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12 08:00:33瀏覽3801|回應6|推薦70 | |
6月14日是2021年的端午節,然而疫情當下,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障,最好不要隨便外出,也請小心接觸,本文先祝大家端午節平安。 亞洲國家如日本、越南、韓國、新加坡等,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在華人根深柢固的觀念裡,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不料,韓國於2005年把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申遺成功之後,眾多華人不免驚訝端午節怎麼成了韓國的民間傳統節慶? 我們不妨來看看,究竟韓國端午節是怎樣?跟中國端午節有何不同? ▲韓國端午節的正式名稱是「江陵端午祭」,每年在江陵舉行▼ 首先要知道,韓國端午節申遺的正式名稱是「江陵端午祭」(강릉단오제 /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端午(重五)這一天是“神的日子”,所以要祭拜神靈。「江陵端午祭」在每年農曆5月1日至5月8日舉行長達8天的祭禮慶典。 但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直到送神為止,時間長達20多天;又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所以,韓國端午節要先釀酒,而且慶祝好幾天,他們祭拜的不是屈原,也不吃粽子。我親至江陵所看到的慶典,也跟中國端午節很不相同。 ▲特別釀製新酒獻祭神靈 ▼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為什麼韓國端午節稱做「江陵端午祭」呢? 首先來看,江陵是一個靠海的城市,在南韓東邊,屬於江原道(省)行政區。 江原道是在朝鮮王朝時期,被劃分出來的八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其中首府就是江陵,江原道的名稱也是由江陵+原州而來。二戰後韓國南北分治,江原道的首府就改到春川市了。 各位看過韓劇如《鬼怪》、《師任堂》、《她很美麗》嗎?外景就是在江陵拍攝的! 江陵這個地區在中國秦漢之際,曾經出現一個由濊貊人建立的部落王國。濊貊人是一個以農業和漁獵維生的古老民族。 根據韓國1477年的《秋江冷話》記載,此地每年5月都有大型祭祀的祭典,由當地巫師主持祭祀山神的祭儀,可以視為江陵端午祭的原型。 由此可以分出中韓端午節的第一點差別,就是→中國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最早起源是吳越人送瘟神、祭龍神的節日;韓國江陵的端午節是祭山神、祈平安的祭典。 我們也順便溫習一下中國端午節的發源: 中國關於端午節的最早記錄,首見西晉周處寫的《風土記》,書中記述南方吳越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接著有《荊楚歲時記》記述荊楚地方年中每月行事的記錄,包括端午節(浴蘭節)的節令習俗風物。 楚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極盛時期的疆域涵蓋→湖北湖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南部,可以說是融合南方民族的中心。所以南方百越族在五月驅除夏季瘟疫的圖騰祭,就慢慢演變成端午節。 中國端午節據說是紀念屈原,各位,屈原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的故鄉就是湖北秭歸縣。 有人發現韓國許多地名跟湖北驚人的相似。比如首爾的舊名叫漢陽,湖北省會武漢最開始也叫作漢陽;韓國最大的江叫漢江,漢江的源頭在太白山,湖北也有條漢江,漢江的源頭也叫作太白山。 更奇妙的是,湖北也有一個地區叫做江陵。 