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30 11:22:20瀏覽6744|回應7|推薦71 | |
▲茵萊湖的農田在水裡、住家在水裡、電線杆在水裡,交通工具是小船 之前看到媒體報導荷蘭鹿特丹港,造出號稱全球第一座的「漂浮農場」,不禁讓我想起了緬甸娘水鎮茵萊湖的「水上農場」。 娘水鎮在緬甸撣邦的東枝縣,此處最負盛名的是有一茵萊湖(Inle Lake)。 「娘水」這個名稱,緬文是ညောင်ရွှေ,英文是Nyaung Shwe,中文卻有娘瑞、良瑞、良水等不同譯名,其實都是在講同一個地方。 娘水在歷史上被稱為洋檜/永貴(Yawnghwe), 此地原是撣族30多個小邦國之一,曾在緬甸內戰中,與阿瓦王朝聯盟對抗東吁王朝,也算古有名氣之處。 茵萊湖在娘水鎮的南端,因此娘水鎮是聚集遊覽的旅遊中心。娘水鎮附近有國內機場,但一般以陸路交通到達娘水鎮,再安排船遊茵萊湖。 ▲茵萊湖三面環山,可以清晨五點裹著毛毯在湖面上看日出▼ ▼運氣不好,雲層太厚,日出變成后羿射日 觀光客只知茵萊湖是旅遊景點,可能不知它是東盟遺產公園之一,也是緬甸第一個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定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茵萊湖因為在高原的盆地上,三面環山的地勢,湖水從東北西三方山溪注入,再從南方流出,匯入薩爾溫江。 涵蓋茵萊湖的濕地保護區有533.73平方公里,意思就是該湖和周遭都是一些野生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也意味著保持較多原始生態。 但茵萊湖最有看頭的不是生物,而是與當地少數民族相關的人文奇景。 茵萊湖地處撣邦,湖旁的居民除了緬族撣族,還有緬甸135個少數民族之一的土瓦族(Dawei)、因達族(Intha)、巴奧族(Pa-O)、達努族(Danu)、當約族(Taungyo)、克耶族(Kayah)等。 住在茵萊湖的水上村莊,以及在茵萊湖從事水上活動的居民,主要是因達族。 因達族據說來自緬甸最南的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 Region),14世紀因為戰亂遷移到娘水,當時地方執政的撣族不讓他們在陸地紮根,但不反對他們在茵萊湖的水面上落戶,因達族便成為了水上人家。 因達族在水上開枝散葉,聚居成一個個村落,其中最大的是伊瓦瑪村(Ywama Village),它的水上市集也是最熱鬧的。凡是到茵萊湖旅遊,都會安排行程去瞧瞧。 其實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水上人家,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河邊海邊,我都看過殊異的水上生活形態,但是緬甸茵萊湖的水上人家開創了非常獨特的經濟產業。 再看與海爭地的荷蘭,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近年發展出「漂浮城市」大肆宣揚,然而六百年前的茵萊湖上就有了「水上村莊」,而且至今已經建立了四個, 技術或不先進,觀念卻顯先端。 ▼這間開了天窗 ▼這幾間草房應該是廢棄的了 這種傳統竹屋建在湖上比建在陸地的好處是,當水蒸發時會冷卻周圍的空氣,而且白天的水溫變化小於氣溫,可以使房屋和村莊在白天保持涼爽,在夜間保持溫暖,從而創造出比陸地上舒適的溫度。 更因湖上沒什麼障礙物,意味著風速更大,提供了更多的冷卻氣流和通風。 不過,泡在水裡的高蹺樁子容易腐爛,大約每15年就必須更換一次,雖然比陸地住房麻煩,幸好竹子這種材料多又便宜,使得更換高蹺或房屋都不是大問題。 有些房子之間架起竹子走道,或是橫跨貫穿河流的橋樑。由於沒有主要街道或廣場,居民出門的交通工具就是獨木舟。 說是獨木舟,但有些已經不是從前手划槳的小船,而是裝上柴油發動機的快艇,因此高速行進時產生的噪音污染,成為科技進步帶來無法避免的問題之一。 面積116平方公里的茵萊湖,湖水清澈,滋養了20多種魚類,其中一種金鯉魚(學名Cyprinus Intha∕緬語Nga-Phane) 是僅生存在茵萊湖地區的頻危物種。 因達人主要從事捕魚,他們的捕魚方式是人站在船尾,用右手穩著船舵撐竿、左手拖撒着漁網,左腳撐著身體、右腳勾住船槳,單腳以“之”字形推動槳葉划船的方式,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絕技,也成為茵萊湖的獨特標誌。 為什麼是這樣一種又奇特又有趣的方式呢? 原來茵萊湖裡有很多蘆葦水草,只有站起來才能看到覆蓋水面的漂浮植草下有没有魚,而且腿比手更有力,用腳划船能够加快行船速度,並空出双手來做其他事。因達族世代謀生的技巧,竟就成了吸引觀光的風景。 不過,現在有很多假扮因達漁夫的在地人,他們會在湖上守株待兔,遊客如我天不亮坐船到湖上看日出,他們就會靠近來表演單腳划槳供人拍照,然後索取小費。 雖然沒有強行索費,但我看“演員”穿著單衣赤足,在冷冽清晨的水上賣力演出,實在於心不忍,還是給了小費。