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按照傳統經濟學的觀點,對外貿易逆差會使舶來品替代國產貨,會侵蝕美國的制造業和就業機會,最終會造成經濟的巨大衰退。但根據美國著名智庫加圖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 Cato

Institute)主任丹尼爾‧格瑞斯沃德(Daniel

Griswold)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國貿易赤字的消長與經濟增長率的高低成正比。自1980年以來,美國GDP增長最快的5個年份中,有4個也是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增長最快的年份。自1980年以來,在經常項目赤字縮小的年份,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1.9%;而在經常項目赤字溫和增長年份和迅速惡化的年份,這一數字分別為3.0%和4.4%。格瑞斯沃德本人並沒有對這種經濟現象作出理論上的解釋,但如果我們從資金、消費和市場的關系來看,這三者是有密切關聯的。如果美國從世界各國得到的資本越多,向國外采購的商品量就會越大,貿易赤字也就會越來越高。但不斷高漲的貿易赤字同時也不斷地用增加的進口商品來擴大美國的國內消費市場。通過這種借錢購貨的方式,美國國內消費市場的餅越做越大,市場也就越來越繁榮。美國以三億人口竟然構成了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消費市場的繁榮則反過來刺激國內經濟,推動服務業和一定領域的制造業蓬勃發展。在1995年至2003年間,美國盡管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不斷攀升,國際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但美國的生產率增速平均約為4%,遠遠高于日本、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

 

(三)美國經濟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行文至此,讀者仍有兩個疑問︰美國憑什麼能夠讓70%的世界資本流入國內,其他國家能嗎?另外,如果以上論述為實,美國經濟究竟是不是建立在債務沙灘上的神話呢?美中兩國都有相當一批經濟學家對美國的赤字經濟感到嚴重擔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威廉.克萊恩在他《債務國美國》(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 Risks and Policy

Reform, by William R. Cline,

2005)一書曾指出,美國從1970年代的最大債權國到2004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外債日益增長,同時個人儲蓄下降以及政府財政赤字上升等各種因素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將會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風險。另外,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他著名的《喧囂的九十年代》(The

Roaring Nineties, by Joseph E. Stiglitz,

2003),羅伯特.

希勒在他那本那本《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by Robert Shiller,2000

)暢銷書中,都試圖揭示出美國經濟繁榮的虛假性和泡沫性。在我看來,這些經濟學專家確實是深刻地從經濟學角度揭示出美國赤字經濟模式的危險之處,但是美國今天的赤字經濟已經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事實上,今天的美國經濟已經演化成一種信用卡式的經濟模式,美國經濟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張信用卡。要真正理解美國經濟的本質,不得不超出純經濟的範圍。

 

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都是和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緊密相連的。僅僅在經濟領域內思考難以識得廬山真面目。美國能夠成為全球資本的主軸,能夠幾乎隨心所欲地運用全球資本,能夠借錢生息,借雞下蛋,能夠讓全世界為自己打工,完全由美利堅帝國獨一無二的特殊實力和地位、文化和信譽所決定。除了美國,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美國這張巨大的信用卡有著自身堅實的信用基礎。

 

如上所述,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找到新的方向始于里根政府。但在里根時代,美國的國勢並不如今天強大。在里根上台前,美國與甦聯在軍事爭霸上並未取得上風。而敗退越南後,美國在全球政治軍事較量中實際上處于劣勢。里根上台後雖找到新方向,但卻沒有足夠的實力,不得不用高利率、高利息來吸引全球資本。但是,里根政府看到了根本的一點,這就是軍事力量作為一個國家的實力支點的重要性。里根政府在經濟不振、財政赤字的困難條件下,把擴大軍備作為一個基本國策。很多人只听到了里根政府重振軍備是為了對抗甦聯邪惡帝國的口號,而沒有看到里根政府也是在給美國新經濟建立新的支點這一隱蔽的一面。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軍費開支急劇增長。九十年代初,甦聯崩潰,海灣戰爭結束,美國牢牢地坐穩了世界頭號軍事大國的寶座,美國在世界上已無任何軍事危脅。但是,美國的軍事力量繼續攀升不已。這時,龐大的軍事力量已不是僅僅用來保衛和平,而是要塑造一個不可戰勝的巨人形象。

 

根據北約國防部長會議2005年6月9日公布的一份軍費開支表顯示,2004年美國的軍費總開支達到4620.99億美元,北約其他25個成員國的軍費開支總計也只有2469.75億美元,只佔美國軍費支出的53%左右。另外,根據世界上最權威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5年度的《世界軍備與裁軍年鑒》的資料,美國在2005年的軍費開支佔全球軍費開支的48%,幾乎是世界各國軍費總開支的一半。從人均軍費開支來看,美國高達1,604美元,是世界人均軍費開支的9.3倍,竟超過了四面楚歌、最有戰爭危機感的以色列。美國用龐大的核武庫、在全球游弋的12艘航空母艦、世界各地的駐軍給自己塑造出一個從羅馬帝國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形象。舉目世界各國,美國本土成了世界上最安全、最沒有戰爭風險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在軍事上向美國挑戰。這是美國在和平時期建立世界上最龐大軍事力量的根本原因。美國的安全和不可戰勝是全球資本即使是低息也要流入美國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許多仇視美國的國家包括一些中東的穆斯林國家也不得不把資本投入美國的根本原因。因為對于資本來說,風險和利潤一樣重要。懂得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美國為什麼要打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必要的伊拉克戰爭。這場耗資巨大的戰爭並不僅僅是出于意識形態,也不是僅僅為了石油。美國是要在9.11受創之後在全球打出自己的威風和不可戰勝的形象,打掉膽敢向美國權威挑戰的薩達姆。美國為伊拉克戰爭付出的消耗和全球流入美國的資本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全世界每個工作日有26億美元的資本流入美國。為了保持美國強大的形象,為了讓美元仍然源源不斷流入美國,伊拉克一戰耗資雖大,從經濟上來看還是值得的。至于後來陷入泥潭,那是布什政府在技術上的錯誤,另當別論。 

 

如果說舉世無雙,不可挑戰的軍事力量是美元帝國的堅硬基石,那麼美國充分自由的經濟制度、穩定的政治制度、專業的金融管理和服務、良好的商業環境則是吸引全球資本的軟力量。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美國民主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穩定、但又最有效率的政治制度之一。相對于歐洲諸國類似的民主制度,美國的聯邦政府在行政管理和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方面要有效得多。從金融機構的發展看,美國的幾大投資銀行,象Goldman

Sacks, Morgan Stanley, Merrily Lynch

等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綜合性商業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在資本的投資和管理的專業方面已遠遠走在歐洲和日本的前面。2004年,美國金融市場規模相當于全球的32%,股票相當于全球的44%,債券相當于全球的40%,美國證券市場市值相當于西方七國證券市場總量的60%。此外,美國投資銀行佔證券市場業務份額的70%以上,美國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創新中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世界各國的大公司無論是在上市、兼並、財產管理方面,大都把華爾街和美國的投資銀行作為首要考慮的對象,紐約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金融中心。此外,從整個商業活動的大環境看,美國完善和獨立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執法能力、自由寬松的商業條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根據世界銀行的多次統計調查,全球最易于商業活動國家的指數顯示,美國多年來一直排在前三名。美國這些強大的軟力量是吸引全球資本流入的核心。

 

美國經濟能夠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軸,能夠讓世界各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優秀的高等教育系統和領先全球的科研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立國只有兩百多年,但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最優秀的大學和研究所系統。這使得美國在戰後半個多世紀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領先世界各國。截至2005年,美國一共有28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5%,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卻佔全球獲得該獎人數的70%以上,這是世界上其它國家難以企及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斷的把各種制造業外包到發展中國家,而不擔心經濟的空殼化,因為美國仍牢牢地掌握著大多數重要行業的核心技術。美國能夠在全球五百強中擁有176家企業,能夠在全球品牌500強中擁有一半的品牌,說明美國仍掌握著生產和科技發展的核心和方向。在經濟活動中,只要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獲得壟斷利潤。而利潤的高低則決定了資本的流向。世界各國資本源源不斷流進美國也就成了一個正常的經濟現象。

 

綜上所述,美國今天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強國勢造就了美國經濟這張全球最大的信用卡。這是當今世界各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美國的經濟在本質上演化成了一種借貸經濟。美國通過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專業的金融服務和管理、穩定的政治制度、獨立而完善的司法制度、領先全球的研究和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國政府和資本市場借錢貸款,然後用借來的資本在海內外進行再投資而贏利,用超前消費的方式刺激國內消費市場,整個經濟活動就像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一樣,只要消費者的信用記錄良好,消費者就可以通過向信用卡公司借貸消費,如果借貸者能按時還清最低償還額,信用卡公司就會不斷地把款項借貸出去。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經過了二十年左右,終于在全球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經濟系統,並且成功地運用這一信用經濟系統操縱了全球經濟。世界各國既是美國的債權人,也是為美國服務的信用卡公司。各國擔心的不是美國還不出錢來,而是擔心美國不刷卡,不消費。而美國刷卡越厲害,消費越多,各國放債人的經濟也就越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債權人和債務人的主客位置已經發生了異化和顛倒,不是美國依賴于各國經濟,而是各國經濟依賴于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持有者,美國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強大的支付能力和良好的信譽掌控了世界經濟,並且把世界經濟緊緊地綁在了自己的身上。

 

眼下,世界各國面臨美國經濟這張巨無霸的信用卡早已陷入了兩難境地,離開美國經濟這張信用卡,全球經濟將會陷入全面的衰退和蕭條,但美國經濟這張信用卡一旦刷爆,全球經濟一定會陷于崩潰。如何讓美國把這信用卡不斷地有理性地刷下去,是世界各國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一張信用卡的持有者,所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把這張卡的信用額度運用到最大限度,如何最大程度地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最大的利益。至于這張信用卡何時刷爆,目前還無人能預測。

 

 

http://travel.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290034&id=687887&language=big5#.WRubPU21tbQ

 

@@@@@@@@@@@@@@@@@@@@@@@@@@@@@@@@@@@@@@@@@@@@@@@@@@@@@@@@@@@@@@@@@@@@@@@@@@@@@@@@@@@@@@@@@@@@@@@@@@@@@@@@@@@@@@@@@@@@@@@@@@@@@@@@@@@@@@@@@@@@@@@@@@@@@@@@@@@@@@@@@@