於是有些學者結合史料認為,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的一些部落不願意被秦朝統治,便舉族遷移到了當時朝鮮半島的南方,逐漸擴散建立了72個定居處,在選擇地名的時候,自然就把家鄉的地名幾乎照搬。 當然,這個說法是不會被韓國人接受的。而我,有另一種看法。 ▲江陵南大川河畔有一「端午祭文化館」,介紹「江陵端午祭」的由來,並展示相關文獻和作品▼ ▲文化館內有圖文詳細介紹端午祭的由來▼ 「端午節」這個名稱,《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因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重五。民間也俗稱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 各位可能不知道,北方滿族(女真)也過五月節,他們稱為Sunjangga Inengi,而且是長白山居民的傳統節日,他們會外出收集山草藥和露水擦洗眼睛身體,故而稱為「藥香節」,又有薩滿巫師會祈福解說天象之兆,因此也稱「薩滿重五節」。 原來滿洲人是漁獵民族,經過一個冬天的嚴寒,到了五月才大地回暖,所以初一到初五要祭山神、祭江神、祭藥神,五月初也是最適宜採集艾蒿的日子,採來編成辮晾乾點燃驅蟲,或研磨成粉製作香包,這跟南方的端午節意思不同。 滿州重五節不吃粽子,吃甜鹹雞蛋,男子採來桃枝艾草蒲棒插在門上招福避邪,丈夫給妻子頭上戴桃葉艾葉,妻子給全家人手上掛戴五色線,母親在院中放一盆清水,為兒女洗耳拍頭。 看滿州人過重五的習俗,是不是跟韓國江陵端午祭比較相像? 事實上,最早在朝鮮江陵舉行端午祭的濊貊民族,夏商時居於山東半島,屬於東夷民族,周朝時遷居松嫩流域(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後來又東遷到朝鮮半島。所以,濊貊族也是滿族族源之一。 前面已經說過,江陵曾有一個由濊貊人建立的部落王國。 韓國從前漢化很深,這是不爭的事實,朝鮮世宗創造韓字之前,朝鮮用的是漢字,文化體制的影響可想而知。但從江陵端午祭沒有划龍舟(別忘了江陵有河靠海)可以察覺比較接近北方民族習俗。 ▲大關嶺照片,取自韓國觀光公社▼ 再來看,「江陵端午祭」祭祀的是山神,為什麼要祭祀山神呢? 原來長白山(韓國人稱朝鮮半島那頭的為白頭山)山脈貫穿江原道,把江原道分成嶺東和嶺西,位於嶺東的江陵要去嶺西的城鎮或京畿,從前來往通商只有一條道路,就是要翻越大關嶺。 屬於白頭山系餘脈的大關嶺,是交通必經之地。 大關嶺山勢險峻、嶺路崎嶇,至今也只開發出韓國唯一的牧羊場,就能想像從前是怎樣的荒涼。再從牧場聲明「若遇暴風雪/暴雨/閃電等不良氣候因素,則即刻暫停營業」,也能讓人明白山區的氣候狀況。 大關嶺的東面山勢斜度大、海岸雨水多,本來適宜農作物生長,可是自然災害也嚴重,尤以冰雹、霜害影響最大,這些情況對以務農和漁獵為生的居民來說,再加上交通必經,就形成了江陵地方對「大關嶺山神」的崇拜信仰。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江陵端午祭」有一套繁複的祭典儀式 ▲「江陵端午祭」源於「大關嶺山神」信仰,祭祀的神靈是山神和城隍▼ 1603年許筠的《大嶺山神贊並序》,詳細記錄了這項獨特的嶺東民俗活動過程,簡要來說就是:一)打著華蓋上大關嶺迎神;二)將神像供奉在府司所在地;三)接連數日獻演雜戲以酬神娛人,同時占卜一年農事。 府司就是政府衙門,說明了當時的山神祭典已經得到官方認可。 到了1841年柳榮河的詩作《大關嶺》,又發現了兩件事情:一)這個祭典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主導的定期祭祀活動;二)從大關嶺迎神之後,酬神會場設在江陵市的大城隍堂。 這個訊息透漏了大關嶺信仰的變化,特別是神靈從山神加上了城隍。 山神屬於土地神之列,土地神雖然也是古老信仰,民間相信祭祀土地神能庇佑一方土地平安豐收,但土地神的管區,與人間的村、鎮同級,是城隍爺的下屬。 華人對城隍應不陌生,早於周朝時期就有祭祀城隍記錄,明朝則是城隍信仰最盛行的時期。百姓認知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令。城隍就是守護城池、護國安邦、統轄亡魂、調和風雨之神。 韓國江陵端午祭所祭祀的神靈,除了“大關嶺山神”,還有“國師城隍”等12位人物,他們有的是神話人物,有的卻是在韓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民族英雄,如金庾信將軍,被人民感戴神化,成為地區守護神的化身。 ▲大關嶺山神和城隍等12位神靈,都是江陵人民敬拜的地方保護神
