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神傳說,從「集應廟」說起
2022/02/25 22:00:20瀏覽15313|回應5|推薦70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在大年初一上午先到台北景美集應廟參拜,並請廟方代為發送他準備的虎年口罩給民眾防疫。

不明究竟的人來看,景美集應廟不就是一間兩殿兩廊兩護龍的民間廟宇,雖然是台北市定三級古蹟,又有什麼特別呢?

這樣說吧,集應廟供奉的主神很特別!與祂流傳的事蹟很特別!蘊涵的歷史意義很特別!串連起來,還反映了先民群族的遷徙路線與分布地點。

沒騙你,廟宇代表的不僅是宗教,而且承載許多隱藏的功能。

你知道台灣住民以漢人為最大族群,約占總人口96.45%;漢民族當中,又以來自中國福建泉州的閩南人最多。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許多閩南人並非真正閩南人…..

▼北港塘渡是淡水最早的渡口(碼頭),在今天淡水老街面河一側,此處設有哨所,安兵駐守。因位於八里坌港的北岸,而稱北港塘。「塘」即哨所之意。

福建泉州港自古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對外貿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所以泉州人十分擅長航海與經商。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泉州人移民台灣自有地緣優勢。

近代泉州第一波移民潮,在鄭芝龍獎勵招募墾民入台時;第二波移民潮,在鄭成功號召同志反清復明時;第三波移民潮,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泉州港與鹿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再開放泉州蚶江港、福州五虎門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

開放口岸對渡的影響尤其深遠,除了帶來最大一波移民潮,也帶來台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榮景,加上滬尾(淡水)和大稻埕的闢建,這些多是由福建泉州人帶頭開發。

泉州移民分別來自: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金門、廈門,又以人數可分:三邑(晉江、南安、惠安)、同安裔(金門廈門自古屬同安縣所轄)、安溪裔三大子群體。

淡水河流域的主要市鎮,幾乎是泉州人的天下,其中安溪裔移民深入開拓大台北地區,帶來種茶的栽培技術,造就了台灣第一個經濟奇蹟→茶產業

日據大正十五年(1926),漢民族鄉貫別人口調查的結果,台北文山郡人口52,500人,其中41,500人為安溪籍。可見文山區是安溪移民的大本營

▲木柵集應廟牆上刻圖,以及祥獸雕飾▼

安溪移民既然集中在台北文山區,如何知道哪裡是他們的聚居地呢?

有人會看地名、會聽腔調,我個人是—看廟!

泉州人的信仰有:觀音菩薩、保生大帝、清水祖師、城隍、王爺等等,若是廟裡供奉的主神是「雙忠尊王」,八九不離十是來自泉州安溪。

雙忠,指的是唐朝睢陽(今河南商丘)縣令張巡、太守許遠,兩人在安史之亂中,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面臨強敵守城不屈。後來韓愈評價這場慘烈的戰役是「無睢陽即無大唐」,張巡許遠也被譽為「天下不亡,其功也」。

張許二人就義殉國後,唐肅宗敕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忠烈侯」、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忠義侯」,合稱「雙忠」,民間敬奉為「雙忠尊王」。

又因皇帝下詔「立廟睢陽,歲時致祭」,從此以香火奉祀紀念,各地敬拜。

所以,許多祭祀雙忠的廟宇,原名是「睢陽廟」,比如嘉義元帥廟。

▼景美集應廟有馬英九所贈「睢陽傳徽」的匾額

傳說睢陽祠堂被賜御匾「保城儀邦」,故民間稱「保儀祠」,張巡也被稱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不過,台灣中南部奉祀張巡許遠的宮廟,並沒有使用”保儀”這樣的稱號,而是使用張巡許遠歷年受到各朝皇帝的追封封號,或是在道教裡的稱號。

而根據萬隆集應廟的記載,是河南林姓人士在宋朝避難福建時,把隨身攜帶的「東平忠靖王」(張巡另一封號)神像更名為「保儀尊王」,意喻張巡保護了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

也有奉祀雙忠的廟堂,反過來尊許遠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因為,唐朝的太守相當於省長,太守許遠的官位高於縣令張巡。

更有意思的是,就官職類別來說,縣令張巡是文官,太守許遠是武官,可是民間卻尊奉文官張巡為「武安尊王」、武官許遠為「文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因此,雙忠廟的神像造型,張巡是武將裝束,面貌威武莊嚴,手中配持一劍;許遠是文官冠服,面貌溫文儒雅,手中或有執笏。更有兩者合而為一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顛倒錯置呢?