 

 

 

 

 

 

 

 

 

 

 

 

 

這個世界關門大吉/全球經濟的救援方略

 

解讀《經濟學人》3.21出刊

發文時間: 2020/03/25   文 / 丁學文台北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是經濟學人2020年3月21日的雜誌內容。

這期的封面設計雖然直白,但令人心情沈重。《經濟學人》讓置身黑麻麻宇宙中的地球,掛上了「Closed」關門大吉、內部整修的紅色告示牌,明顯在告訴我們,Covid-19 對全球造成的Shut Down(停止運轉)。

圖/2020.3.21出版的《經濟學人》。取自《經濟學人》官網

 

這期內容的重點,總結在緒論第一篇及第二篇。《經濟學人》除了嘗試告訴我們,拯救生命與經濟是一個多麼令人痛苦的選擇外,也提醒全球政府,必須謹慎運用大規模的資金進行救援工作,應對即將來到的大蕭條。

 

除此之外,《經濟學人》還用了13篇文章做為補充,在Briefing專文第一篇第15頁的〈Europes lockdown〉(歐洲的鎖國),以及第19頁〈The economic emergency〉(經濟緊急狀況),說的是歐洲的長期鎖國,以及各國政府及中央銀行正如何努力撒錢中。

 

商業板塊第55頁〈Covid carnage〉(新冠大屠殺),談的是企業正如何慢慢休克;財經板塊第61頁〈The cash crisis〉(資金危機),談的則是金融機構正如何邁向失靈;第63頁〈The surging dollar〉(急漲的美元),談的是FED為了對衝美元荒的一系列動作。

 

國際板塊第53頁,談的是病毒對學校的影響;歐洲板塊第一篇第45頁,談的是〈Italy’s catastrophe〉(義大利浩劫);美國板塊第23頁及28頁的Lexington專欄,談的是美國脆弱的現況;亞洲板塊第一篇第33頁〈Covid-19 in India〉(印度的新冠肺病),告訴我們印度的灰暗前景。

 

英國板塊第50頁,談的是〈The big state is back〉(國有體制回歸);第52頁的Badgehot專欄〈Spirit of the Blitz〉(閃電戰精神),說的是歷史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黑暗時期的有用經驗;科技板塊第66頁,談的則是怎麼讓病毒測試有效。

 

讓我們先從封面故事開始。文章在緒論第一篇第九頁,大標題:〈Closed〉(關門大吉、內部整修);小標題:〈拯救生命和經濟的努力,很可能會帶來痛苦的選擇。〉

 

文章開場白就說,這個星球正在關門大吉中。為了努力控制住Covid-19,各個國家都在要求它的公民與社會隔離,這些動作使得經濟陷入了困境。陷入絕望的政府,正試圖通過發放數兆美元的資助和貸款擔保,來協助消費者度過難關,但沒有人能確定這些救援動作能否奏效。

 

令人不安的最新發現是,想要阻止這個大流行病,可能需要反復的開機關機。但現在狀況也愈來愈清楚,這樣的戰略將讓世界經濟陷入休克狀態的損害,有一些非常艱難的選擇橫亙在前。

 

在中國武漢首次爆發了疾病後,只不過12週的時間,全世界正開始想方設法,要確認這個疾病對生命和經濟損失的真實數據。截至3月18日,Covid-19病毒已在中國境外的155個國家和地區,確診了13萬4千個病例。在過去短短7天,在43個國家和地區又增加了近9萬例確診病例。但實際的確診病例,普遍認為至少還要大上一個數量。

 

驚嚇過後,各國政府正急著實行幾周前還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控制措施。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已經禁止人民前往病毒肆虐的地方。時代廣場空無一人、倫敦市區一片漆黑,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咖啡館、酒吧以及餐館,紛紛關上大門。全球各地空蕩蕩的體育場,回蕩的只是空無一人的回音。

 

顯而易見的是,經濟遭受的打擊,比所有分析師預見的都要嚴重得多。1月份和2月份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工業Output產出將下降3%,變成13.5%,零售額也不會只有4%的下跌,而是20.5%。用於衡量機械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支出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將下降24%,這可是原本預期數字的六倍之多。

 

全球各地的經濟預測者,都被迫急著修改他們原先的預測。面對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衰退,各國政府正在制定一個規模甚至超過2007-09年金融危機的救助方案。

 

這是攸關如何能夠好好管理這個疾病的最基本選擇。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小組使用了流行病學模型,於本週制定了一個框架,以幫助決策者認真思考如何面對一個慘白的未來。一個方法是,通過隔離確診人員和受感染的家庭,讓確診增加的曲線能夠平緩,以降低擴大流行的可能性。

 

另一個方法是,通過更廣泛的封鎖來壓制它。包括要求除了特殊需求以外的人,所有人都必須在家工作,以及關閉所有的學校。隔離措施可以遏制流行擴散,而封鎖旨在阻止它的傳播路徑。

 

這批建立模型者發現,如果這個病毒繼續傳播到夏季末期,它會在美國造成大約220萬人的死亡,在英國則會造成50萬人的死亡。他們還做出結論,在發達經濟體中,即使未來3個月的曲線趨緩,包括進行兩週14天的被感染者居家隔離,最多也只能阻止一半的感染程度。

 

此外,對重症監護室的高度需求,仍然是英國國家衛生局(National Health Service)目前急診服務能力的八倍之多,這將造成連該模型也不願意嘗試去計算的死亡人數。如果這個模型形態在歐洲其他地區真的存在,那麼即使是資源最豐富的德國衛生系統,也將很快不堪負荷。

 

難怪各國政府會決定選擇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來遏制大流行,封鎖措施在中國的效用非常明顯。3月18日,義大利增加了4207例新病例,而武漢正式清零。在中國14億的人口中,記錄了8萬多的確診病例。相較而言,如果放手不管,帝國學院小組估計,這個病毒會感染英國和美國80%以上的人口。

 

但那就是為什麼封鎖的後果會讓人難受。為了讓感染率能夠降低,這會讓許多人更加懷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Covid-19。又由於Covid-19如今已經在全球各國廣泛傳播,因此,帝國學院小組的模型認為,限制措施只要取消幾週,流行病就會再度復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各國必須在每次病情有可能重復發作時就想辦法克制住,並讓其國家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封鎖狀況。這種不停重復的開—關循環,只能持續到這個疾病要嘛在整個人類族群中感染了一輪,或是直到有效的疫苗出現。

 

這不過是個模型,而模型只是基於最佳證據的一種學術猜測,因此,觀察中國重新開始的生活以及疾病會不會再次爆發,就變得無比重要。真心希望流行病學家能夠趕緊進行大規模的測試,以便能夠更早發現確診病例,成功追蹤他們的接觸史,並確實做好隔離,這才不會讓整個社會陷入錯亂。也許它們會得到新藥的幫助,例如,日本就在本週發布了連中國都認為有效的抗病毒化合物。

 

但這也只是希望,而希望不是一個政策。嚴酷的事實是,隔離措施會犧牲太多的生命,而封鎖在經濟上是這麼的不可持續。經過幾次的更替,政府可能再也沒能力協助企業和消費者,普通人可能也無法再容忍這樣的混亂。反復隔離,對人們心理健康,以及其他未患病人群的長期健康照護成本,最後都將使得事情無法繼續進行。

 

在現實世界中,儘管政府可以提高兩個做法的效率,但在這兩個策略中,仍然存在取捨。韓國、中國和義大利已經證明,這必須從大規模的病毒測試開始。你愈清楚地識別出誰患有該疾病,就愈不必依賴隨意宣布的限制。為了加強今天的防疫工作,需要對病毒的抗體進行實驗,需要確定誰被感染和誰已經康復,這才能使有免疫力的人們,在知道自己不會再次感染的情況下,重新恢復正常工作與生活。

 

第二個處理方式,是使用科技來管理社會隔離。中國正在使用應用程序app來確認每個人和病毒的關係。中國和韓國都在利用大數據和社交媒體追蹤感染路徑,並提醒人們避開熱點以及群聚的人群。韓國修改了法律,允許政府可以獲得醫療機構的病歷記錄,並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共享它們。在正常情況下,許多民主國家可能會覺得這種做法侵權,但現在本來就不是正常時期。

 

最後,即使持續的努力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有結果,政府也應該在醫療保健上進行投資。他們應增加重症監護的急診能力,像英國和美國這樣的國家,就非常缺乏病床、專家和呼吸器。他們還應該定義所有最佳的治療方案,趕緊開發出疫苗,並測試新的治療藥物。所有這些努力,將有效降低隔離措施的殺傷力以及封鎖措施的成本。

 

(延伸閱讀:〈全球33萬人確診,義美英呼吸器告急!台灣的救命工具夠嗎?〉

 

別抱任何的幻想,這些措施可能仍無法阻止疫情帶來的沈重代價。如今,全球政府似乎都不計代價實施封鎖,假如不能迅速戰勝病毒,政府會愈來愈傾向採取隔離措施,即使它有可能導致更多死亡。我們可以理解,這目前還不是政府想要採取的妥協方案,但他們也許很快就會別無選擇了。

 

接下來,我要談的是搭配封面故事的緒論第二篇第十頁,大標題:〈Fighting the slump〉(對抗大蕭條);小標題:〈如何預防Covid-19帶來的暴跌,並保護好其後的復甦?政府必須能為人們和企業,做好應對後續上下波動的財務支持。〉

 

文章提及,沒有想到在短短兩個月,世界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股市崩跌了將近三分之一,在許多國家,工廠、機場、辦公室以及學校和商鋪,都已被迫關閉,以遏制病毒。勞工也開始擔心工作的穩定性,投資人則擔心企業會不會拖欠它們的債務。

 

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正面臨著近期最嚴重的一次經濟緊縮。與一年前相比,中國1月和2月份的國內GDP,可能會縮水10%-20%。只要病毒繼續肆虐,美國和歐洲也可能很快就會出現類似的下降,而這又會回頭,引發亞洲進一步的下挫。這所有一切,都需要政府進一步的大規模干預,以確保這個衝擊最後不致於演變成一個大蕭條。但是,僅靠擴大救濟規模並不足夠,這還需要加快部署新的財務工具。

 

