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破雲而出的星光,終將再次閃耀──民生報畢業班同學關門八周月感言
2007/07/22 22:01:31瀏覽1497|回應2|推薦14

(本文已刊登於本期的目擊者雜誌) 

生涯總有不可預期的轉折,當下或許驚惶失措、痛不可當,學會面對與自我激勵,轉個彎,就有新的景致。

去年十一月底熄燈的民生報,以不預警歇業的霹靂手法,資遣了140多個員工。事先毫無心理準備的巨大衝擊,到與社方協商過程中的委屈壓力,許多「畢業班同學」如今想來仍是驚心動魄。心中的傷口可能很難彌補,找工作、再出發的彷徨猶豫或許百味雜陳,但我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挫折過後,如何堅強。

畢業同學中,年輕一輩的記者多半選擇繼續前進媒體,有的轉進企業當公關主管,不少同學與我一樣當吃不飽餓不死的自由撰稿或行銷文案;至於編輯美編,部份前往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或開張不久的U Paper,或是在家接案子當SOHO。另外有些好身手的同事捲起袖子創業、開店,一個編政組的同學就在聯合報附近開了一家粥鋪,踏踏實實展開新生活,老同事也奔相走告,用力捧場。

民生報關門之初,熱心同學就架設了網站,成為大家互相取暖、交流近況的園地。這感覺十分神奇,以前在報社時各單位極少密切互動,但一次的完全解體,卻造就了全新的緊密情誼。有位編輯之前生了場大病,透過網站,關懷與打氣熱潮迅速集結;誰找到了新工作,誰在新職場遇到了什麼新鮮事兒,也全都在此分享。我們雖已不是在同一個戰場打拼的夥伴,卻是一同走過衝擊的生涯好友。

提起找工作,人人都有一番折騰,卻深知在這不景氣的當兒,困難是一定的,若不想再重回媒體,就要能學習放下記者身段,找尋新的可能性。這學習並不容易,就拿自由撰稿來說,以前我只有一個或數個主管,如今卻人人都是我的老闆,他覺得這兒要改那兒要修,這段語氣不妥、那裡重點不對,理由可能極度偏執或匪夷所思,為了開發新路,還是得耐著性子保持好EQ婉言溝通。

完全換跑道的人也辛苦,因為習慣了媒體的單兵作業,到了企業,第一課就是要操練團隊概念與跨部門溝通。點點滴滴都是學習,但能衝破瓶頸,就能往前跨一步,發現自己原來是很有潛力的,不是只會當記者、只會寫採訪稿。

對我們來說,社方當時的倨傲態度成了最好的激勵,我始終記得在報社宣布倒店,我們組成自救會爭個公道時,高層臉上那種極欲擺脫的不屑,如今我們很樂意對諸位大人說,少了我們,是你的損失!

算起來,同學中回到平面媒體的人並不多,尤其是記者。是不想,還是沒機會?可能兩樣都有,但一個比較中肯的答案是,再出發前必須好好評估,願不願意再投入媒體,以及這個市場還需不需要我們?

對新聞專業有一定堅持的人,大概都受不了電子媒體的莽撞突梯;平面媒體的大品牌,卻又偏愛選擇年資不必太深、最好五年上下的年輕人,一來薪水好商量,再者深信這群人還有可塑性,耐操耐管;文字好不好、新聞概念夠不夠,都可以再訓練,反正報紙又不必培育作家。至於編輯部的主管職,那就更不缺了,各報普遍「官」滿為患,中階主管自己人都搶翻天了,哪還有閒情閒錢去雇個新主管?

這是我們親身經歷換來的心得。新聞工作當然是迷人的,那種與時間賽跑、代替民眾觀察社會挖掘真相的激速快感,絕對值得體驗;但在台灣現下的媒體環境裡,記者工作的延展性是有限制的,很難把「記者」當做一輩子的專業職志,要待得久,恐怕就得想盡辦法死命往上爬,否則絕對很快被取代,適不適合被當作一個長期經營的生涯目標,值得好好評估。

反而是分眾的雜誌市場,這些年來表現得活潑精采,對資深的採訪或文字工作者,不失為轉換生涯跑道的另一個機會。但由於競爭激烈,成本控管嚴格,除非是領導品牌,否則能不能滿足個人對經濟收入的期待,也要考慮。

說到這兒,不由得想鼓勵還在平面媒體中的同業,要多給自己機會養成另一把刷子。有個某大報的好友對我說,雖然知道平面媒體的前景不看好,心裡也掙扎,卻不敢變動,「因為我除了當記者,什麼都不會!」

