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1/10 20:24:07瀏覽10678|回應8|推薦71 | |
11月1日起,完整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可以入境泰國免隔離了,本文要向大家推薦一個你以為熟悉,卻可能陌生的地方→曼谷唐人街。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唐人街有什麼好參觀的? 哦,那你是否知道泰國曼谷的唐人街是東南亞最大的華埠,代表美食是什麼呢?泰國皇室每年迎接新年的法會,為何都到唐人街一座殊勝寺廟去舉辦? 還有,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倫敦蒙難記,可是你知道孫中山在唐人街也有過不尋常的遭遇嗎? 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答案,何不來看看泰國曼谷唐人街,有什麼是你不知道、也想不到的隱密故事? ▲紅圈處為拍那空縣(大皇宮等所在),南邊華人社區是三攀他旺縣 ▼唐人街三大動脈→黃線是三聘街、藍線是耀華力路、粉紅線是石龍軍路 曼谷唐人街在三攀他旺縣(Samphanthawong),這裡是泰國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主要大道是耀華力(Yawarawat)路(上圖藍線),與之平行的是三聘(Sampeng)街(上圖黃線)、石龍軍(Charoen Krung)路(上圖粉粉線),它們共同組成華人區的心臟地帶。 就像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有一個牌樓,曼谷唐人街牌樓在耀華力路和石龍軍路的交叉口,這個崇聖牌樓(又稱中國門)是泰國華僑在千禧年敬呈泰皇拉瑪九世的壽禮。牌樓的一面橫匾是由拉瑪九世的女兒詩琳通公主以簡體書寫「聖壽無疆」,用了99銖重的純黃金片精貼而成。 據說詩琳通公主有中國歷史文學的底子,會講華語、會拉胡琴,與華人社區的關係友好。我個人覺得她是一位有內涵的皇家閨秀。 但是看到牌樓上「聖壽無疆」那四個字,原本有一種福泰康莊、穩重綿長的氣韻,被中共改成簡體字的樣子,讓人怎麼認同「中國人丟了傳統中國字」? 後來我看到唐人街熱鬧地段的商店招牌上都是傳統中國字,端端正正四平八穩,沒有頭重腳輕或頭輕腳重的失衡違和,可見在海外華人的心裡,還是認同矜貴高雅的正體字居多。 ▼能寫華文、講華語的詩琳通公主 距離牌樓不遠處,有兩座非常值得參觀的華人寺廟,一是龍蓮寺,一是金佛寺: ★龍蓮寺(Wat Mangkon Kamalawat) 建於1871年的龍蓮寺,位於石龍軍路上,是華人移民在曼谷最早建立的佛寺,也是曼谷最具影響力的中式佛教寺廟。 龍蓮寺雖是大乘佛教寺院,卻也包含了道教儒教,據說共有58位神明。大雄寶殿上仍是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該寺的開山祖師續行法師來自廣東潮州,當時的泰國(舊稱暹羅)君王拉瑪五世受其感召,捐獻土地建蓋此廟,並授予他相當於僧王的地位。「龍蓮寺」也是拉瑪五世賜名,地位不比一般。 山門上的豎匾「龍蓮寺」由續行法師親題,整個寺院都是按中國潮汕傳統建築格局,並且保留了漢字佛經及茹素制度。龍蓮寺每年10月都會舉辦素食節。 參觀龍蓮寺的時候,發現附設泰國龍蓮中學,據說用於小沙彌的教育,這是其他寺院較少見到的。 ▼龍蓮寺附設一所中學,用於小沙彌的教育 ★「金佛寺」(Wat Traimit Withayaram) 許多華人到在曼谷旅遊,會去參觀玉佛寺、臥佛寺,卻漏掉了與它們齊名的金佛寺。 位在耀華力路上的金佛寺,原名岱密威塔崖蘭寺,寺中供奉一座重5.5噸、高近4米的盤坐大佛,含金量近90%,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具有最高內在價值的佛像”。 