▲祭禱神靈的宣文▼祭拜之後由祭官將祝願燒奏給神靈
從遠古只祭祀大關嶺山神,到後來與江陵城隍共享祭祀,可以看出祭祀性質的多元融合,所呈現出祭祀活動的豐富面貌。同時也可看出,從原始部落進入國家統一的型態轉變,影響了民間信仰被社會階級制度化的演繹。 現代人可以說大關嶺神是迷信,可對古人來說,生存常常要看天意,大關嶺神是地方保護神,祭祀這些神靈除了是一種人對大自然的謙卑心態,反映了居民與環境的共存關係,也佐證了千年之間經歷的歷史大事。 就時間上來說,打從高麗(高句麗)建國併吞了大部分朝鮮半島的時期,大關嶺神祉也被跟高麗最高統治階級的人物連結了起來,這不但提高了高麗太祖的統治權威,也提高了大關嶺的地位。 因此,在外族侵略朝鮮時候,特別是日據朝鮮時期,大關嶺神信仰是凝聚朝鮮族的力量,而且越發傳說靈驗。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江陵,看不到有半點神社鳥居的影子? 有一則傳說是,日本意圖佔領朝鮮的「壬辰倭亂」(1592~1598),一支日軍部隊想要進犯江陵,大關嶺神施展法術,把江陵稻田裡的稻子,都變成布陣以待的朝鮮士兵,結果把日本人都嚇跑了。 真假不知,也許日本兵只是趕路經過,也許看到山區荒涼無意深入,可是對逃過劫難的當地居民來說,沒有被敵人掠攫蹂躪,自是謝天謝地的神蹟。大關嶺就是江陵地區的“護國神山”。 即使在日據時期與韓戰時期,這一鄉土祭禮仍然堅持舉辦,為了避開壓迫管制,還曾分散在地方角落小規模進行,才使得祭典的傳承得以綿延至今。 ▲祭拜的神位有大關嶺國師城隍,並列享祭有大關嶺國師女城隍 ▲迎神送到露天祭場接受民眾敬拜,儀式由祭官和巫女主持▼ 再講一件跟中國端午節不同的事。
大關嶺神是有老婆的,就像城隍爺、土地公,身邊也都各有夫人。不過,大關嶺神夫人的地位十分崇高,被敬稱「大關嶺國師女城隍」,有自己獨立的廟堂享祭,因此端午祭也會被迎出祭拜。 因為祭祀神祉,「江陵端午祭」基本上是一薩滿儀式,江陵端午祭的主持,就是祭官和巫女。故而大關嶺上有集訓巫女的地方,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巫女都要在此舉行三天法事。 大家看韓劇也知道,許多小自個人的驅魔、除邪、祛病、問卜,大至公眾舉行的祭祀活動,都會看到巫師的身影,巫師又以女性居多。巫師的存在,是韓國庶民文化的縮影;祭祀的儀式,是一種本土意識的象徵。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韓國端午節的淵源,以及跟中國端午節的差異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江陵端午祭的現場,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江陵端午祭」每年在南大川的河畔舉行▼ ▼有上百個攤位展售各地產品 ▼歷年舉行江陵端午祭的變化 每年的端午祭,都在江陵市南邊南大川河畔的端午公園(Dano Park)舉辦,除了設置露天祭場接受民眾祭拜,同時還會舉辦“亂場”(廟會集市),上百個攤位集中展銷來自各地五花八門的產品,非常熱鬧。 除了吃吃喝喝、閒逛採購,每天都有各類藝術表演,如農民樂舞比賽、射箭、投壺、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棋王比賽等文娛節目1000多個。夜間還有放煙火、放許願燈、國樂表演、伽琴並唱、篝火狂歡等節目。 可以說,韓國端午節不是只過一天,可以過上好幾天。 但是最吸引遊客如我,當然還是吃吃吃吃吃..... ▲盪鞦韆是韓國端午節必有的活動 ▼傳統遊戲之一投壺 ▲場內有各種遊戲、小吃、雜貨的攤位,以及不同表演▼ ▼甚麼!連這國也來了? 江陵端午祭不吃粽子,取代的是吃「艾子糕」、喝「薏仁汁」。 艾子糕是用嫩艾蒿+糯米粉去捶打出來的,吃起來味道清香,入口軟糯,口感介於草仔粿和麻糬之間。 