▲深坑集順廟內祭祀的保儀大夫張巡、保儀尊王許遠

▼木柵集應廟的保儀尊王是張巡、保儀大夫是許遠

我個人認為在睢陽之戰中,太守許遠自願交出軍權,負責後勤工作,縣令張巡則主理一切軍務,甚至親自領兵晝夜苦戰,以區區數千兵力對抗數十萬敵軍,苦守孤城近二年,可謂居功厥偉。

據說張巡身高七尺(215公分),發怒時鬚髯盡張,加上他曉通戰陣兵法又屢出奇謀退敵,顯現了不凡的軍事才能,難怪給人大唐武神的感覺。民眾錯置文官張巡為「武安尊王」,也就情有可原。

另外,張巡就義前明志起誓:「臣智勇俱竭,不能勢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

因此,有些地方稱張巡為「厲王爺」,神像面貌兇惡猙獰。譬如說,淡水聖江廟的保儀尊王,神像眥目裂嘴、手執鋼鞭,竟還露出獠牙,厲害到不行的樣子。

淡水聖江廟,舊稱文武尊王廟,位於淡水最早的渡口,這個碼頭設置年代不晚於1742年,就是今天的北港渡遺址,也是靠河的淡水老街一帶。

聖江宮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是由來自福建晉江的蔡姓船戶所建。蔡姓船戶是擁有戎克船〈大帆船〉的貿易商,常常往來廈門和台北之間,就在淡水碼頭蓋了私館,請來原鄉的文武尊王坐鎮,漸漸成為行商船戶所崇奉的神祉。

不過,今日的聖江廟經歷滄桑,已不復見昔日160坪大廟的盛況。

▲淡水聖江廟主祀張巡,因其有「厲王爺」之稱,神像造型夠"厲"吧?▼

▼淡水聖江廟位在今天「北港塘渡遺址」,這裡是淡水最早的渡口

另外,台南關帝港有一「厲王宮」,除了祭祀張巡、許遠,還祭祀雷萬春、南霽雲、李翰,統稱五府千歲。

順便一提,雷萬春、南霽雲都是張巡麾下大將,他們戰到最後與張巡許遠一同殉國。在主祀雙忠尊王的廟裡,往往會看到雷萬春、南霽雲二將,如同左右協護分立祭壇兩旁接受並祀。

李翰是誰呢?張巡等人是忠,李翰就是義。

睢陽之戰引出許多爭議,其一是睢陽城陷後,有人污衊張巡降敵,所以皇家平定安史之亂後,並未對張巡許遠敕封,直到張巡友人翰林學士李翰為其申冤平反,上奏張巡守城事跡的重大貢獻,唐肅宗才得知真相,於是下詔立廟,撫卹忠烈遺族。

睢陽之戰的另一爭議,是睢陽城被圍日久,守軍無糧,曾被迫吃人充飢!衛道之士多臧否此一駭人聽聞的吃人慘事,使得張巡等人英勇事蹟也因此蒙垢。

▲景美集應廟的雷萬春、南霽雲二將,列為市定古蹟

▲木柵集應廟的雷萬春、南霽雲二將 ▼萬隆集應廟的雷萬春、南霽雲二將

據記載,當時睢陽長期處於饑荒狀態,殺完了馬吃,只好吃人,而且吃了將近三萬人!!! 就連許遠也殺了自己僮奴給士兵吃,張巡竟殺了自己愛妾林氏以饗軍士。

你瞧,現代殭屍吃人片有啥稀奇,這種吃人真事古代就有,睢陽之戰也非唯一。

後來林氏被唐肅宗封為「申國夫人」,一些廟裡還會把「申國夫人」與張巡並坐同享祭祀。

有趣的是,申國夫人的神轎比較大,每當集應廟遶境時,都會排列在保儀尊王的神轎之前,否則讓尊王神轎走到夫人的轎前,不管眾人使出多大力氣,也絕對無法將尊王神轎移動半步。