若以2020年的金價每盎司2038美元價格計算,你能算出那座金佛實際價值嗎?還沒有加上佛像是13世紀藝術品的價值喔。 金佛原本是素可泰王朝期間,為了避免緬甸軍進城搶奪,泰人把它灌鑄石膏覆蓋灰泥半埋在大城,直到卻克里王朝的拉瑪一世在曼谷建都,下令把廢墟佛像都運來新都,這尊大佛就先被放置在一座小廟內,還因小廟年久失修而廢棄,大佛就遭到遺忘200多年。 換句話說,這座金佛原本是無人重視的。難怪有句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包成這樣,是鍍金的嗎? ▲真是通體赤黃、熠熠生輝,金佛就這樣放置,只拉一條繩子禁止靠近 華人其實原本聚居在拍那空縣(Phra Nakhon),也就是今天曼谷大皇宮、皇家廣場、國家博物館等所在的區域。 後來拉瑪一世選定拍那空縣做為卻克里王朝的京都,為了修城牆、建皇宮、蓋寺廟,華人就被遷出到旁邊的三攀他旺縣。 華人重建家園時,也興建了寺廟,就把被冷落的大佛搬運入寺。 不料搬運過程中,繩索斷裂將佛像摔落地面,使得佛像外層的灰泥脫落,露出閃閃發光的黃金,這才被人發現竟是驚世瑰寶,造成舉國轟動。 由於金佛出世是在釋迦摩尼佛誕辰2500週年,篤信佛教的泰國王室和民眾都認為是一個寓意,所以至今沒有把金佛運到別的地方,使得唐人街有了一處世界最大金佛的傳奇景點。 ▲金佛外層灌鑄石膏覆蓋灰泥,不讓人看出其金身▼ ▲金佛被從北方河運到南方來▼在陸運過程中繩索斷裂露出金身 ▼金佛現身被視為奇蹟寓意,泰國王室每年到金佛寺舉辦迎新法會 ★ 耀華力唐人街歷史中心(Yaowarat Chinatown Heritage Center) 就在金佛寺的二樓,有一個小型歷史博物館,裡面以文字紀錄、歷史照片、蠟像模型,介紹了曼谷唐人街的歷史演變,以及歷任泰皇與華人社區的互動。 前面說了唐人街主要是由耀華力路、三聘街、石龍軍路共同組成的華人區。 三聘街是1782年就有華人定居形成的一條街道,後來隨著周邊發展商店雲集,今日成為一條市場小巷;石龍軍路是1861年拉瑪四世諭令修築,奠定了唐人街的商業城雛型;1892年拉瑪五世諭令拓寬耀華力路,則是完成了唐人街的格局。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泰王跟華人關係這麼密切? 據估計,18世紀的未混血華人在泰國有上千萬人口,混血華人在泰國超過全國人口三分之一,其中曼谷人口超過一半都是華裔。1930年代受到泰國採取同化政策之後,許多華人改變了姓名身分,今天很難精準計算出泰國人口有多少是華人血統了。 那麼,為何泰國的華人異常之多呢? ▲唐人街歷史中心展覽室 ▼進門就有一個口述傳承歷史的投影 ▲唐人街的主要大道就是耀華力路▼華人社區有自己的生活天地 ▲華人社區有了郵局醫院市場寺廟之後,又創辦了華文報紙和華語學校▼ 話說泰國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滅亡之後,華裔鄭昭據地吞武里(Thonburi)抵禦外敵內患。鄭昭就是泰國歷史上的達信大帝/吞武里大帝。 吞武里就在今天曼谷的對岸,南鄰泰國灣,適合與他國進行海上貿易往來。鄭昭為了恢復戰亂受創的經濟困境,遣使清朝要求冊封和朝貢。 現代人基於民族尊嚴,從字面去看“朝貢”就森77,以為是向中國低聲下氣俯首稱臣。各位反過來想想,今天有些國家跟美國的關係,名義上不是君臣之稱,但私下以美國馬首是瞻,實質是不是差不多? 中國的朝貢制度其實是當凱子,只在名聲上滿足中原政權的領導心態,實際上是大大滿足各國對中國的貿易需索,因為在中國皇帝愛面子而「厚往薄來」的政策原則下,朝貢國領取清朝的封誥,形同獲取最優惠的商業利益。 先不說綾羅綢緞奇珍異寶,便宜買進、高價賣出,鄭昭首要清朝允許他購買的是硫磺、鐵器和銃子軍械,因為這些都是禦敵作戰所用,當時只有中國產量最多,還能以最低價買到。 後來以修建新都為由,鄭昭請求清朝免徵泰國船貨稅銀三次,每次三艘船。當時一條貢船長9.9丈(1丈300公分)、中寬2.53丈、深1.54丈,滿載九艘壓艙貨物就有了建都資本,可知獲利至極,根本就是致富捷徑。 ▲中泰自古即有往來,吞武里王朝時期有一波華人移民潮 ▲華人移民泰國起初以商貿和技術居多,後來以勞工移民居多 ▲華工移民多在碼頭從事苦力卸貨,他們也帶來家鄉的生活型態▼ 朝貢是一種官方貿易活動,然而跟在貢船之後,往往還有一批借名“探貢”的商船隊伍,雖然清朝要對他們徵稅,但也等於默許民間商業往來,否則以清朝當時厲行海禁政策,普通商船是無法輕易登陸中國港市進行貿易通商。 泰國被迫對英國開放自由貿易之前,泰國89%的出口商品都是運到中國銷售,61%的進口商品來自中國。 道光年間,中泰之間貿易商船有144艘之多,可以說外貿是泰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來源,外貿的主要國家就是中國。 中泰貿易頻繁,泰方卻是多由華人經營,泰國商船也多由華人代駕。清朝政府雖然反對華商營運,可是泰人言語不通,駕船不熟悉海洋河線,泰王和泰方使節都懇求清朝通融,清朝也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於是,華人在種種優勢之下紛紛移民泰國,早期移民以商貿和技術為主,之後是大量勞工移民,絕大多數都來自廣東福建,又以潮汕人居首,因為鄭昭原籍廣東潮汕,泰國跟中國的海貿對口也多在廣東。 ▲泰國從前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是中國,曼谷對口港市是廣東潮汕 ▲曼谷的廣東潮汕移民,原本聚居在現在的大皇宮地區,後來遷到今天唐人街 ▼18世紀的曼谷人口超過一半都是華裔 ▼曼谷唐人街的美食以潮汕菜為代表,就是因為此地潮汕移民居多 ▼曼谷唐人街的燕窩價廉物美甚受歡迎 這就是為什麼曼谷中國城的美食,以潮汕口味為代表,我個人就很喜食潮汕菜滷水味。唐人街的燕窩也很有名,價廉物美,被許多老饕推薦必吃。 由於鄭昭創建了吞武里王朝,大批華人湧入曼谷定居謀生,曼谷就從一個小漁村快速發展起來,當時華人聚居在沿著昭披耶河(又稱湄南河)的兩岸。 其實早在16世紀,曾到泰國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都記述了在昭披耶河沿岸一帶,看見了華人聚居區。又根據中國官史記載,南北朝時有昭披耶河古國遣使訪華,中泰往來航程始於漢代,到了唐朝,海上絲綢之路興起,華人南渡更多。 我再跟大家講一件事。 宋朝時候的羅渦國王子烏通王,娶了暹國公主為妻,建立了泰國史上的阿瑜陀耶王國。而根據阿瑜陀耶皇家紀年記載,烏通王的父親是華商領袖朱都克西提(Choduksethi)。 再看泰國(暹羅)史籍中記載,阿瑜陀耶王國統治的領土上,有六處華人居住的城市,到了18世紀中葉,華人已然占了阿瑜陀耶王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泰王拉瑪一世的母親是華裔,拉瑪一世的妃子菊芝王妃是華裔;拉瑪二世的妃子安葩王妃是華裔;拉瑪八世、拉瑪九世的母親是華裔;就連現在的拉瑪十世的正室素提達王后也是華裔。 所以你要知道,華人不僅是泰國的元老民族,泰國王室也都混了華人血統。 ▲吞武里王朝達信大帝鄭昭的兩種裝扮,顯然後面是華人造型 ▲左上拉瑪一世、右上拉瑪二世,他們的王妃是華裔;左下拉瑪八世、右下拉瑪九世,他們的母親是華裔▼拉瑪十世與素提達王后,都有華人血統(網路照片) ★ 三聘批發市場(Sampeng Lane Market) 前面說過,三聘街是華人最早定居、開發的地點,隨著不斷擴展,商業活動橫跨4條街,同時隨著競爭激烈,店家把商品擺上通道,或把門前騎樓租給攤販,一條街道竟然成為一條小巷,所以三聘街也稱三聘巷。 三聘街以日常用品、服飾、手機配件等百貨為主,據說當地夜市和觀光區裡販售的物件,多是從這裡批過去賣的,價格自然便宜很多。成為曼谷當地人的淘寶天堂。 但是對我們台灣人來說,台北後火車站、五分埔商圈,也有類似的批發市場,而且我懷疑三聘街的許多小商品是從中國越南進貨。 不過,我還是忍不住挑了幾樣可愛的手機小配件送人。