西方政府已經承諾提供巨款配套,對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粗略估計,包括支出承諾、減稅,以及央行的現金注入和貸款擔保,大約會高達7.4兆美元,已經是其國內GDP的23%。然而中央銀行就承擔了其中高達五分之四的比例,許多政府相形之下付出太少。

 

一系列的政策正在推出,從抵押貸款的有薪休假,到對巴黎街頭咖啡館的紓困。同時間,傳統的刺激方案可能已經效果不佳,偏偏富裕國家的利率又接近於零,這早已剝奪光了中央銀行的槓桿能力。

 

政府通常會在經濟低迷時期試圖刺激需求,但被困在家中的人們根本無法外出消費。歷史沒有辦法提供太多的指導作用,1918年的全球大瘟疫,發生在經濟遭受戰爭破壞之際。中國透過封鎖對付這個病毒,但中國的社會模式是不同於西方的。

 

那該怎麼辦?一個針對兩個群體的經濟計劃迫切被需要,這兩個群體分別是家庭單位和企業,而且計畫必須快速、高效而且靈活。

 

如果病毒的暫時停息,只是因為後面還有可能再次反撲,人們和企業都必須相信,政府將根據需要再次提供援助。先從需要大量政府支出協助的家庭單位開始,首要目標是通過補貼,協助因為病假而沒有工資,也沒有保險的弱勢族群,讓他們獲得一定的醫療保健。但是,政府還需要補貼部分勞工的工資,以阻止那些因為產能需求急降的企業進一步裁員。眾所周知,德國首當其衝。

 

政府還必須能夠有效操控數位化系統,這樣才能像香港政府希望的那樣,直接以家戶為單位,公平分配現金,其目標主要是希望能有迅速調整緊急支援的應變能力。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依賴疲軟的郵政服務和稅務機構來分發現金,但如果可以通過手機或網路銀行進行匯款,當病毒消退時,人們會感到更加的自信,也可以避免囤積現金,和降低疫情平復的速度。

 

所有的這些支出,都將使政府付出沈重代價,但迄今,占歐洲GDP1%的財政刺激措施,顯然還太低。在顧及GDP下降兩位數的承受風險,美國計劃的5%就比較接近目標。

 

隨著財政赤字的激增,政府將不得不發行大量的公債。中央銀行應率先購買這些公債,以保持較低的收益率和有序的債券市場秩序。遏制通貨膨脹是第二要務,它目前看來沒有什麼飆升危險。為防止歐元區的危機,歐洲央行正計劃購買價值高達7500億的歐元資產,但它和歐洲各國政府,還應該明確對義大利以及其他外圍經濟體的主權基金,提出明確的支持。

 

第二要務,是為數以百萬家企業資助現金。因為這些企業如果倒閉,將損害整個經濟的發展潛力。即使債務到期,他們也面臨現金的不足,這當中的許多企業是沒有辦法借助債券市場融資的,大規模違約將加劇失業和銀行壞賬的發生,並造成商業活動的難以復甦。

 

大多數政府都以充滿瑕疵的方式在進行干預。法國表示,國有化或許是一個選項,但企業肯定不會接受。美國正在推動商業票據的發行,但這僅占企業債務總額的一小部分,而且常由大企業使用,而不是雇用著大多數人的中小企業。德國和英國提供了貸款擔保計劃,但目前尚不清楚誰將負責處理這數百萬筆貸款的申請。最好的方法是使用銀行系統,因為幾乎所有企業都有銀行帳戶,而銀行清楚知道如何發行貸款。

 

各國政府都應該向銀行提供廉價資金,並讓它們向客戶提供援助貸款,同時由銀行保證承擔大部分的損失。另外,可以考慮為借款人提供提早償還貸款的額外獎勵。

 

所有做法都有很多的缺點,政府和企業債務都將大增;資金有可能流向有錢人,或是向經營不善的企業提供了不該給的貸款。但即使有如此可怕的副作用,其優點仍然非常明顯。現金可以快速分配,將幫助弱勢族群度過難關。當情況改善時,家庭單位將有足夠的信心進行消費支出,而且企業可以保存員工和工廠,暫時不受損害,並為這個黑暗事件過去後的恢復行動,做好準備。

 

以上就是這期《經濟學人》的內容分享,看來大蕭條這個名詞會愈來愈常被提及,希望大家持盈保泰,迎接未來。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html?id=71703

 

 

 

@@@@@@@@@@@@@@@@@@@@@@@@@@@@@@@@@@@@@@@@@@@@@@@@@@@@@@@@@@@@@@@@@@@@@@@@@@@@@@@@@@@@@@@@@@@@@@@@@@@@@@@@@@@@@@@@@@@@@@@@@@@@@@@@@@@@@@@@@@@@@@@@@@@@@@@@@@@@@@@@@@@@@@@@@@@@@@@@@@@@@@@@@@@@@@@@@@@@

 

 

中國的經濟全球化之路:艱則易,順則難

 

by 何清漣 • March 23, 2020 • 世界與中國, 程曉農文集 • 0 Comments

程曉農

 

為什麼全球供應鏈重組時中國首當其衝,僅僅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太強嗎?這顯然說不通,因為經濟實力強本來有利於全球產業鏈更集中於中國,而不是離開中國。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戰略存在著一系列偏差,或者說是失誤。

 

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30年中,其“學習過程”總是“每個階段考試不及格”,要靠事後“補考”。根本的原因在於制度束縛和思維偏執。有趣的是,每當中共處於困境時,其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會比較積極,也表示尊重國際規則;一旦其經濟情勢比較順利,它對經濟全球化的立場就變成可欺則欺,違規鑽隙,無所不為。這就是“艱則易,順則難”之所指。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顛簸旅程

 

3月15劉裘蒂的一篇文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在國內引起關注。這是篇預警文章,我不準備在這裏就此深入分析,因為全球供應鏈重組本來就是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疫情衝擊只是加快了這個進程;何況,究竟全球供應鏈重組走向如何,尚待觀察。但是,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具有方向性意義的判斷,那就是,經濟全球化正在經歷自身的轉折,而中國首當其衝。

 

關於這個問題,去年6月我刊登於SBS網站上的文章《“世界工廠”的衰落》曾經談過。現在看來,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全球供應鏈重組時中國首當其衝,僅僅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太強嗎?這顯然說不通,因為經濟實力強本來有利於全球產業鏈更集中於中國,而不是離開中國。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戰略存在著一系列偏差,或者說是失誤。

 

中國搭乘經濟全球化這趟經濟發展的“特快列車”是個顛簸的旅程。在加入經濟全球化的30年歷程中,經歷了“上車”、“下車”、“再上車”;然後從當“乘客”變成想當“司機”;現在又發現當不成“司機”了,反而開始擔心從“頭等車廂”落到“二等車廂”。

 

這裏說的“上車”,指的是上世紀80年代趙紫陽曾經注意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想讓中國“上車”,而不是當“火車靠站時月臺上賣點零食的小販”,但六四之後人走政亡;“下車”是指六四後江澤民跟著陳雲走,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老路,本來可以“上車”的時候,偏選擇了堅決“下車”;“再上車”是指,90年代中期國企普遍垮了,計劃經濟維持不下去,朱鎔基爭取加入了世貿組織,總算是“再上車”了;接著坐了一段“二等車廂”的座位,自動升等坐進了“頭等車廂”,在膨脹的心態下提出了“崛起論”,要主導國際經濟秩序,不甘心當“乘客”,想當這列“特快列車”的“司機”;去年以來的中美經貿談判意味著當不成“司機”了,抗拒了一段;目前出口訂單流失的局面證明,客戶才是真正的“司機”,保不住訂單,地位就不可避免地下降,於是開始擔心從“頭等車廂”落到“二等車廂”。

 

這30年的歷史當中,每次變化都是事後被動反應,從未有過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時侯。這種被動態勢相當於“每個階段考試都不及格”,要靠事後“補考”。那麼,為什麼總是判斷偏差,反復失誤?其根本原因是制度束縛和思維偏執。

 

所謂制度束縛,不僅指社會主義舊的經濟制度的束縛,也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產生的挑戰美國的企圖心;所謂思維偏執,是指對經濟全球化總是採取一種回避國際規則,千方百計鑽現存規則空子的認知模式,為達“趕超”目的不擇手段。

 

 

 

欲拒還迎,絕境逢生

 

中共的歷任領導人中,趙紫陽最早敏銳地感覺到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趨勢,早在1987年下半年就開始宣導利用外資、“大進大出”的加工出口戰略。但中共十三大後趙已轉任總書記,不便插手經濟決策;李鵬繼任總理,因完全不懂經濟,國務院的經濟決策主導權落入副總理姚依林手中,而姚是中共“大佬”陳雲的骨幹,兩人都是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的堅定捍衛者,因此對趙紫陽的建議百般抵制。“六四”後趙的這個主張竟被說成是個罪狀,成了黨內高層批判他的一個理由;而廣東已經開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很大壓力。所以,80年代後期是趙紫陽想“上車”,陳雲、姚依林堅決“下車”。

 

1992年鄧小平南巡,把趙紫陽的這個主張納入他關於開放改革的說法中,鼓勵了沿海地區外向型工業的擴大。當時的經濟政策開始轉變,但鄧小平缺乏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他只是想“搭車”加快經濟發展,卻不懂得沿海地區很多外資企業的角色,實際上當時許多外企已經把中國拉進了經濟全球化過程,它們在中國建立的生產線實際上是跨國企業全球型生產方式的一個環節。由於不懂得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和它的運轉,中共高層的認知始終落後、“慢一拍”。

 

90年代前半期,雖然港臺商進入大陸投資,為中國送去了經濟全球化的“搭車”機會,但中共只是想利用外資獲得技術和出口機會,卻仍然堅信計劃經濟和企業全盤公有制的優越性,在蘇聯東歐民主化浪潮中要守住社會主義陣地,不願意改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體結構。但是,天不遂人願,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國企和用貸款支撐國企的銀行系統雙雙陷入絕境,國有資產管理局清產核資後發現,40萬家國有企業中35%早已資不抵債,成了“空殼”,其餘大部分國企也處境艱危,銀行則陷入整體破產的金融危機邊緣。

 

