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屬基督 - 人生的追求(六)
2020/07/10 22:39:45瀏覽182|回應0|推薦2

神認識我們、顧念我們

大衛王在詩篇144篇第3節說「耶和華阿,人算甚麼,你竟認識他,世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他在詩篇139篇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篇139:13~16)。我們是神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神認識我們每個人,也顧念我們每個人。我曾經在醫學院教授人體解剖學,實體接觸了人體的肺腑、神經、血管、骨骼、肌肉、表皮的奇妙結構。之後我在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從事神經系統的研究近十年,親眼見到了細胞的微細構造和胞器的複雜精緻功能,我非常能體會大衛稱謝神說「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

神造人是為了愛

創世記說「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創世記9:6、7)耶穌的門徒約翰在他的書信中說「愛是從神來的」、「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約翰一書4:7、8、9、16、17)。愛是相互的、雙向的,有給予,也要有接受,愛才能完全。愛一個人包括接受對方所表示出來的愛,這個接納需要有信賴和謙虛。神造我們不是機械式的大量生產,祂認識我們每一個人,從我們在母腹中就知道我們、顧念我們的需要。我們被造的要謙虛下來,用信心接受、回應祂的愛,這樣,祂在我們身上的愛才能完全。我們可以在馬太福音第三章13~17節,看到三位一體的神在祂們中間表現出的完全的愛。

我們是屬神的

新約聖經裏,對信耶穌的人有幾個稱呼:重價買來的,屬基督的,屬神的,屬聖靈,在基督耶穌裡的,蒙揀選的,屬神的子民,神的兒女,神的後嗣,被神所愛的弟兄,這些稱呼也顯出神如何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願意我們「住在愛裡面,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我們裡面」約翰一書3:24

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他創作的詩篇直到今天仍然感動許許多多的人,其中有許多詩篇被譜成詩歌或樂章傳唱不絕。他有一顆渴慕愛神的心,他信神的信實,尤其是患難中的拯救和悔改後的赦免。他犯罪後很快而且非常真誠地承認自己的罪。他的悔改也是真實的出自内心,因為他不再犯下同樣的罪行。他體會到犯罪的痛苦和羞愧,也體會到罪蒙赦免的喜樂和平安,他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掃羅是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掃羅從起初被膏、被選、到被立作以色列的王,甚至在帶領軍隊大勝敵人之後,他的言行都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的王位擔心害怕,他欺詐、忌妒、驕傲、任性,從未全心全意的順服神,成為神的兒女。當撒母耳責備他不該違背神的命令保留戰利品,他推說是士兵們想用那些牲畜來獻祭給神。當大衛殺死那個狂妄地羞辱以色列軍隊的巨人歌利亞、得到百姓歌頌時,掃羅便忌妒大衛,一直不斷的追殺大衛,直到掃羅自己被殺。

神不斷的在建造我們

我每次看到路上「施工中」的牌子,就想起聽過的一個有趣的比照,我們每個信徒也是正在神的「施工中」。新約聖經裏對信徒的稱呼,除了前段所提,還有:被神的靈引導的,耶穌的門徒,與神同工的,神所耕種的田地,神所建造的房屋,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神的殿,聖徒。這些稱呼也看出神要我們朝聖潔的方向努力。

大衛的詩「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從大衛的詩可以看出他多麼享受與神同工的過程,「你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心懷二意的人,為我所恨,但你的律法,為我所愛」(詩篇119:103105113)。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翰福音15:5)。大衛因為「常在神裡面」,他「就多結果子」,包括常常反省己身。這是為什麼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他與神同工所耕種的田地肥沃,他與神同工所建造的房屋美好堅固。

我們不必擔心我們不能像大衛一樣,將我們的心思意念,用合適的言語與神禱告或回應神的愛,保羅說「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8:26),神的愛超過人的言語,「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甚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5:1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6d2c605&aid=14252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