聽起來滿讓人感慨的,專心致力於自己相信的專業固然可貴,但社會需求是現實的,除非一心做到退休(還得燒香拜佛祈求你的報社不會突然解體),否則總有一天要離開這棵大樹。作家王文華前不久寫了一篇很生動的文章叫做「沒有名片,你還剩下什麼?」,在網路不斷被轉寄,我對這個朋友說,請立刻抬起頭來,看看周圍的世界。

從大報記者變成非記者,馬上考驗你在旁人眼中的形象與口碑。以前有大樹可遮蔭,採訪對象當然對你熱絡友好;但現在你與平常人無異,就只能走下台階,靠之前累積的工作態度、專業能耐和好的溝通能力,來為自己爭取機會。新聞工作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向各種採訪對象學習,愈保持謙遜就愈能深入,一來可看清真相,再者也替自己開發更多的學習空間;只可惜許多人迷失於名片上的那個企業LOGO,只顧著當大記者,卻疏於鍛鍊身手,十足可惜。

如今,畢業班同學三不五時,仍會聊聊當時報社為何會走到這步田地,畢竟曾經一同灌溉拼戰,是真的為它惋惜。分析起其中關鍵,大家已無情緒,而是真誠的省思。

長久以來,報社始終處於「一人意志掌控一切」的退化型企業結構,高層的好惡,決定了管理階層的配置,主管就算再不適任也屹立不搖;要決定升遷時,高層的第一個念頭永遠是「他跟老闆熟不熟,老闆喜不喜歡他」。人力資源的妥善運用,極少發生在我們的辦公室裡,在各種決策上亦然,「揣摩上意」已成為高階主管的反射動作,任何創意或企畫,只要一想到「老闆極可能不喜歡」,就絕難起死回生。至於老闆是不是真的不喜歡呢?也沒有主管願意捋虎鬚去試探。

「聖旨思考」高於一切之下,基層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討論,也無從反駁,花下大把心血的作品仍可能被丟進水溝,磨到後來就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少做少錯為妙。然而對於一個創意、新意強過一切的商品來說,這是百分百的致命傷。

現代企業,腦力激盪與團隊概念都是基本功,我們以前的報社裡,「不討論」卻是常規,我曾因為替主管代班,參加過數次編前會,想像中應當是各中心主管討論得口沫橫飛、互相激盪,誰知卻是極度靜默,人人行禮如儀報告自家重要新聞,然後靜待總編輯裁示。沒人有興趣進行「跨組討論」,或好奇、關心一下別組的新聞,因為在那極度壓抑的會議氣氛裡,一個發問失當就可能被譏為「不懂專業」,而且傳遍千里;卻從沒想過別組的同事也是讀者,他的反應難道不是最好的可讀性測試嗎?

報紙已是太過熟齡的商品,在愈來愈多平台比報紙更快、更多、更省事也更便宜的情勢下,如何找尋新生機與新方法,企業主與管理者都應不斷思索,並應開放心胸,信任第一線基層員工的觀察;同時也授權給專業管理人,為產品賦與更多難以取代的特色和價值。

同時,在報社這種時間壓力高度緊繃的組織環境裡,更需要以合乎時潮的企管與領導統御觀念,將人力資源充分整合發揮,讓好人才不被淹沒。創業的人通常都愛說這句話──我們比平常人多了一個器官,就是膽!對於一些已接近半世紀的報紙老品牌來說,企業主更需要勇氣去相信,唯有改變才能帶來力量。曾為新聞工作的一份子,我們衷心希望平面媒體仍有亮麗的明天,更希望我們遭遇過的一切,同業們不會再承受。(作者為前民生報記者)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71216&aid=1108056

 回應文章

Lucent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王效蘭要負很大的責任
2007/07/26 22:28

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的個人好惡與怪異思想
毀了民生報
以我最愛看的日本職棒為例
民生報這種專業報照理應該大篇幅報導才對
但是版面都很小
後來看雜誌報導才知道
王效蘭很討厭日本
所以有關日本的報導愈少愈好
王效蘭很喜歡法國
所以有關法國的報導都是正面的

不要說是民生報員工難以接受關門的事實
就連我這個讀者
現在看到超商報架上沒有民生報
還是若有所失


矽谷媽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代不一樣了
2007/07/24 06:14

以前在台灣唸書的時候,大家都說記者是最好轉業的行業,因為人面廣,工作內容廣泛,很容易在各行業找到工作的第二春.

在美國卻遇到完全相反的情形.華人當記者的,其履歷無法讓人重用,除非你英文勝過老美,文章口才一流,可於企業或政府機關擔任公關室"職員",否則很難再有進一步發展,只能一直待在本行,或進修別的技能再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