政府為保住金融系統,不得不放棄用銀行保國企的傳統做法,全國出現了國企減薪、裁員和破產浪潮,1997年1季度末全國因裁員(“下崗”)而失業的國企職工達9百萬人,另有1,096萬職工處於半失業狀態,相當於城市就業人口的八分之一。官方當時估計,以後5年內8萬多家國有工業企業中會有15%破產,加上商業、建築企業的破產數量,失業人口可能超過3千萬。自改革開始到那個時刻,中共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困境。

 

從1997年開始,在朱鎔基主導下,全國國有企業被迫“改制”,即私有化,同時大量裁員。這次的全面私有化本來是中共的自救行動,卻意外地為加入經濟全球化鋪平了道路。本來中國是企業全面國有化加計劃經濟,完全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成員國必須是市場經濟的制度門檻;但國企私有化之後,計劃經濟自然解體了,幾年後連代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機構國家計劃委員會也撤銷了,中共就這樣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雖然政治上仍然是專制,但要拯救共產黨的統治,必須拋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架構,經濟體制方面改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時中共並沒想到,這居然是個絕處逢生的大好機會,從此和經濟全球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斷臂求生”換來了“特快列車贈票”

 

本文的標題指出了中國的經濟全球化之路有一個特點是“艱則易”,指的就是全面私有化這一“斷臂求生”之舉,輕鬆地為中共換來了“特快列車贈票”;也就是說,1997年中共不得不把國企基本上私有化,不僅是因為這些企業活不下去了,還因為它們已成為把財政和銀行拖垮的沉重包袱。但是,當局的“甩包袱”之舉,反而換來了登上經濟全球化這趟“特快列車”的“上車”資格。當時中共推行國企私有化,是不是有為“上車”鋪路的打算,或者此舉本就是為“上車”而作出犧牲呢?邏輯上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中共推行私有化時主要是被國企困境所迫,那時並沒有為“上車”鋪路的計畫或戰略。換言之,得以“上車”,是意外收穫,而不是認清經濟全球化大勢之後有計劃、有步驟的主動選擇。

 

中共放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因為這種體制困境逼著它改弦更張;而恰恰是這種改弦更張給它帶來一個新的生機,突然之間中共發現,自己現在有資格“買票上車”了,於是中國開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能不能“上車”,關鍵是美國的態度;“賣票”的是美國,如果美國不同意,中國加入不了世貿組織,更沒法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這時候美國的政界、學界、企業界都一致支持,於是中國“買票上車”,順利加入了經濟全球化。

 

從此,中國不用“搭車”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上車”入座了;不但如此,還有意外驚喜,買的是“二等車廂”的票,很快美國卻為中國打開了“頭等車廂”的門,於是中國最後坐進了“頭等車廂”。所謂“頭等車廂”,是指各國企業競相把工廠設在中國,為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等大市場提供便利,於是“世界工廠”迅速建成,中國一下子就成了經濟全球化國際格局當中舉足輕重的要角。

 

其實,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依賴已經相當深了,不可能退回“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閉關鎖國狀態;另一方面,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與實行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同,中共只看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甜頭”,對經濟全球化的演變過程認識不足,最後開始和經濟全球化發生衝突。依賴於經濟全球化而又試圖把經濟全球化當作中共強化統治的工具,這就是中國當前面臨困境的國際、國內背景。

 

 

 

從“領導全球化”到“保住訂單”

 

去年中國政府在中美經貿談判過程中曾經豪邁地提出,因為中國的崛起和“世界工廠”的牢固地位,中國在大國角逐過程中不再被美國牽著走;相反,“中國逐漸取代蘇聯在冷戰時期的角色”,“中國政府在推動完全不同於以西方政治觀念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基於這種認識,中共在中美經貿談判的初步階段提出,“要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樹立自身‘強大’且‘強硬’的形象”。但是,到了2020年1月15日雙方簽署了第1階段協議,中方答應了美國提出的部分要求。

 

從中美經貿談判第1階段協議簽字到現在才兩個月,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那就是訂單大量流失。當然,這與今年突然發生的疫情有直接關係,但也不全是如此。如果只是偶然事件,“世界工廠”的國外訂單會允許中國的工廠推遲出貨,不致於立刻取消訂單;取消訂單的含義是,跨國公司計畫把訂單轉移到別的國家去。

 

美中貿易戰之前,大批跨國公司把“雞蛋”都放在中國“籃子”裏,在中國“造雞蛋”,再從中國“買雞蛋”供應本國市場,不但美國公司如此,歐洲、日本、亞洲的企業也如此。而中美貿易戰讓它們體驗到的深刻教訓是,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唯一“籃子”裏的風險太大了,不但有國家之間貿易摩擦造成的風險,還有這次疫情之類的突發事件的衝擊,這些風險都足以破壞跨國公司的正常運營,導致虧損甚至破產。因此,去年美中貿易戰伊始、早在這次疫情發生之前,許多跨國公司已開始把“雞蛋”轉放在幾個“籃子”裏,也就是改變同一產品單地下單的經營策略,安排同一產品多國生產。中國目前許多出口企業無法正常運轉的局面,會加快這些跨國公司轉移訂單的速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商務部最近宣佈,對7千多家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90%以上企業存在貨物出口運送和收匯被迫推遲的情況,面臨較大的買方取消訂單、拒收拒付風險。

 

現在中國政府才發現,豪言壯語和強硬姿態保不住“世界工廠”的地位;客戶為大,客戶改主意了,“世界工廠”就可能變成“世界空廠”。現在看來,中國的經濟全球化之路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順則難”。所謂“順則難”指的是,境況順利時中共往往會志得意滿,舉止乖張,直到再度面臨困境時才自我約束。無論是“艱則易”,還是“順則難”,都反映出一種基本傾向,即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基本上沒有事先主動作出適當判斷,相當於一個學生修課時“每次階段考試都不及格”;而事到臨頭在壓力之下不得不自我調整,則相當於學生的屢屢“補考”。

 

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30年過程當中,同類的決策失誤反復出現,其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束縛和思維偏執。經濟全球化正在從全球製造業佈局一國化“換軌”到佈局多國化,而中共始終抗拒普世價值,總想引導或影響國際規則為其現存制度架構服務。疫情的全球蔓延可能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它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畢竟不是永久性的;疫情過後,中共仍然還得面對經濟全球化“換軌”帶來的長期衝擊。

 

(原發表於澳大利亞廣播網,2020年3月23日,https://www.sbs.com.au/language/mandarin/zh-hans/china-s-road-to-economic-globalization

 

 

@@@@@@@@@@@@@@@@@@@@@@@@@@@@@@@@@@@@@@@@@@@@@@@@@@@@@@@@@@@@@@@@@@@@@@@@@@@@@@@@@@@@@@@@@@@@@@@@@@@@@@@@@@@@@@@@@@@@@@@@@@@@@@@@@@@@@@@@@@@@@@@@@@@@@@@@@@@@@@@@@@@@@@@@@@@@@@@@@@@@@@@@@@@@@@@@@@@@@@@@@@@@@@@@

 

 

 

土耳其到底是中國的敵人還是朋友?

 

 

 

 

上述文章何不修改為:

『目前西方正經歷第二個鍍金年代;而如歐尼爾及其他人所舉證的新興市場,則正經歷他們的第一個鍍金年代。這回經濟轉型的程度甚至比上一個鍍金年代還要劇烈。現在全球許多地區有多達數十億的人正參與這場轉型。

 

令人欣慰的是,川普的『美國印度太平洋經濟視野』能讓美國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而一帶一路能讓美國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並且讓新興市場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

 

實際施行策略如下:

既然:

第一、秩序的破壞遠比秩序的重建容易;第二、全球範圍內已經產生的2.44意難民,正在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既然「英美干預主權國家並試圖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這話其實是正式宣告:英美將終止向外推廣民主化的政治努力;

 

所以:

中亞與中東等伊斯蘭世界,就先藉由一帶一路搞基礎建設建吧!!!(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代出現過一次的釋壓安全閥:當時歐洲牛衣對泣的民眾能夠移民到新世界去!)

 

而其他新興市場可藉由一帶一路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

 

因此G20就很重要了,

 

G20建立最初由八大工業國組織財政部長於1999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G20GDP總量約佔全球GDP的85%,貿易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人口約佔全球人口的2/3。若G20成員國能度過此次鍍金年代,那代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而新興市場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

 

http://blog.udn.com/9dfb99f0/119694638

 

 

 

 

 

@@@@@@@@@@@@@@@@@@@@@@@@@@@@@@@@@@@@@@@@@@@@@@@@@@@@@@@@@@@@@@@@@@@@@@@@@@@@@@@@@@@@@@@@@@@@@@@@@@@@@@@@@@@@@@@@@@@@@@@@@@@@@@@@@@@@@@@@@@@@@@@@@@@@@@@@@@@@@@@@@@@@@@@@@@@@@@@@@@@@@@@@@@@@@@@@@@

 

 

 

 

 

 

泡沫總是難以判定 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泡沫事件

 

 

作者:Investing Caffeine   |   2016 / 12 / 18

文章來源:ValueWalk   |   圖片來源:Shane

我們經歷了歷史上的許多投資泡沫,不幸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在泡沫早期財富能夠大幅增加的階段都還在熟睡中。 通常,投資者都在後半段才清醒,這時每個男人、女人、小孩都已經確定這熱門想法的趨勢,泡沫也差不多快要破裂了。可悲的是,群眾通常能夠發現金融泡沫何時會結束,但卻不容易體認到泡沫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或許就如策略家Jim Stack所說:“多數情況下,對於被困在泡沫中的人來說,他們是看不到泡沫的。”。由於辨認泡沫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大崩盤發生後,這些事件都被簡單歸類為泡沫化事件。對於那些追求能夠有確切時間點逃離泡沫的投機者來說,他們更可能反被泡沫傷害,然後他們就會選擇休息長達10年,接著才敢再次回顧這些當初很受歡迎的投資想法。

 

即使對於能夠準確辨別這些金融泡沫的少數專家和投資者,這些專業人士中只有更少數的人,有能力確定泡沫何時會破裂。其中一位就是,1987年到2006年的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在1996年底發表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講時,質疑目前由科技股主導的市場已太過昂貴,正確的辨識出了科技股泡沫。葛林斯潘雖然遇到了泡沫,但唯一的問題便是他預測的時間點太早,因為科技泡沫直到2000年才正式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1997年初到2000年初漲了三倍之多(從大約1300點漲到超過5000點)。

