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20 18:01:17瀏覽2630|回應3|推薦12 | |
十九年的記者生涯,雖然馬斯坦古對自己的文字充滿信心,但文字就是這樣,你覺得是寶,別人覺得是屎。去年此時,我曾經奉命寫了一套專題,主題是熟齡人士流行「reunion」──開同學會、組校友團,專題裡報導了臥虎藏龍的台大校友合唱團。裡頭有一個很有趣的人物,就是得獎無數、名揚歐洲樂壇的旅德指揮家呂紹嘉,他指揮生涯的第一拍,竟是20歲時,在台大合唱團畫下的。 寫完專題後,不知何故被長官整疊打入冷宮。一直到報社倒店,都無緣與讀者見面。今天靈光一現,何不把它搬進部落格?好在沒見過報,這著作權還是我的,想給誰看就給看看。 ●執起指揮棒,在國際樂壇快意揮灑的呂紹嘉光芒萬丈,半百不到便名揚歐洲。念舊的他每次回台灣,除了看家人,必與一群老朋友相聚 。這些人,在指揮家心中永遠不忘,若不是他們推了一把,「 我不會是現在的我!」 二十歲時,呂紹嘉在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二樓的台大合唱團練唱室,第一次站上指揮台。從建中到台大,他一直都是文靜卻出色的伴奏;因為音樂性太好,當時台大合唱團的指揮有心栽培他接棒,鼓勵他試試。害羞卻不善於拒絕的他,不好拂逆學長美意,只好趕鴨子上架。 那天,練唱室的人訝異著伴奏怎麼走上了指揮台。他努力克制全身的不自在,翻開樂譜,舉起雙手,清楚而有力的,揮下自己指揮生涯的第一拍...... 台下卻完全沒反應,每個人都強憋著氣不敢笑,當然也就唱不出來。他的手臂僵直,關節完全不打彎,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 聞名歐洲樂壇的指揮家,回想自己的第一次也忍不住發笑。「我當場面紅耳赤,但已經站了上來,只好趕快定下神,靠著本能筆劃。」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因為太具歷史意義,呂紹嘉完全記得,連那晚練了什麼曲目都背得一清二楚。畢竟音樂基礎好,只是手勢欠佳,那晚的排練堪稱漸入佳境,四個聲部很快就與機器人建立了默契,跟著他的詮釋前進。「結束時,我竟有飄到高空的感覺!」 美好的經驗,讓他發現指揮的滋味還不賴,從此認真向陳秋盛學指。與呂紹嘉同年代的台大合唱團團員也都同意,他接任「樂訓」(也就是總指揮)的那幾年,合唱團水準之整齊優異,確屬空前。 對呂紹嘉來說,合唱團給予他的禮物卻更彌足珍貴。從28歲得到第一個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一路得獎、成名,在歐洲的著名歌劇院客席、專任,站上愈多華麗的舞台,就愈懷念台大合唱團的那四年。 指揮家喟嘆著說,那分年輕歲月對於音樂的純粹、熱情、與盡興的揮灑,「永遠不會再回來!」 如今在帶領樂團時,遇到繁重的排練,團員難免焦躁不定,他都會用這番體會提醒大家,靜下心來,想想年少時,與音樂相遇的狂喜和感動。 呂紹嘉當年在合唱團自是靈魂人物,解說樂曲時,怕講得不夠透徹,索性坐下來彈一段,靠琴音當助教。而每個團友或多或少,也都能說出「紹嘉」的一些趣聞。一如許多七0年代的台大人,這位大指揮特愛穿著破舊的建中夾克、腳趿涼鞋來上學,除了冬天和上台,總是露著腳趾走進練唱室,是合唱團著名的「涼鞋樂訓」。 對音樂敏銳的他,對人也很體貼。畢業後也走上音樂路、在波士頓大學取得音樂藝術博士的呂碧玲,是小呂紹嘉兩屆的台大合唱團女高音台柱,她笑說,當年去考合唱的時候,呂紹嘉是主考官,她帶了樂譜去,打算自彈自唱,「紹嘉就很禮貌的問我,我幫妳伴奏好不好?」 最近幾年回台灣演出,呂紹嘉總會主動聯絡老團員,希望能跟老朋友見見面,還曾經到台大校友合唱團,客串伴奏了一曲「你的夢」。 在校友團,他遇見許多熟悉的臉孔,唱起歌時,他赫然發現,這些人除了頭髮變少變白,聲音沒變,連唱歌的樣子都沒變。回到旅居的德國漢諾威,再聽一次「在漆黑的夜裡成長,你的夢,該已經成熟...... 」,行經音樂路數十年,心靈乍時回到最難忘的純真年代,「我終於相信,這世上,原來真有永恆!」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