聽來就是要"女士優先"的意思,但日據時代大稻埕富商的妻子們,曾組織大老婆姐妹會,從萬華到景美集應廟膜拜張巡,以洩對丈夫納小妾的不滿。

嗯,不知張巡作何感想,我都忍不住為他嘆道「好難啊~~~」

▲萬隆集應廟的「申國夫人」與尊王 ▼ 北投集應廟的夫人神轎比尊王大

由於張巡、許遠死守抗敵,又曾發生吃人事情,張巡死前還立誓死而為厲,因此雙忠神的神格,最早是具有斬妖除魔、逐癘防疫的鄉土保護神,張巡在道教裡有「斬鬼張真君」的稱號,甚至陪祀東嶽大帝成了冥官。

隨著時間和地域的演變,雙忠又成了顯佑安瀾、護佑航運的司水之神,以及專驅蟲害的農業之神。

雙忠神的不斷被托大,主要原因是皇帝下詔祭祀這種忠臣的典範,等同國家奠定其代表正統的神格地位,於是雙忠信仰在歷代皇帝追封鞏固下,除了忠義精神的內涵得到進一步延伸,也逐漸顯出順應地方不同需求的多元職能,而有了混雜的稱號。

比如說雙忠又被稱為「尪公」,有說是河南對雙忠尊稱「安公」的誤傳,有說是「恩公」的誤傳,還有說是泉州人對神像都會稱為「翁公」,但不論是從口音或是文字的誤傳,今日所稱尪公已成為台灣對張巡、許遠的專稱。

那麼,泉州安溪的雙忠信仰,是如何傳入台灣的呢?

▲景美集應廟由福建泉州安溪高姓族人所建

▲景美集應廟是台北市立三級古蹟▼

▲景美集應廟的保儀尊王張巡神像,是安溪帶過來的▼

根據台北景美集應廟的探源介紹:

「唐末黃巢之亂時,高、張、林三姓族人由河南光州一同遷徙至福建安溪,受到隨行神明保儀尊王庇祐,一路平安抵達,因而在福建安溪建廟恭奉;因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因而將廟名稱為「集應廟」。康熙末年,高、張、林三姓族人因在安溪地區生活困頓,決定一同渡海來台發展;再次受到「尪公」庇祐,平安抵達台灣,也在台灣建廟恭奉保儀尊王。」

從這段文字追溯得知,原本居住在河南光州固始縣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在黃巢之亂後,為避禍而相繼舉族南遷,至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聚居。三姓族人不但聯姻通婚,且在田地經營上存在合作關係。

河南光州固始縣?這個地名是不是有點眼熟?又為什麼是這三姓特別親近呢?

▲木柵集應廟由福建泉州安溪張姓族人所建▼

▲木柵集應廟建立時間晚於景美集應廟,但是相當富麗堂皇▼

▼木柵集應廟有從福建安溪帶來的白瓷香爐(玻璃框中)

▼張姓族親出了不少名人,木柵以張李成最有名,集應廟有他立的匾額

我寫鄭成功的系列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河南光州固始縣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北人南遷,第一次在西晋永嘉之亂,第二次在唐末黃巢之亂,第三次在宋末靖康之亂。