泡沫在後期階段難以判斷時間點的原因之一,即是因為後期整個資產價值會縮水得更快。 正如同著名的價值投資者Howard Marks指出,“空氣流出的速度總是比它進入的時候快得多。

 

 

 

泡沫,無處不在

 

我們不會每天都遇到金融泡沫,但是由於投資者的貪婪和恐懼的心理力量綜合,泡沫發生的次數比人們想像中的更加頻繁。 事實上,著名的投資者Jeremy Grantham聲稱,自1920年以來在各個全球市場中共出現了了28次泡沫。儘管泡沫的定義會不太相同,但若Webster詞典的定義,金融泡沫意思是:

經濟活動在蓬勃發展中(如股市),卻突然以崩跌方式結束的狀態。

雖然對於泡沫或崩盤沒有明確的數據定義,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便是由房地產泡沫化所引起,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最新案例。 不過,如果再把時間往前回推 – 還有一些更令人難忘的案例:

鬱金香泡沫(Dutch Tulip-Mania) 恐懼和貪婪從人類很早期開始就普遍存在,這些情緒甚至轉化為買賣鬱金香。 大約400年前,在1630年代,荷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竟然和一棟房子相同(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當時鬱金香的價格為61,700美元)。 這個泡沫像所有泡沫一樣以崩跌結束,你可以從下面的圖表中看到。

 

英國鐵路大泡沫(British Railroad Mania)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數百家公司申請在英國修建鐵路。 像所有的泡沫一樣,投機者也開始參與,大多數公司後來不是倒了,不然就是被大型鐵路公司併購。

大飆漲的20年代(Roaring 20s):在美國,1920年代的飆漲最終導致了1929年的華爾街大崩盤,道瓊指數在短時間內下跌了近90%。 槓桿和投機是導致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Nifty Fifty:所謂的Nifty Fifty股票,指的是一組集中的明星“大型股”,許多投資人和交易員都想要參與。 這組股票包括像Avon(AVP),麥當勞(McDonald’s, MCD-US)(MCD),寶麗來(Polaroid),Xerox(XRX),IBM和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DIS)等家喻戶曉的名字。 當時,Nifty Fifty被認為是“第一選擇”的股票,投資者可以永遠買入和持有。 令人遺憾的是,在1973年到74年期間,這些價格昂貴的股票(許多本益比高於50倍)大約下跌了90%。

日股日經指數:日股日經225指數在最終崩盤之前的本益比約為60倍。 日經指數的價格在1989年達到最高峰(從1982年10月的6,850漲到1989年12月的38,957高點),8年中上漲了450%。

 

科技泡沫(The Tech Bubble)我們都知道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如何結束。本益比高於100倍的科技股幾乎是常態(見下表),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今天的本益比僅約為14倍。

 

 

 

下一個泡沫

 

下一個投資泡沫會是什麼? 沒有人敢肯定,但Investing Caffeine的讀者知道長期債券會是一個可能的泡沫領域。 因為債券收益率和利率仍處於低水位,而且債權牛市已長達35年,對長期投資者而言無法抗通膨的債券很難說服他們投入更高的比重。商業房地產和矽谷的獨角獸公司,很可能是其它潛在估值過熱的領域。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討論的,判斷泡沫何時會破裂是極具挑戰性的。 不過,長期投資的好處就在於,機率和估值最終都會展現其重要性。因此,遠離極端的高估值和投機行業,建立多元化投資組合將在長期內產生巨大的效益。

《ValueWalk》授權轉載

https://www.stockfeel.com.tw/泡沫總是難以判定-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泡沫事件/

 

@@@@@@@@@@@@@@@@@@@@@@@@@@@@@@@@@@@@@@@@@@@@@@@@@@@@@@@@@@@@@@@@@@@@@@@@@@@@@@@@@@@@@@@@@@@@@@@@@@@@@@@@@@@@@@@@@@@@@@@@@@@@@@@@@@@@@@@@@@@@@@@@@@@@@@@@@@@@@@@@@@@@@@@@@@@@@@@@@@@@@@@@@@@@@@@@

 

 

美聯儲「無限QE升級版」真能救市嗎?

 

 

作者:陳華夫

 

過去兩週,美股上沖下洗,史無前例的雲霄飛車,陡升陡降,令股民心臟幾乎繃出胸腔。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現在,讓我們內行的理解這一場史上難見的股市大戲,到底是怎麼回事?(另請看我寫的美股史無前例的熔斷暴跌暴漲的背後原因?美聯儲的1.5兆美元的量化寬鬆(QE)能否拯救8天內3次熔斷的美國經濟?美聯儲降息4碼至零利率的「蝴蝶效應」已出現?

首先,上一週美聯儲發現金融市場情況嚴峻,許多大型對沖(Hedge)基金迫於贖回壓力進行拋售避險資產,造成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資產(如股票)和避險資產(如債券、黃金)齊跌的極端情況。美聯儲祭出所謂的「傳統版」救市計畫(如美聯儲的1.5兆美元的量化寬鬆(QE)、回購協議操作、展延重貼現窗口期限、降息四碼至零利率等),但「傳統版」是緩不濟急,因為美聯儲受限法規(如「沃爾克法則」Volcker rule),釋放的資金只是針對股市一級交易商與銀行等優等生無法直接流入缺錢的股市散戶和中小企業。於是股市繼續暴漲暴跌。

 

救市不成,但新冠疫情卻益發嚴峻。通常,危機會讓緊張的民眾服從權威(特別是服從川普總統),美聯儲主席鲍威爾自是不能例外。在各方壓力下美聯儲倉促推出「無限QE升級版」,一改坐壁上觀的姿態,捲起袖子就一躍而下、進場「梭哈」(Show Hand),並且一舉推出所有的籌碼;美聯儲與財政部合作成立SPV,直接購買企業債及ETF、上市投資等級標的債券ETF,直接挹注資金到公司債初級及次級市場。以防融資市場的流動性枯竭,企業無力追繳保證金而大規模倒閉的系統性風險。

 

 

 

美聯儲「梭哈」的成效如何?

 

表面上看還不錯,美股從2月中歷史高位29,568點掉頭下來,但在川普,參、眾兩院的幫腔下,2020/3/24,25,26美股道瓊指數達成1931年來最大的連3日漲勢(漲幅逾20%)。但隔天,2020/3/27美股狂飆3天後重摔 道瓊早盤暴跌逾千點,終盤大跌915.39點,收在21,612點。美聯儲籌碼盡出的「梭哈」,並沒有改善美股的暴漲暴跌。

 

但諷刺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罕見的接受傳媒訪問,認為:「聯儲局未用盡彈藥,聯儲局會繼續動用所有工具,以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放緩。」及「現在可能正陷入經濟衰退,但此衰退與正常的不同,現時美國經濟基本面沒有問題,強調基本面仍強勁。」

 

鮑威爾所謂的「聯儲局未用盡彈藥」及「美國經濟基本面沒有問題」,頂多只能當作安撫人心的口號。美國勞工部2020/3/26 發布,上週初領失業金人數暴增至 328 萬人,不僅超越2008金融海嘯66.5 萬人,以及 1982/ 10 月的 69.5 萬人,更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美國經濟之嚴峻,而在此危機下,屈服川普總統的鮑威爾還大言侃侃,粉飾太平,不願揭露市場崩壞的一面,不僅公信力盡喪,更會大大增加美聯儲後續救市所需付的成本。

 

至於,鮑威爾替「無限QE升級版」的「籌碼盡出」擦粉的說:「未用盡彈藥」,也無關大局了,連「裁判」都下場投籃踢球的球賽,還能看嗎?

 

不能看的原因就在股價高估的美股是個泡沫,而不斷吹大泡沫的正是提油救火的美聯儲,怎麼說呢?

 

美聯儲職責,是以「貨幣政策」維持適當的通貨膨脹率(如2%)、失業率(小於4%)、經濟(GDP)的成長、及金融市場、融資借貸市場的流動性。但回顧歷史,從1987到2006年葛林斯潘主席到現任的鮑威爾都逐漸把重心放到經濟(GDP)的成長上,而美股的上漲即代表了經濟大好。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聯儲奉行低利率政策,市場資金氾濫,加上投資機會減少,企業「股票回購」(購買庫藏股),美股的股價就在此時坐上雲霄飛車的陡升段。

 

但經濟學上說,「股票的價」格上升至高於「股票價值」時,就產生股票的泡沫,當此泡沫碰的臨暴點(如新冠肺炎疫情)就會破滅,股價此時就坐上雲霄飛車陡升陡降。恐慌的美聯儲祭出「無限QE升級版」,立竿見影的拉回了20%股價,暫時避免了泡沫的破滅。但美聯儲又能護盤多久呢?

 

泡沫終究要破的,連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公司的投資組合中,前20大持股的平均慘跌37%,這場美聯儲的救市如此令人揪心,能看嗎?。因股市大跌沮喪?瞧巴菲特持股慘況也許好過些

 

「無限QE升級版」讓美聯儲裁判變球員,完全喪失了原本管理市場交易與風險的功能,今後,還有可能推出「未用盡的彈藥」─負利率政策及修法律能購買公司債和股票基金。如果真的到此地步,美聯儲就徹底淪落為它向來不肖與之為伍的歐洲和日本央行了。現在,各種避險資產如石油、黃金及債劵等都同步下跌,而美元卻走強,顯示美元已變成美聯儲與其它全球央行低利政策與QE釋放出的浮濫資金最後的避風港。但強勢美元加大了新興國家的貨幣錯配(currency mismatch)的風險,美元越強,新興國家美元計價的債務越沈重。

 

我有個朋友讀了我日前寫的世界霸主波音公司由盛而衰的啟示錄?,在Line上留言吐槽:「三、四天前,才買波音股票九十六元、當天九十三元賠售,今天一百六十六元!我是炒波音短線、這次沈不住氣!四、五天內由幅度$89-$174機會不多!」我解釋給他聽,川普說:波音一定要救,又説:美聯儲紓困公司企業的資金不許用於「股票回購」(買庫藏股),但波音這種才急跌了80%的股票,卻在四、五天內由低點89美元拉至174美元的漲了100%,難道不是波音拿了紓困錢買庫藏股、炒高自家股價的鐵證,當然,真正的幫兇是拼命護持美股泡沫的「無限QE升級版」。

 

受美股暴漲80%的激勵,台股也跟者上漲,直奔已失去的萬點。但我衷心希望台股散戶在感激「國安基金」護盤以外,還要擦量眼睛,泡沫終歸是要破滅。能夠在泡沫破滅後,還未滅頂,繼續衝刺,才是真正的智慧。

 

 

美股史無前例的熔斷暴跌暴漲的背後原因?