婦女們會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還把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髮際,用菖蒲露化妝稱為“端午妝”,男性則在腰際配戴菖蒲葉,都有趨吉避凶的含意。 在舉辦廟會市集的現場,主辦單位免費發送的土產點心飲料,我覺得祭神的甜酒最好喝,就是杯子太小了,所以喝完又去排隊再索取一杯。「艾子糕」也好吃,贈送的只有一小塊,我乾脆自掏腰包買一板吃個過癮。 ▲「江陵端午祭」的主辦單位發送免費的土產點心飲料,甜酒好好喝 ▲免費贈送的點心太小了啦,我乾脆自掏腰包買艾子糕吃個過癮▼ ▼韓國端午節也用菖蒲湯洗頭髮 ▼右下角就是菖蒲,女性把菖蒲根別在髮際、男性別在腰際,以避凶趨吉 我在廟會市集玩了兩整天,嘗到南北口味的韓式小吃,根本不需要煩惱填飽肚子的問題,只煩惱肚子沒有足夠空間塞進更多食物。 其實還有許多好玩遊戲、動手做藝品、換穿韓裝的攤位,也有許多賣紀念品、衣服鞋子、農產品、書籍文具的攤位,實在介紹不完,上百攤耶~ 許多小吃攤位,現場聞到香味,人就好像被下迷藥靠過去了..... 另外,現場整天都在不同時段表演傳統歌舞,其中最有趣的是「江陵宮奴假面劇」。 《假面劇》是一種表演者頭戴面具表演的韓國傳統舞蹈戲劇。是一種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表演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朝鮮半島不同地區,隨著表現手段不同而有不同名稱。 江陵的假面劇與眾不同之處,是由官奴進行表演(現在沒有官奴了)。官奴的意思是古代因罪或戰敗,没入官府的奴隸。江陵端午祭既屬官方祭典,官奴自然也要參與活動,在迎神隊伍前吹簫領路,在祭場娛神娛人的表演。 或許是官奴上場,江陵假面舞是韓國唯一的啞劇,全劇沒有台詞沒有講話,只有嗩吶、鑼鼓的音律,伴隨舞蹈和肢體動作,演釋一個「小梅新娘」的故事。 〝小梅〞是古代美女代稱,在劇中經歷愛情的甜蜜和考驗,最後喜劇收場。所以除了女主角,另有男主角、代表破壞的黑暗勢力,以及一位暖場龍套。劇終時,這些角色還會拉觀劇的群眾下場一起跳舞同歡。 宮奴假面舞劇有儺戲的影子,儺戲起源商周一種祭祀儀式的娛神舞蹈,但因為有祭神跳鬼、驅瘟避疫的寓意,原始動作比較樸素,宋代受到民間歌舞戲劇影響,開始變成酬神還願的世俗化內容。 其實不分中外,人類古老的文化都和宗教連結,宗教又是從萬物有靈的多神信仰開始,然後隨著文明演進的階段,衍生不同形態的發展,形成地域的獨特性。 但是,隨著進入現代化的世紀,很多傳統節慶和習俗漸漸被淡忘而消失,1960年代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族文化枯萎失傳,遂展開致力於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其中之一就是有上千年歷史的「江陵端午祭」。
▲ 娛神娛人的「江陵宮奴假面劇」,是一齣關於小梅新娘的故事啞劇▼ 還有一個原因,使得「江陵端午祭」沒有被完全遺忘,就是江原道是韓國最偏僻、最不發達的省份,江陵被隔絕在嶺東,卻又不盡然是窮鄉僻壤,因此能保留具有古代祭天祭神儀式的農村祭禮。 當然,也不能不佩服韓國政府和民間聯手的包裝能力,把一個地方的節慶祭典,打造成韓國規模最大、最盛大的民俗慶典,不僅自1967年起成為韓國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並且代表韓國在國際文化遺產名錄上佔有一席之位。 有了「江陵端午祭」為先例,中國大陸於2006年將“端午習俗”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遺成功,自此中國端午節也躋身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最後,我把祭典的歌舞表演錄影片段放上youtube,分別是「韓國農樂」、「象帽舞」、「巫女歌舞」、「江陵宮奴假面劇」,其中「巫女歌舞」的老太太,是年紀最大的巫女,仍然一尾活龍又跳又唱,得到掌聲最多。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逕自點進去觀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