但是對河南人來說,還多了一次唐初蠻獠之亂。「開漳聖王」陳元光就是隨父領兵戍閩,所率87姓將士近萬人在閩粵落籍,拓墾繁衍子孫。

另一位固始人王審知,是於唐末率50餘姓5000鄉民入閩,創建了閩國。

因此,福建人來自河南固始的,佔了福建人口總數的70%左右!就連鄭芝龍、鄭成功,以及滅亡鄭氏王朝的施琅,先祖都是來自河南固始。

而台灣人來自福建的,佔了台灣人口總數的70%左右。以致台灣100個大姓中,約有63個姓氏來自光州固始。

至於高張林三姓特別親近,據說是因為張巡姓張、張巡元配姓高、張巡愛妾姓林。三姓在遷徙的過程中,「集體感應到尪公護佑」,他們在福建建廟就叫「集應廟」。

▲萬隆集應廟由福建泉州安溪林姓族人所建

▼萬隆集應廟的大殿上,還供奉一尊清道光年間萬隆地區境主公的觀音像▼

▼萬隆集應廟的「申國夫人」神像,由安溪三姓移民的林姓宗族奉祀

自河南固始到福建安溪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在康熙、雍正年間已有部份來台,乾隆年間在淡水北投一帶拓墾,部份族人續沿淡水河上溯,進入文山地區定居,並取出從安溪大坪奉請來台的開基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白瓷香爐,議定三姓輪流奉祀。

雖說安溪三姓移民的開墾,是由淡水上岸,落腳北投而後入文山區,但集應廟的興建卻是先文山區而後北投。

這是因為尪公神像早先供奉在北投集應廟,後來文山移民苦於跟原住民衝突,便從北投迎來神像祈求保佑,並在今天和平東路三段464巷、509巷、531巷所夾之處,搭建小廟奉祀保儀尊王,故而此地又稱「尪公厝」。

「尪公厝」的集應廟,就是景美集應廟的前身。

由於集應廟的聖物,最先都是從北投集應廟請走,於是奉祀保儀尊王的儀式,每五年由北投集應廟負責祭祀及遶境事宜,聖物都要回駐北投1年。但自民國103年之後,這項活動就不再進行了。

▲北投集應廟是安溪三姓移民供奉尊王的開基廟

▼北投集應廟補龍法會科儀,原本每五年迎回三聖物祭祀,但如今已取消

三姓原本共同祭祀,慢慢因人丁繁衍、意見相左,大約在嘉慶道光年間(1795-1850)逐漸疏離,又因發生頂下郊拚事件,三姓族人決定分開恭奉。

三姓以拈鬮(抽籤)分配鎮廟之寶,最後由高姓拈得尪公聖像(置於今日景美集應廟),張姓拈得香爐(置於今日木柵集應廟),林姓拈得夫人媽聖像(置於今日萬隆集應廟)。

共同祭祀變成各姓宗族祭祀之後,各姓也發展出自己的祭祀儀式和模式,集應廟便被定位類似宗祠性質的"家廟"。景美集應廟被稱高氏集應廟,木柵集應廟被稱張氏集應廟,萬隆集應廟被稱林氏集應廟。

屬於高氏尪公的除了有景美集應廟,還有深坑集順廟、石碇集順廟、竹仔湖集應廟、北投集應廟;屬於張氏尪公的有木柵集應廟,還有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義山集應廟。

我走訪參觀三姓集應廟,都曾跟廟方人員請教疑問,其實大家都知道團結才是力量,可是人與人都會有矛盾,利害相交久了,連擲筊都得到尊王贊成兄弟分家,可見神明也莫可奈何。

▲三重護山宮主祀張巡,由河南邵姓家族輾轉帶來台灣

▲三重護山宮傳遞香火自福建泉州同安縣半山宮▼中間為張巡神像

其實早在明鄭屯兵時期,台灣就已經出現了「雙忠信仰」,只是有不同的發展脈絡和廟名,對雙忠的宗教稱號也不盡相同。

傳說原籍福建南安的洪承疇,變節降清之後,其弟就在泉州桂檀舖建了一座雙忠廟,以示拒從之意。這個說法不太可信,但也可以看出當時民眾的心理,因此明清之際,福建境內的雙忠廟興建得特別多,也隨著移民潮流傳到台灣。