美聯儲的1.5兆美元的量化寬鬆(QE)能否拯救8天內3次熔斷的美國經濟?

美聯儲降息4碼至零利率的「蝴蝶效應」已出現?

美聯儲火力全出未能扭轉股市跌勢

蘋果市值跌破 1 兆美元,兆美元俱樂部僅剩微軟

金融危機背後的第四條「斷層線」

降息救市後,美聯儲何去何從?

美國升級版QE看門道

美聯儲「梭哈」救市

末日博士”看衰美國經濟 警告超級蕭條即將到來

主要受各國狂推刺激措施激勵 美股早盤漲約500

美國雖經濟減災救市 美股仍需留意3風險

【港股透視】系統性風險或再爆發

無視失業數據糟 美股道瓊暴漲逾900

因股市大跌沮喪?瞧巴菲特持股慘況也許好過些

道指連升三日累漲逾20% 1931年以來最大漲勢

疫情肆虐!美國上周初領失業金暴增近330萬人 創歷史新高

疫情下中國債券市場獲青睞

G20將聯手投資5兆美元抗疫 美股盤中飆漲逾千點

美股狂飆3天後重摔 道瓊早盤暴跌逾千點

 

 

https://vocus.cc/huwafuchen/5e7e7209fd89780001a3ab31

 

@@@@@@@@@@@@@@@@@@@@@@@@@@@@@@@@@@@@@@@@@@@@@@@@@@@@@@@@@@@@@@@@@@@@@@@@@@@@@@@@@@@@@@@@@@@@@@@@@@@@@@@@@@@@@@@@@@@@@@@@@@@@@@@@@@@@@@@@@@@@@@@@@@@@@@@@@@@@@@@@@@@@@@@@@@@@@@@@@@@@@@@@@@@@@@@

 

 

 

李憲宇

 

(17)金融戰、貿易戰、貨幣戰之美國驚天龐氏騙局 :總結,美國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當中,道瓊工業指數從6400點漲到23000點,漲了3.6倍, 納斯達克指數從1270點漲到6584點,漲了4.18倍,美國不動產也漲了4倍,可是美國的GDP僅從 15.41兆,增長到19.92兆,僅成長29%,這就是美國預製的驚天泡沫及驚天龐氏騙局,終於明白,美國一再一再升息,及操作護盤美國股票一再上漲的假象,並且蠻橫發動對全世界貿易戰及蠻橫製造對歐盟及伊朗制裁等世界級風暴,實係精密算計, 三種組合拳,目的就是要引誘全世界資金進入美國套利及避險,進入美國接盤已呈泡沫的股票、債券及不動產,而美國華爾街金融大鱷下一步棋,就是讓泡沫破裂,大殺四方,連自己的美國同胞也不放過, 最後一步棋,則是翩然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再印鈔發行到美國及全世界,進行貨幣寬鬆,抄底購買已跌到地板價的股票不動產。美國共和黨大老保羅在貿易戰初期的預測『美國股市有50%以上的泡沫』,這不但不是危言聳聽 而且相當保守,按照筆者在【中美貿易戰大檢驗、大盤點、大棋局】分析的1-34點分析,美國連科技戰都敗, 很多技術都已經過時,美國股票跌50%~60%是合理的, 截至2018年12月25日這一天僅跌21%, 應該還有29%到39%的下跌空間。崇洋的台灣人,不信的話,可以搶入美國股市、債市、不動產,繼續擁抱美國。 美國的陰謀究竟會不會得逞?取決於,投資人夠不夠笨,也取決於中國手上到底擁有多少美元及類美元的等值籌碼? 查,包含中國持有的美債1.2兆美元,如果中國手上擁有 3.3兆美元可資動用(從貿易順差而來,也從發行中國擔保美元計價債券而來),且人民幣現在也是世界貨幣,用人民幣收購他國資產也可行,那麼美國要進行抄底檢便宜貨的時候,中國就可以搶在美國之前半路截胡,事實上,中國已經搶在美國進行貨幣寬鬆之前,以低廉價格,收購被美國搞到即將破產的美國公司、歐洲公司、亞洲公司及南美洲公司、港口、碼頭、礦山,此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美國對中國恨到牙癢,除了以國安理由禁止美國境內公司被中國收購之外,除了阻止希臘、阿根廷、薩爾卡瓦多等等國家繼出售機場 、港口及國營事業股份給中國之外,沒輒就是沒輒,中國適時提一帶一路的燒錢擴充地盤戰略,正可反剋美國的龎式騙局。總結,中美兩國的世界大棋局博奕,美國敗。



其他全部事實真相,請詳筆者著作「中美貿易戰大檢驗、大盤點、大棋局」共34點分析分析, 網頁連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27782077455964&id=2327116860855819

 

 

 

 

 

@@@@@@@@@@@@@@@@@@@@@@@@@@@@@@@@@@@@@@@@@@@@@@@@@@@@@@@@@@@@@@@@@@@@@@@@@@@@@@@@@@@@@@@@@@@@@@@@@@@@@@@@@@@@@@@@@@@@@@@@@@@@@@@@@@@@@@@@@@@@@@@@@@@@@@@@@@@@@@@@@@@@@@@@@@@@@@@@@@@@@@@@@@@

 

 

 

 

G20救市將砸5兆美元 金融海嘯來最大規模

 

 

2020-03-28 02:18 經濟日報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20國集團(G20)領袖26日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並將共支出5兆美元,對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幫助加快復甦,這也是G20成員國自金融海嘯以來,所承諾的最大規模協調刺激措施。

 

G20領袖在召開視訊峰會後發表聲明表示,各國承諾盡一切努力、動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把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與社會傷害降到最低,並且恢復全球成長、維持市場穩定、強化韌性,「病毒不分國界,我們強力承諾建立聯合陣線,對抗(新冠肺炎)這個共同威脅」。

 

G20表示,正向全球經濟挹注5兆美元,「我們將繼續推動大膽且大規模的財政支持,這次回應措施的強度與規模將讓全球經濟回歸常軌,為保護就業與成長復甦建立強大基石」。白宮顧問康威說,各國領袖也討論了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干擾及保護勞工方式。美國眾議院27日也將表決規模2兆美元的刺激經濟法案,力拚最晚在28日前通過。

 

美國總統川普27日也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熱線」,兩人承諾將攜手對抗疫情,暗示雙方不斷升高的緊張關係出現緩和。川普說:「剛和中國的習主席進行非常愉快的對話,中國已經歷且非常了解此病毒,我們正密切合作,致上敬意!」

 

中國大陸外交部26日則說,中方正在實施規模3,440億美元的措施對抗新冠肺炎,整體而言,中國大陸已支出約人民幣1.2兆元對抗疫情,還將實施規模約人民幣1兆元的減稅政策。

 

在此同時,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表示,正在敲定規模1,600億美元的疫情紓困方案,將在未來15個月內提供這些資金,以幫助保護貧窮與脆弱國家,並支持中小企業。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449650

@@@@@@@@@@@@@@@@@@@@@@@@@@@@@@@@@@@@@@@@@@@@@@@@@@@@@@@@@@@@@@@@@@@@@@@@@@@@@@@@@@@@@@@@@@@@@@@@@@@@@@@@@@@@@@@@@@@@@@@@@@@@@@@@@@@@@@@@@@@@@@@@@@@@@@@@@@@@@@@@@@@@@@@@@@@@@@@@@@@

 

 

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打 (一)

 

 

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在美中之間開打,但形式既不是熱戰,也不是冷戰,而是「流動性戰」,這是二戰後不知不覺發展出來的、人類前所未見的形式。西方學者拘泥於美蘇冷戰的經驗,以為美中之間會先進入相似的冷戰,我的看法是,「冷戰」這種僵持狀態的戰爭,在地球上永遠不會再發生了。這次基於「流動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不然就是一方直接服輸,不然就是直接進入熱戰,而那場軍事熱戰,應該被稱為「第四次世界大戰」。

 

一會再說明什麼是「流動性的世界大戰」,我們先來看看世局現況。過去三週的連續三篇文章,《如果中共把武漢「甩鍋」給世界》、《習近平陷入了孤獨的保衛戰》、《疫情下「中共夢」正在逼川普做決斷》(見作者臉書),已經做出以下推論:中國經濟進入惡性滯脹,全國進入實質軍管,中共無法應付病毒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骨牌效應,為了保住一黨專政,破罐破摔,將自己的困境甩鍋給世界,「攬炒」西方。這未必是習近平本人的選擇,但在中共內習派與反習派鬥爭已經炙熱的情況下,壓力螺旋式上升,中共內部各派達到默契,以「攬炒」美國秩序以保專政,乃大概率事件。在此之下,川普雖然有競選壓力,但也不得不決斷。

 

過去兩週,全球疫情爆發所引發的金融危機,雖然有疫情之前就早已存在的金融因素,但疫情製造出的全球供應鏈斷鏈下的人流、物流、金流中斷,不折不扣的是導火線。與此同時,中共國內的大內宣、國外的大外宣全面出擊,說病毒來自美國。

如果說2008年發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對世界是一場7級大地震,那麼2020年當下的金融風暴就是一場8級、甚至9級的災難,現在只是剛剛開始。美國及歐盟政府雖然即刻做出絕大的動作,但都只能視為替內出血的傷者貼膏藥而已。

 

全球醫界已有共識,爆發自武漢的新病毒,對人類還會有至少第二波的攻擊,這意味著對全球人流、物流、金流的衝擊至少將持續到第三季度甚至更久。全球面臨的是一場病毒危機和金融危機交互強化的局面。

 

中共體制下的經濟,事實上連貼膏藥的本錢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張宣傳的嘴。作虛弄假的成效,頂多也就再支撐幾個月的門面。接下來的通貨膨脹、廣大失業、債務違約、貨幣貶值,指日可待。強制復工將遭遇病毒第二波的打擊,即使用共產黨傳統的人海戰術,前仆後繼,全球疫情帶來的訂單流失、貨出不去,無可避免的要帶來蕭條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滯脹」。