在外旅行常受無名氏路人熱心幫助,我總會隨身備些小禮物回贈聊表謝意。 若要遙想當年唐人街的情況,三聘街也保留了許多古老建築和傳統店面,非常有意思,我在邊走邊瞧時,偶而還要提醒自己是身處現代的異國。 ▲三聘市場對台人來說不陌生 ▼老建築上的巨幅廣告,女子穿著大紅旗袍 ▼瞧這虎標泰文,令我駐足 ▼這建築配上大紅燈籠,也是文化交融 ▲我覺得這些建築比三聘批發市場有意思多了▼ ★ 演說街 (Thanon Mangkon) 2021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這段我要多寫一點。 1908年孫中山到曼谷會晤華僑和同盟會曼谷支部同仁,曾在耀華力路上的一條小巷—芒貢路(Mangkon Road)的「東舞臺」後方空地發表反清演說,首次說出「華僑乃革命之母」的名言。 中華民國建立之後,這條小巷就被稱為「演說街」以資紀念。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孫中山在泰國留下許多懸案..... 先看孫中山究竟到過曼谷幾次?有說一次、有說兩次、有說三次,為何說法不一呢? 根據泰國國家檔案解密,孫中山1903年夏天首次到曼谷活動,但他用的是化名—杜嘉諾。這是他的日本化名「高野長雄」(Takano Nagao)音譯漢名。 孫中山到曼谷為了瞭解當地華僑情況,當時沒有所謂的華人社團,孫本人在檀香山加入了以反清為宗旨的洪門,所以他會見了曼谷洪門天地會領袖,取得相關聯繫和支持。 孫中山1905年(也有說1907年)二去曼谷,籌組了同盟會泰國(暹羅)分會,洪門兩大派都加入了分會。當時中國同盟會泰國分會的會長是蕭佛成,他是出生於曼谷的福建南靖籍華裔律師,也是泰國中華會館、福建會館發起人,以及同盟會在泰國鼓吹革命的《華暹新報》創辦人。 奇怪的是,文獻資料沒有記載這一次,僑界卻言之鑿鑿。文獻記載的是1907年防城之役後,同盟會派員到東南亞各地募款,汪精衛被派來泰國成立了同盟會泰國分會。也有文獻記載泰國分會是1908年成立。 1908年孫到曼谷,出版的相關文史就都有明確紀錄,只是他在曼谷停留時間的說法又有所不同。 其實孫中山每次到泰國,都受到泰方嚴密注意。這一次,泰國警方限令他三天內離境,孫中山因此與美國駐曼谷公使有四次接觸。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演說街(芒貢路)的入口 ▲演說街短短一條,街尾是盤古銀行三聘分行▼ ▼演說街的對面市場,有關帝古廟和馬將軍廟 原來孫中山在曼谷僑界的歡迎宴席上,公開演講共和革命的思想,隔日作為頭條見諸中泰文報端,引發輿論沸騰。泰國政府便勒令孫中山離境。 孫中山指控是清朝施壓要泰國當局驅逐他,逼他不得不去見美國駐泰公使漢米爾頓·金(Minister Hamilton King)。 真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看當時中泰之間沒有正常的外交關係,兩國沒有互派使節,大清對泰國的影響力在1852年之後就被英法帝國強勢結束,就算泰國與清朝交好,大可直接緝捕孫中山,何必只是限令離境? 這,其實關係到孫中山拿的護照。 孫中山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因此自動獲得大清國國籍,但他17歲時到夏威夷投靠兄長,後來因為遭到清朝通緝,他就在1904年請領了一份“美國夏威夷護照”,又稱“疆省護照”。 當時的夏威夷護照跟美國本土公民持有的正規美國護照不同,而且清朝為了緝捕他引渡他,始終沒有撤銷他的大清國籍。 根據美國國務院檔案,孫在1908年11月20日抵達曼谷,12月4日遭到驅逐,孫便找上美國公使,並且出示了他的夏威夷證件,要求換發一本美國本土護照。 美國公使12月6日把有關文件和申請電告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但還沒有等到回覆,孫中山就在12月10日離開了曼谷。 