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敬虔 - 人生的追求(八)
2020/07/20 04:26:40瀏覽241|回應0|推薦2

使徒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你這屬神的人,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提摩太前書6:11),敬虔是基督徒要追求的好品德之一。

敬虔代表著人對神表現出來的一個尊敬的回應。敬畏上帝的人一定會努力過一個敬虔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活出公義、聖潔、慈愛,因為這些都是神的屬性。敬虔是個人的責任和承諾,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對自己的敬虔生活負責。提摩太前書48節說「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相對於身體的操練,敬虔是心靈上的訓練和鍛練。保羅說任何鍛練自己過一個敬虔生活的事,都是有益的,因為神應許過敬虔生活的人得到今生和來生的賞賜。可見敬虔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追求,因為這是一個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的好品德。

今生的應許

我們可以從箴言224節,看到敬虔的今生的應許:「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言書中還有一些經節與224節相呼應:

3:5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3:7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9:11

你藉著我,日子必增多,年歲也必加添。

14:26

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

14:27

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15:33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尊榮以前,必有謙卑。

16:6

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

19:23

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

23:17

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終日敬畏耶和華。

從這些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神賜給敬畏耶和華的人,有智慧。他因謙卑得尊榮。他恆久知足,不嫉妒罪人,不倚靠自己的聰明,遠離惡事,因此不遭禍患,日子增多。縱使遇到患難,神保守他,成為他和他家的倚靠和避難所,使他們離開死亡的網羅。

來生的應許

敬虔的人得到的來生應許可以在詩篇43節清楚看到,「你們要知道耶和華已經分別虔誠人歸他自己」,也就是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提多書1:2)。

約瑟、哥尼流得到今生和來生的賞賜

約瑟的品格高尚、生活敬虔,他不受主人妻子的誘惑,在被賣為奴或被誣告下監時仍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當他成為埃及的宰相,他的哥哥們到埃及來買糧,他寬恕把自己賣為奴的哥哥們,甚至安慰他們說「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創世記45:7~8)。他的父親雅各在臨終前,本著約瑟的生活態度,預言他的將來說「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旁多結果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你父親的神,必幫助你,那全能者,必將天上所有的福,地裡所藏的福,以及生產乳養的福,都賜給你」(創世記49:2225)。新約聖經提到約瑟說「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題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希伯來書11:22)。約瑟得到了富有,尊榮,生命為他今生的賞賜,並且有永生為他留存。

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雖然不是以色列人,但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有一天,神差天使來見哥尼流,叫他去請彼得。彼得來了哥尼流家裏,不但為他講解耶穌基督的福音,又因為看到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密友身上,就用水給他們施洗。哥尼流不但今生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他的來生也為主所悅納(使徒行傳10章)。

米迦祭司以利的二子任意而行一無所有

士師記記載一個名叫米迦的人,他在自己家中立神像,設神堂,派祭司。米迦用自己想出來的方式代替對神的敬拜,自以為神必賜福給他。當他的偶像和祭司被人奪去後,他追到這些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所作的神像,和祭司都帶了去,我還有所剩的麼」,但米迦見他們的勢力比自己強盛,就轉身回家去了。米迦隨自己心意,任意而行,偶像取代了神,現在偶像被奪走,他就覺得失去一切,一無所有了。米迦離棄神和祂的真道,一切的惡事就隨著發生 (士師記17~18)

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也是祭司,但他們卻不認識神,胡作非為,在人們獻祭時搶去祭物,又與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苟合,甚至將神的約櫃帶到戰場上,以為可得保護,幫他們打勝仗。他們兩人在同一天被殺,約櫃也被擄去(撒母耳記上24)

神的寬容

士師記記載了在325年間,以色列人不敬虔、犯罪、受欺壓、呼求神、蒙神拯救,然後又不敬虔、犯罪、受欺壓、呼求神、蒙神拯救的六次循環。以色列人多次重蹈覆轍,靈性每況愈下,民族衰敗,生活痛苦不堪,罪帶來惡果,痛苦隨之而來。神願意拯救人,但祂的寬容也有極限,彼得後書256節說「神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鑑戒」。與其在不敬虔、悔改、求神拯救的循環中痛苦的生活,又要冒著達到祂寬容極限的危險,倒不如依照神所賜的原則,過敬虔生活,得享今生和來生的賞賜。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6d2c605&aid=1435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