 

現在可以略說為什麼這是一場「流動性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了。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或許還可視為一場版圖之戰,但是1939-1945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已經不純是版圖之爭了,相當一部份起因是金融的流動性 – 一戰後德國的金融財政壓力,以及1929-1933與美國大蕭條相伴的世界金融危機。

 

金融是流動性的,病毒也是流動性的。但錢(信用)至少是看得到的、可計算的,而病毒是看不到的,不可計算的。當下的人類及國家,處於「病毒危機惡化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惡化病毒危機」的相互激化狀態。

 

但,為什麼會演變為「世界大戰」呢?有兩個原因:其一,在病毒流動性及金融流動性絞在一起、國際既有秩序急速瓦解時,所有的國家都會傾向以自己利益為中心來算計所有其他國家,各國政府都會在壓力下落入「零合心態」(zero-sum)。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習近平和川普都已經被逼到各自國內的牆角,選擇餘地越來越狹窄。

 

已經現端倪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如何展開?引起第四次世界大戰(熱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台灣如何面對?有待下週分解。

(本文原刊於 蘋果日報 2020-03-15

https://www.facebook.com/pg/2020bluesea/posts/

 

 

@@@@@@@@@@@@@@@@@@@@@@@@@@@@@@@@@@@@@@@@@@@@@@@@@@@@@@@@@@@@@@@@@@@@@@@@@@@@@@@@@@@@@@@@@@@@@@@@@@@@@@@@@@@@@@@@@@@@@@@@@@@@@@@@@@@@@@@@@@@@@@@@@@@@@@@@@@@@@@@@@@@@@@@@@@@@

 

(接上週)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打 (二)

 

 

 

上周論及,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在美中之間開打,但不是熱戰模式,而是人類活動中各種「流動性元素」合流激盪下的戰爭。而這場三戰的過程不會太長,也不會演變成拖拖拉拉的冷戰,結果只有兩種:一方服輸,或直接進入真正武力對決的第四次世界大戰。

 

才不過幾天,白宮3月18日記者會中,雖然焦點集中在疫情,但川普在答問中用了「戰時總統」(war time president). 也採用了紐約時報社論的建議,啟動了戰備時期的「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同一時段,大西洋彼岸的英國,首相強森在記者會中以罕見的驚惶語調說,英國正處於「國家戰役」(National fight)。美洲大陸、歐洲、中東、北非的政要,確診武漢肺炎的案例日增。

 

在18日、19日兩場白宮記者會中,川普都直白反擊北京將武漢病毒甩鍋給美國的企圖,並譴責北京隱瞞疫情長達兩個月的事實。這與筆者的三篇前文 - 《如果中共把武漢「甩鍋」給世界》、《習近平陷入了孤獨的保衛戰》、《疫情下「中共夢」正在逼川普做決斷》所描繪的場景越來越靠近(見作者臉書)。

 

病毒戰場之外的兩個戰場:金融及石油,戰情同樣以迅雷之速展開。道瓊指數跌破兩萬點,續跌之勢深不可測,固然以美元錨定的國際金融體系早已破洞百出,但此次斷崖式危機,背後推波助瀾的國際政治因素不可小看。原油方面,價格往不可持續的每桶20美元逼近,但交戰三方的沙烏地、俄國、美國毫無鬆手跡象。在這三股流動性合流、並且看不到結束點的不定狀況下,可說全球政府都已經進入備戰狀態,脆弱國家如伊朗或朝鮮,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代理,若在大國的意志下挑動區域平衡,也不會令人意外。

 

這場「以流動性合流開打的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如何展開?其結果會不會帶來以熱戰形式顛覆世界秩序的第四次世界大戰?

 

三場流動性戰爭中,最單純的應該是油價戰爭,因為,結束油價戰對交戰三方都有利。美國的頁岩油行業剛形成規模,自然不願意看其崩塌。俄國方面,如果價格戰再打一年,經濟可能倒退到普京執政之初。而沙烏地,正在為20年後油源枯竭的經濟進行轉型,既然在此次油價戰中證明了它實力猶存,也沒必要自我杜絕20年後的國運。

 

金融流動性的層次就不一樣了。不管此次金融世紀危機是出於自然的系統性崩塌,還是出於某股暗黑勢力的顛覆,對美國和中共政權,在病毒疫情阻絕國際供應鏈的既成事實下,都是一次順勢擊垮對方的大好機會。中共方面,可以通過精準的原料及產品阻斷,定向、定點、定性的削弱美國經濟,延長金融風暴對美國經濟的打擊。甚至不能排除一種可能,中共因內部保權/奪權的鬥爭失控,而邁入「攬炒美國」的路線,與美元脫鉤,強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奢想。

 

同樣的,美國也可以藉著金融危機,加上「病毒來自共軍武漢生化戰實驗室」的證據,在師出有名的情況下(例如共軍進入香港),要求中共立即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的金融開放條款,徹底顛覆中共專政所依賴的人民幣及港幣體系。再如,以「撤除信息防火牆」為中國留在西方經貿體系中的先決條件。

 

而這一切,都與病毒的生物特性以及疫情會拖多久有著直接關係。種種引爆點的能量正在累積中,就等某處某人犯下某個愚蠢的錯誤。

 

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熱戰會發生嗎?世界早有定論,若再發生足以牽動全球的熱戰,波斯灣、南海、台海是三個首選地點。照理來說,台灣社會應該及早建立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台灣並沒有。絕大多數的菁英群討論,從政界到民間,都還單單停留在如何控制疫情和如何在金融風暴中少賠一點錢的階段。

 

討論戰爭,在台灣是個禁忌,是極端政治不正確的。這有好有壞;好的是台灣人隨時可以用精神勝利法過日子,例如感嘆疫情導致錯過了日本的櫻花季。壞的一面,就是容許鴕鳥永遠假設天下有免費的沙子可供藏頭。

 

只有在美國提醒台灣戰爭風險的時候,台灣媒體才敢被動的報導。這不,三月初AIT理事長莫健訪台,新聞界報出他說「台灣有必要全面備戰,而且最好要馬上做,才能因應最壞的突發情況」。但從社會反應來看,台灣不盡然相信。

 

台灣政府,包括軍方,似乎認為中共武力挑動台海的可能性是3-30年的事,而不是6-12個月的事。但事實上,北京在過去一年間,不斷暗示著一個兩年的時間表,只是台灣社會聽不懂其中的政治玄機,而政黨們則無例外的只用它來作為互幹的槓桿。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蠢動,白宮和中南海勝算未明的狀況下,台灣應該如何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第四次世界大戰」- 熱戰,做出心理上及策略上的準備,有待下週分析。

(本文原刊於 蘋果日報 2020-03-22

 

https://www.facebook.com/pg/2020bluesea/posts/

 

 

 

@@@@@@@@@@@@@@@@@@@@@@@@@@@@@@@@@@@@@@@@@@@@@@@@@@@@@@@@@@@@@@@@@@@@@@@@@@@@@@@@@@@@@@@@@@@@@@@@@@@@@@@@@@@@@@@@@@@@@@@@@@@@@@@@@@@@@@@@@@@@@@@@@@@@@@@@@@@@@@@@@@@@@@@

 

 

 

 

 

 

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打 (三)

 

 

不過才兩週,本系列題目中的「即將」兩字,其實應該修改為「已經」。一方面,病毒疫情擴及全球、人類面臨極可能的第二波感染衝擊;另方面,原本應該在疫情結束後才開始「秋後算帳」的三大問題 - 究竟誰應對病毒擴散負責、究竟病毒來自何方、誰應該對世界的經濟損失負責,已經提前開始算帳了。

 

儘管WHO主事者在初期一直掩護中共對疫情的隱瞞,但近一個月來如火燎原的全球擴散,紙再也蓋不住火。這支病毒,正如WHO的獨立顧問、哈佛大學衛生專家埃里克·費格丁(Eric Feigl-Ding)博士兩個月前所判斷,病毒爆發的嚴重程度可能是「熱核反應級別」(thermonuclear pandemic -level bad)。

 

當權70年來,從未向世界道過一次歉的中國共產黨,這次一樣嘴硬,在擔心世界追究其隱瞞之下,竟然由外交部發言人喊起捉美國賊,導致川普的強烈反擊,稱之為「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川普本人雖然隨後因為「Chinese」這個字的歧義(「中國的」,或「中國人」的)而改用其他字眼,但是這個語意上的問題,反而促使了美國政界開始稱呼病毒為「中共病毒」(CCP Virus)。整件事情,等於是北京自我將世界「秋後算賬」的日程往前提了。為什麼?是愚蠢?還是因為黨內鬥爭白熱化而走火?

 

無論如何,病毒來自何方、哪方要負起擴散的責任、哪方得對人命和經濟的巨額損失負責,已經被提早的納入國際議程中了。我們一般人未必能看到其中折衝的細節,但是其後果卻和美國集團和中共集團是否會、何時會進入熱戰階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大部份國家都擺脫不了這些可能的後果,台灣更不例外。

 

局勢走到這步,世人已經清楚,當前所謂的金融危機和油價危機,固然有其早就存在的系統因素,但是若這兩場危機最終觸發了軍事行動,絕不單只是貨幣體系和能源體系的原因,而更是病毒疫情帶來的世界經濟斷鏈危機。

 

如過去許多文章所分析,即使沒有此次疫情,中國的經濟也難以支撐過2022年,而經濟是中共得以一黨專政的基礎。另方面,即使沒有疫情,美元體系也早已破洞百出,這由各國落入違反所有古典經濟、新經濟理論的「負利率現象」可證。現在平地冒出全球疫情下的經濟斷鏈,瞬間加速了中共建構在美元體系上的海市蜃樓的崩塌,也使得美元體系的脆弱性一覽無遺。這,就是本系列所稱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背景。正在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雖然還不是熱戰,但是一定是一場翻轉世界權力格局的戰爭。

 

這場基於流動性因素激盪而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請見系列前文),會不會急速演變成以軍事為對決的第四次世界大戰?雖然人的因素不是絕對的,但是當下有兩個人,卻可以成為關鍵因素。這兩個人,就是川普和習近平。他們兩人的意圖和需要,不但足以影響接下來的事態發展路徑,也會啟動許許多多的連帶事件,使得事態失控。

 

川普要的,其實就是一件事:2020勝選連任,然後完成他腦中的「美國再度偉大」。習近平要的,在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白熱化下,已經不是他原來誇誇而談的「中國夢」,而是保住他現在的黨內地位,再徐圖後事。從兩人的意圖和需要來看,應該說雙方都沒有把事態即刻推往熱戰的動機,但這不代表熱戰不會發生。如果川普一旦斷定疫情導致的經濟後果將使得他連任困難,如果習近平一旦斷定他將因現況失去黨內權位,熱戰的誘因就會大增,何況兩人身邊都有鷹派。熱戰若發生,有三大可能爆發點:波斯灣(伊朗是中美對峙要衝)、南海、台海。無論爆發於哪一點,台灣都無法獨善其身。

 

在這微妙的川習形勢下,讓我們腦筋急轉彎一下:有沒有任何可能,台灣能夠通過論述及提出具體對價方案,由關鍵棋子的角色,轉化為改變棋局的「半個棋手」角色?