嘉義市的「雙忠廟」,又稱元帥廟,最初稱「睢陽廟」,創建於康熙廿八年(1689年),號稱是「嘉義(諸羅山)第一古廟」,就是由明鄭時期的鄭軍傳入,因為張巡是鄭成功部屬張姓先人隨身的守護神。

嘉義朴子「澤山宮」,也是由跟隨鄭成功軍隊來台的閩粵移民所建,陳姓、黃姓先民為護衛行旅平安,自福建漳州龍溪縣隨身迎請神像三尊,幾經跋涉在鴨母寮落腳,晨夕參拜護國尊王張巡鎮境,成為地方居民的精神信仰寄託。

台南「厲王宮」,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由辛臨從金門東渡帶來安置。金門自古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轄,辛氏堂號是隴西衍派,族人在魏晉南北朝時南遷。

金門「厲王爺廟」始建於明朝,廟額為「睢陽著節」,此廟的神話傳說很多,所在位置早期臨海,故俗稱水門宮。從前船隻過此廟前,為了表示尊敬,必降帆撒金紙遙拜,燃放炮竹再行通過。

新北三重「護山宮」,主祀護國尊王張巡,是河南邵姓家族遷居泉州同安,明洪武年間自安溪請去張巡香火,在同安縣西山建「半山宮」奉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邵姓29戶過台,在台北二重、三重、菜寮一帶開墾,1973年建廟奉祀三尊帶過來的神祉。

台南有一建廟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的「尊王公壇」,主祀武安尊王張巡、山海明王許遠,是由安溪許姓人士帶來的香火,成為「南廠」知名的信仰中心,廟宇所在稱為尊王路。

其他如高雄岡山廣德宮、高雄岡山尪公寺、雲林台西安西府、鹿港安平賜福宮、彰化田中仁德宮、台南麻豆萬福宮、台北木柵忠順廟等等,都是公開奉祀張巡許遠的民間宮廟。

▲金門「厲王爺廟」,又稱「睢陽著節廟」,主祀的就是張巡▼

▼金門厲王廟傳說是厲王爺自己選定位置,而且化身在大陸選購建材運到金門

▼傳說厲王爺曾助清軍剿除金門海寇,從前船過廟前要先降帆祭拜

▼金門厲王爺廟分立南將軍(左上)、雷將軍(右上),還多了正打軍、正派軍

—延伸閱讀—

深坑茶味的飲食古蹟

※《貓空茶味的吃喝玩樂》

坪林茶味的低碳旅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8899988&aid=171813348

 回應文章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3/21 21:17

木柵  萬隆 景美 都有集應廟 ,都在我所住的文山區,  都知道其所在, 卻不知其相同的淵源 .


BJ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8 12:16

因為今日發生俄羅斯與烏克蘭之戰,我想對睢陽之戰吃人事件做些補充說明。

這是一個千年爭論的議題,即便韓愈為之辯說軍隊吃的都是死人屍體,仍然不能杜天下悠悠之口,甚至有些人認為張巡許遠應該投降,就不會發生吃人慘事。

我個人也對此事做過推判,後來讀到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軍隊「殺人如刈,焚廬若薙」,《舊唐書》記載安史之亂使大唐「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資治通鑑》寫「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方才恍然大悟,投降未必能息事寧人。

安史之亂有三大成因,首先是朝政不綱,皇帝怠政奸佞弄權;其次是天下承平,百姓累世不知兵革;三是信賴外人,誤判了軍事局面。

”外人”是誰呢?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將(粟特人),他們組成的軍隊都是北方突厥等中亞民族,都是十分彪悍尚武的戰士。

五胡亂華時,漢人幾乎被種族滅絕。據說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成吉思汗,有一句名言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到處追殺你的敵人,侵略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財富,然後聽他們妻子兒女的痛哭聲。」