也就是說,孫中山是拿夏威夷護照進泰國,然而他以美國人身份在泰國鼓吹中國革命,泰國只好驅逐他,美駐泰公使也只能為孫中山向泰國要求延期一週,讓他有時間會晤僑界爭取革命募款。 1909年3月11日,美國務院電覆駐泰國公使,孫中山不符合美國公民資格,不能發給美國護照。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於2011年舉辦「孫中山與美國」展出的文獻,證實了1909年美國以「美國公民享有權利,但也有責任和義務,他(指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國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和那個政府有友好關係」,因此取消了孫的申請。 幸好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從此有了一本中華民國的護照。 ▲中國同盟會泰國分會會長蕭佛成,泰國中華會館、福建會館發起人,《華暹新報》創辦人 ▼孫中山在曼谷發表公開演說,首次說出「華僑乃革命之母」名言(相關照片皆攝自耀華力唐人街歷史中心) ▼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1927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孫中山第三次在曼谷的遭遇,本文闡述這件事實,一是跟曼谷唐人街的歷史有關,同時提醒一下台灣政客要想清楚,跟孫中山切割就等於跟海外僑界切割,海外僑界千百年來盤根錯節的在地人脈勢力,絕非一朝政府一朝官吏所能及。 二是現在有些人對孫中山領導革命酸言冷語,請回想2016年台灣立委蘇治芬在越南被扣留事件,讀者認為想要四處“亂走”有那麼簡單嗎?何況孫中山是大清公告的通緝人物,拋頭露面的演說募款容易嗎? 返回來說,若非受到清朝唆使,泰國警方為何要驅逐孫中山呢? 這其中又牽涉到泰國對華人徵收的「人頭稅」(Poll Tax / Head Tax),又稱稅牌制度。 華人在泰國眾多,從拉瑪二世開始,每一個華人每年要繳納1銖50士丁的人頭稅,可免除徭役(為國家無償勞役)的償付代價,後來改為三年4銖25士丁。 其實這個價格已經遠低於泰國本地人每月6銖,但仍有華人繳不出,被罰做苦工而引發不滿,孫中山又來宣傳鼓吹民主革命,泰國警察廳長曾對孫中山說,孫的到來造成華人越來越不安份。 孫中山在跟泰國官員會面時,也主動提出華人人頭稅的問題,希望泰國政府能減輕華僑負擔;與此同時,他又鼓舞華僑踴躍捐款資助革命,鼓勵僑胞團結起來推翻君主專制,這都讓泰國官方不能不生出芥蒂。 《華暹日報》曾經登出一篇由總編輯寫的報導,文中說孫中山第二次到訪曼谷時,希望會見拉瑪五世,然因政治敏感,泰國王室就請當時是王儲身份的拉瑪六世出面,兩人會談從晚間七點持續到隔天凌晨四點,會談內容外人無從得知。 拉瑪六世曾經撰寫一篇《東方的猶太人》,文中抨擊泰國華人對國族認同不堅定,可以看出泰方對中國發生革命,以及泰國華人勢力擴大的戒心。拉瑪六世登位之後,推行了泰國華人同化政策。 不過,與孫中山徹夜長談的拉瑪六世,離去時囑咐王家事務官可任孫逸仙博士(泰對孫稱呼)會見泰國華裔居民,只要遵守泰國法律便可。拉瑪六世後來在位執政時期,進行了許多公共政策改革,為1932年泰國民主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讀者日後有機會去曼谷玩,記得去唐人街看大金佛、吃潮汕菜,到三聘批發市場採購,再轉進演說街遙想孫中山疾呼「有志之士,當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政治裡面有兩個潮流,一個是自由的潮流,一個是秩序的潮流。」 ▲孫中山想見拉瑪五世(左),卻見到王儲拉瑪六世(右)並徹夜長談 ▼許多人都覺得拉瑪五世與孫中山很像,遺憾的是兩人沒有會晤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