 

在博弈中,經常有一種角色叫做「關鍵少數」,直白講,就是一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身分地位。近代史的400年中,歷史從來沒有賦予台灣這樣一個地位,因而台灣也從來沒有構想過,扮演關鍵少數下可以提出怎樣的對價。

 

台灣當下最應該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如果還看不到自己的關鍵少數地位,而僅僅是「處變不驚」或「聽天由命、順勢而為」,結果會更好嗎?此問,有待下週進一步分析。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 2020-03-29

 

 

https://www.facebook.com/pg/2020bluesea/posts/

 

@@@@@@@@@@@@@@@@@@@@@@@@@@@@@@@@@@@@@@@@@@@@@@@@@@@@@@@@@@@@@@@@@@@@@@@@@@@@@@@@@@@@@@@@@@@@@@@@@@@@@@@

 

 

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

 

 

 

如果「世界大戰」的定義是:全球既有秩序瓦解,國家之間迅速邁向集團化,各集團都以自己利益為中心來算計其他集團,各國政府都朝向「零合心態」(zero-sum)邁進, 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

 

有人會說,如果不是軍事熱戰,那就還不能稱為世界大戰,而只是「冷戰」。但這是一種遠遠脫離現實的過時思維模式。早在1999年共軍就完整提出「超限戰」的概念,將生化戰、金融戰、信息戰、貿易戰、宣傳戰、氣候戰等等非傳統但仍可致敵於死的技術,列入了大戰的範疇,並隨後不斷研究及實踐至今。

 

如果將來地球上出現集團與集團之間的軍事流血行動,那就應該被歸類為「第四次」世界大戰。之所以花篇幅區隔「第三」及「第四」的不同本質,因為所有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台灣在內,都還沒有充份意識到當下事態的嚴重程度其實已經到了世界大戰的級別。2020年三月份的世界,只有一個國家清楚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啟動,那就是中國 - 共產黨專政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已經早於其他國家至少三個月進入備戰狀態,其他國家最好趕快認識到這點,否則就輸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起跑線上了。

 

這場三戰乃一次基於「流動性危機」的戰爭 – 人、財、貨的斷流,而造成斷流的卻是另一流動元素的竄流:爆發於中國武漢的新病毒。完全由「流動性」(liquidity 或 flow dynamics)引發的世界大戰,可說是人類新經驗。其殘暴性或許不比血淋淋的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新型戰爭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和財富損失,到頭來不見得低於一戰二戰,更別說它可能觸發的第四次大戰,那將是一場直接濺血的戰爭。

 

客觀地說,當下這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動能,在武漢爆發病毒之前,就老早存在了。它的震央不是軍事、不是政治,而是經濟 - 即使沒有病毒疫情帶來的人、財、貨斷鏈,中國的經濟遲早也要崩盤,以美元為錨的世界金融體系也遲早出現破洞。但病毒的出現,瞬間將原來的慢燉鍋變成了高壓鍋,全球經濟的恐怖前景,立即點燃了石油戰和金融戰。幾種流動性同步激盪,勢不可擋。

 

我判斷這場三戰戲碼不會拖拉,頂多兩年。舞台上主角是美國和中共,第一配角的人選是台灣,但台灣自己似乎還不知道。

 

https://www.facebook.com/pg/2020bluesea/posts/

 

 

@@@@@@@@@@@@@@@@@@@@@@@@@@@@@@@@@@@@@@@@@@@@@@@@@@@@@@@@@@@@@@@@@@@@@@@@@@@@@@@@@@@@@@@@@@@@@@@@@@@@@@@@@@@@@@@@@@@@@@@@@@@@@@@@@@@@@@@@@@@@@@@@@@@@@@@@@@@@@@@@@@@@@@@@@@@@@@@@@@@@@@@@

 

大陸學者解讀一帶一路 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

 

 

 

2017年05月16日 01:15 中國時報

蔡浩祥藍孝威/北京報導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長胡鞍鋼解讀一帶一路論壇達成的成果時說,「一帶一路」就是「習近平計畫」;面對反全球化趨勢,「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今後也可望形成類似G20的工作機制,為實質行動落實必要基礎。

 

胡鞍鋼表示,截至目前,全球經濟正受到反全球化嚴重影響,全球貿易出口額占GDP比例從2008年的25.8%,下降至2015的22.6%,這是自1950年以來第一次反全球化後,全球經濟迄今無法有效復甦的原因反觀「一帶一路」的崛起,將有機會成為國際社會重要公共產品。

 

談及當前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爭,胡鞍鋼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世界趨勢,隨著自由市場開放,一方面各國已深度參與全球化進程,單憑一個國家不可能孤立於全球化之外;另一方面,儘管全球化面臨許多問題,卻也只能透過全球化解決,「一帶一路」就是如此。

 

胡鞍鋼指出,本次「一帶一路」的重要目的在於落實各項目合作,強調「互聯互通」。他分析,「一帶一路」就硬體而言,投入大量基礎建設可帶動一定程度經濟效益;從軟體來看,搭配互聯互通,亦可有效縮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距離。

 

他分析,「十三五」時期至少有23項基礎設施建設,比「十二五」時期的12項整整高出近一倍,可見當前「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在於落實政策對接。唯有實質行動,讓「一帶一路」動起來,才能帶來最佳化的經濟效益。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6000336-260108

 

 

 

 

@@@@@@@@@@@@@@@@@@@@@@@@@@@@@@@@@@@@@@@@@@@@@@@@@@@@@@@@@@@@@@@@@@@@@@@@@@@@@@@@@@@@@@@@@@@@@@@@@@@@@@@@@@@@@@@@@@

 

 

 

 

塵緣與八月桂花香:

 

綜合上述諸名家所言,重新整理思路,如下:

 

即使沒有此次疫情,中國的經濟也難以支撐過2022年,而經濟是中共得以一黨專政的基礎。另方面,即使沒有疫情,美元體系也早已破洞百出,這由各國落入違反所有古典經濟、新經濟理論的「負利率現象」可證。現在平地冒出全球疫情下的經濟斷鏈,瞬間加速了中共建構在美元體系上的海市蜃樓的崩塌,也使得美元體系的脆弱性一覽無遺。

 

未來,歐美各國是要繼續印鈔票,製造更大的泡沫,還是腳踏實地與一步一腳印地,如塵緣與八月桂花香所言:『『目前西方正經歷第二個鍍金年代;而如歐尼爾及其他人所舉證的新興市場,則正經歷他們的第一個鍍金年代。這回經濟轉型的程度甚至比上一個鍍金年代還要劇烈。現在全球許多地區有多達數十億的人正參與這場轉型。

 

令人欣慰的是,川普的『美國印度太平洋經濟視野』能讓美國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而一帶一路能讓美國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並且讓新興市場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

 

實際施行策略如下:

既然:

第一、秩序的破壞遠比秩序的重建容易;第二、全球範圍內已經產生的2.44意難民,正在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既然「英美干預主權國家並試圖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這話其實是正式宣告:英美將終止向外推廣民主化的政治努力;

 

所以:

中亞與中東等伊斯蘭世界,就先藉由一帶一路搞基礎建設建吧!!!(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代出現過一次的釋壓安全閥:當時歐洲牛衣對泣的民眾能夠移民到新世界去!)

 

而其他新興市場可藉由一帶一路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

 

因此G20就很重要了,

 

G20建立最初由八大工業國組織財政部長於1999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G20的GDP總量約佔全球GDP的85%,貿易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人口約佔全球人口的2/3。若G20成員國能度過此次鍍金年代,那代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而新興市場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呢?

 

 

 

若要如塵緣與八月桂花香所言:『藉由一帶一路,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度過第二個鍍金年代,而新興市場度過第一個鍍金年代。』,那麼在此『無論如何,病毒來自何方、哪方要負起擴散的責任、哪方得對人命和經濟的巨額損失負責,已經被提早的納入國際議程中了。』的世界氣氛中,要使「一帶一路」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那麼其生長果實的樹木和土壤該如何培養呢?

 

 

好一個『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好一個『歷史的拐點』!!!!

 

 

 

 

NOTE

 

另外,李憲宇先生的看法很有意思:

 

(17)金融戰、貿易戰、貨幣戰之美國驚天龐氏騙局 :總結,美國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當中,道瓊工業指數從6400點漲到23000點,漲了3.6倍, 納斯達克指數從1270點漲到6584點,漲了4.18倍,美國不動產也漲了4倍,可是美國的GDP僅從 15.41兆,增長到19.92兆,僅成長29%,這就是美國預製的驚天泡沫及驚天龐氏騙局,終於明白,美國一再一再升息,及操作護盤美國股票一再上漲的假象,並且蠻橫發動對全世界貿易戰及蠻橫製造對歐盟及伊朗制裁等世界級風暴,實係精密算計, 三種組合拳,目的就是要引誘全世界資金進入美國套利及避險,進入美國接盤已呈泡沫的股票、債券及不動產,而美國華爾街金融大鱷下一步棋,就是讓泡沫破裂,大殺四方,連自己的美國同胞也不放過, 最後一步棋,則是翩然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再印鈔發行到美國及全世界,進行貨幣寬鬆,抄底購買已跌到地板價的股票不動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dfb99f0&aid=13233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