再看安祿山大軍從河北來到河南時,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但你知安祿山如何處理嗎?他下令讓唐朝降兵自相殘殺,或將稍作反抗的軍隊全殲。他率軍長驅直入占領了長安之後,軍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原有200萬人口的京畿地區,在安史叛軍掠殺後只剩下不到1000戶人家。

史思明更狠,他攻城後都要大屠殺,河北魏州之戰,一天屠殺三萬無辜百姓和唐軍,老弱病殘都被殺戮,甚至充做軍糧,壯丁和婦女都要發配從軍。

唐朝為了搶回被攻陷的洛陽,請回紇騎兵助陣,回紇人在打下洛陽後縱兵劫掠三天,殺戮無數,洛陽城成為死城。最後唐朝拿一萬匹綾羅作為軍資,回紇人才收兵。

所以,張巡等人投降有用嗎?以不到萬人對抗叛軍13萬人,歷經大小四百餘戰,苦撐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保江淮廣大眾生免於戰亂荼毒,犧牲少數人值不值呢?

換個說法,講人道就不會有戰爭,但凡有戰爭會不殘酷嗎?


郁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6 15:52
河南自古多天災,歷代南遷移民頗眾。另一支移民數也不少的是湖南,據聞清時開台曾有湘軍來台駐紮,部分士兵羈留成了永久居民,但宮廟是否也有相關湘民典故?這段我較無所知。
看到"申國夫人"這段,不禁大笑!以往只知這段歷史,小妾不捨思念之情,悄悄進城去探望張巡,卻反而被張巡殺掉給將士充飢。當時既很無辜,心情可能也很怨憤吧?!難怪做了神都要讓張巡退讓幾步。
BJ周(88899988) 於 2022-02-28 09:45 回覆:

其實明清朝代更迭

投靠鄭成功的不只是湘軍

日後我會寫一篇鄭家軍跟秘密結社

到時再來詳述

申國夫人的故事有諸多傳聞

另一版本是她害怕而先自盡

但不論如何她沒有白白"為國捐軀"

竟比張巡元配還風光上了檯面


JJ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6 12:31

我喜歡歷史 這些在書本上是讀不到的 今天在您這學到了真不少

我的一個同學姓陳 住南投名間

他對他們陳氏家族來台的歷史非常感興趣

從南投到彰化再到宜蘭一直在找他們的族親 

他對廟宇也下了很大工夫去研究

今天才知道 原來可以從廟去尋人 

BJ周(88899988) 於 2022-02-28 09:27 回覆:

我推測你的友人先祖是跟著鄭家軍隊去到南投名間

因為南投原本是原住民部族居地

參軍林圮率屯丁200人進入都被全數殺光

漢人農戶自己進入根本無法生存

後來鄭經派出大軍武裝鎮壓駐守

彰化的漢人移民才得以進入南投開墾

如果你的友人沒有家譜

一是在清治台灣時期發生三大民變之後就自毀了

一是在日據台灣時期大量收集並燒毀台灣人家譜

或許他可以從親戚宗族當中仍有家譜的去查詢看看

至於廟宇除了反映周遭居民的出源

我在日後文章裡還會談到從廟宇延伸出去的奇特功能


Chen Mim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6 04:51
說起廟宇,小時後在南部看過一些,裡面常常有青面獠牙的神像,非常嚇人,所以從此不再有參觀的興趣。倒是曾經看到一家老美遊台灣的遊記,他們拍攝的龍山寺的雕像生動可愛,出人意外,讓我想以後有機會要去拜望一番。
BJ周(88899988) 於 2022-02-28 08:50 回覆:

廟宇的神像都是出自人手

所謂神明的樣子其實都是出自人類想像

我個人對各種青面獠牙很感興趣

就像西方人想像惡魔的樣子也很有趣

代表了人類對恐怖的具體表現

小孩子怕這些是懵懂

長大經歷許多真實殘酷就不會怕了

我去各廟參觀時都會跟廟方聊天

大家都說現代人進廟的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