為什麼看出是演員呢?很簡單,真正的漁民不會穿著那麼乾淨新穎的衣服。 ▲看一下茵萊湖上供人拍照的標準姿勢 ▼茵萊湖裡有20多種魚類,大哥你那隻是標本吧? ▲這些才是真的漁夫,但是他們不為觀光客擺姿勢▼ 我最感興趣的不是因達人捕魚方式,而是他們的農業方式。 是什麼原因啟發了因達人的靈感,讓他們想到開創水上農場? 我問過當地人,據說因達人從前拿漁獲去交換蔬菜水果,可是不夠吃,所以要自己種。由於不被允許在陸地耕種,因達族只好自己造出土地。 荷蘭的「飄浮農場」 以鋼板和混凝土搭建三層, 第一層是把生產的牛乳加工成起司、優格和奶油的區間,第二層是乳牛放養層,第三層是種植乳牛的飼料地。 這叫農場嗎?我覺得像牧場。 柬埔寨的洞里薩湖水上人家,我看過他們造了兩層水上養畜場,上層養豬養雞,下層養吳郭魚or鱷魚,是不是也很會利用資源發展民生經濟? 因達人則是把茵萊湖上漂浮的蘆葦浮萍梭魚草屬藤蔓植被聚集起來,覆蓋泥土建造成人工浮島,然後在浮島上支起木架格來種植蔬果。 人工浮島的好處是不用擔心水源,不用一直去灌溉,不需鋤草施肥,也不怕暴風湖水沖淹,因為浮島會隨著湖水漲落升降,這使得它們有了抗洪功效。 此外,浮島周圍還會經常聚集魚群,因達人可以一邊看顧菜園,一邊順便捕魚。晚餐便有菜有肉有著落了。 ▲這是天然浮島,湖裡有各種水生藤蔓植物▼ 這是人工浮島 ,可以種植農作物 更厲害的是,人工浮島可以移動,因達人就把人工浮島連成一長條,接著把長條結合成一大片,開墾出一個區塊的水上農場,種植各類瓜果蔬菜,還在浮島中央蓋起了輕便的草房。 平面看水上農場,實在看不出究竟,一位英國攝影師Dimitar Karanikolov用空拍視角,讓人看到水上農場的壯麗景觀,足以比擬陸上萬頃田地。 對比荷蘭的「漂浮農場」,茵萊湖的水上農場雖然更接近自然,卻也有被專家視為破壞環境的問題,那就是侵占了湖面開放水域,形成淤積困擾。 我去參觀水上農場時,還特別下船親自踏上浮島,感覺腳底下站在一層浮動的軟布上,船夫還摘了一顆綠番茄給我吃,但我只能敬謝不敏。因為旅途上就怕拉肚子,不能不格外小心,番茄味道如何就無法分享了。 水上農場生產的作物質量,據說豐收季節還能銷到娘水鎮外,其中就以番茄黃瓜聞名,尤其茵萊湖上一年四季都能種植番茄。水上農場不僅為當地人提供食物,還成為一項收入來源的企業。 印象裡,我們台灣的南投日月潭也有浮田,但是屬於觀賞功能,不像緬甸茵萊湖的浮田具有實際的農業價值。 ▲空拍才看得出水上田園的壯觀(Photo by Dimitar Karanikolov)▼ 既有水上農場,當然也會有水上市場(Floating Market)。 我這人到哪裡都要去瞧瞧當地的傳統市場,雖然在泰國越南已經見過大同小異的水上市場,卻還是想看一眼茵萊湖的「五日市集」。 茵萊湖的五日市集,源自過去撣邦土司(Sawbwa)會去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挨家挨戶收錢(稅收)。後來為了效率,就定某一天把附近村莊的人都聚集在一個鎮上收費。 於是,人們在等待土司收稅的同時,開始攜帶貨物去交易,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在地市集。 即使在今天,沒有土司體制,五日市集的交易傳統依然存在。在茵萊湖附近的不同小鎮Nyaung Shwe、Heho、Taunggyi、Minethauk、Sagar、Indein,每五天都會輪流舉辦一次巡迴市集,只在初一滿月休市。 ▲看這些划船來做買賣的市場多熱鬧啊 ▲上岸購物的人還是比較多,雖然小船上也有賣食物的▼ 我參觀的是Indein市場,Indein也是因達人的四個水上村莊之一。到達的時候,只見岸邊擠滿了小船,市場人聲鼎沸。 Indein市場在茵萊湖的西岸,水岸邊的攤位除了販售大米麵粉、青菜蔬果、乾貨調味料、鮮蝦活魚、雞鴨豬肉,還有工具、手工藝品、衣服鞋子珠寶等。 看到許多攤位仍在使用傳統的桿秤和砝碼,也看到有電子秤在取代,不知道那些古老卻有智慧的物件,會不會有一天都只陳列在博物館的角落? 最意外看到賣書的,我竟不禁有點激動!這年頭,有幾個菜市場會賣書啊?本來以為都是童話故事愛情小說,仔細一看還有翻譯的科普書籍,加油啊!! 還看到賣緬甸包檳榔包雪茄菸的草葉Cheroots,以及香楝樹的樹幹。 香楝樹是製造特納卡(Thanaka)的原料,拿樹幹磨成粉,加水調成膏狀塗抹在臉上,就是緬甸女性和小孩用來保護皮膚的天然有機聖品,不僅有防曬、防蚊蟲咬傷的功效,還氣味芳香,價廉物美。朋友就託我買了幾瓶回台給她們野外使用。 水上住房、水上農場、水上市場都只是因達人的日常,因達人大概沒想到他們祖上六百年前,不得不在茵萊湖上生存的種種變通方式,今天竟然成為吸引遊客到訪的招牌吧? ▼緬甸包檳榔包雪茄菸的草葉 ▼買好菜了,還缺甚麼呢? ▼這個桿秤和砝碼在台灣很少見了,賣的是? ▼這些書的銷路不知如何? ▼這些是賣給觀光客嗎?當地人似乎都興趣缺缺 ▼買一把花回家吧?市場也有春天~ ▼四野望出去,真是草際煙光水心雲影的一天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