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16 02:01:00瀏覽431|回應0|推薦2 | |
神造耳朵 聖經創世記上寫著「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神能聽能看,祂也為我們造耳朵和眼睛,將奇妙的聽覺和視覺賜給我們。有別於其他動物,聽覺對人類來說,除了逃避危險,人類的思想更是靠以聽覺為基礎的語言和音樂為主要交流方式。此外,耳朵不但是一個聽覺器官,也是很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 物體迅速的振動,壓縮空氣,以同頻率做疏密相間的振動,就發出聲音。聲音藉著介質,比如空氣,傳播進入我們的耳中,使耳膜隨之振動,再經內耳將聲波轉成電波,傳至大腦的聽區,引起聽覺反應。各種介質中,液體的傳聲速率比氣體快,固體又比液體更快。 耳廓 (auricle)、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聲波經由外耳的耳廓和外耳道進入中耳。外耳主要功能為提供聲音方向性,因為耳廓的上下左右皆是不對稱,當聲音傳遞到耳朵時,會有雙耳時間差 (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 與雙耳音量差 (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大腦利用這些差異來做聲音方向的判斷。 外耳凹凸不平,不同的部位可以提升不同頻率聲音的音量,其中,耳廓外圍能小幅提升低頻、中高頻的音量,耳廓靠近外耳道的低陷部分(稱為耳甲)能大幅提升高頻的音量,外耳道則提升中高頻的音量。此外,耳廓還可以防止水流入外耳道,並引流出進入外耳道的水。 耳垢 (ear wax) 耳垢,學名耵聹,俗稱耳屎,是外耳道內部腺體分泌的蠟狀物質,混合皮膚後的產物。當我們張口或咀嚼時,耳垢會從耳膜附近漸漸向外移,然後在睡眠轉動頭部時,自行掉出。 耳垢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真菌生長,防止昆蟲或細菌侵入,保持外耳道清潔。 耳膜 (tympanic membrane)、聽骨鏈 (auditory ossicles) 中耳主要是傳聲作用。當聲波從外耳道進入,打擊在耳膜上時,會使耳膜產生相應的不同振幅的振動。附著於耳膜內面的是聽骨鏈中的鎚骨,鎚骨和砧骨、鐙骨等3塊小骨組成一個槓桿系統,將聲音由空氣振動,通過這一槓桿系統,轉為機械振動。也由於這一槓桿系統,使耳膜端振幅大、力量小的振動,變成鐙骨底板端振幅小、力量大的振動,有如一個變壓器,從而產生了高效率的傳聲作用。 中耳肌 (middle ear muscles) 中耳肌有兩條:一條收縮時牽拉鎚骨、繃緊耳膜,另一條收縮時會將鐙骨推入中耳和内耳之間的卵圓窗,加以固定。兩塊中耳肌都是抑制振動的傳導,以降低噪音,調節聽覺靈敏度。我們對聲音已經有很高的靈敏度,但若靈敏度再提高,就要經常不斷地聽到空氣分子運動的聲音,而日夜不得安寧。(註一) 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 中耳有一個耳咽管連通到咽喉,吞咽或打呵欠時,耳咽管開放,使中耳内的空氣壓力與大氣壓力保持平衡,讓耳膜能正常振動。 耳蜗 (cochlea) 耳蝸是骨質外殼包著的管狀結構,捲曲數圈像蝸牛的殼。耳蝸的構造只存在哺乳動物,各哺乳動物的耳蝸的長度和螺旋周數,決定了它們的聽覺頻率的範圍。人類的耳蝸長度約為 35 mm,螺旋周數為二又八分之五周,正常聽覺頻率(就是人類主觀感覺上的音調高低) 範圍約在 20-20000 Hz(赫)。在這範圍中,較靈敏的頻率範圍約在 1000-8000 Hz,是由外耳、中耳、内耳的生理特性共同決定。 内耳有耳蝸、前庭、半規管三部分,都充滿淋巴液。耳蝸內有一個貫穿耳蝸底部至頂部的膜狀結構,稱為基底膜。膜的內外都有淋巴液。當聲波由中耳的鐙骨底板和中耳內壁上的卵圓窗的振動傳來,推動前庭內的淋巴液,再推向耳蝸的淋巴液,由於淋巴液不能被壓縮,在聲波傳播時,在各段造成的的壓力,便各不相同。這個瞬間壓力差,使耳蝸內的基底膜上下波動,這個波動從耳蝸底部漸漸移動至頂部。感受聲音的毛細胞,神經末梢及支持細胞,就一排排整齊的排列在基底膜上。毛細胞向著淋巴的一端有許多纖毛。當淋巴液波動傳來,牽動纖毛位移,就引起纖毛附近的細胞膜產生電化學反應,導致神經末梢興奮,發出神經衝動。 前庭 (vestibule)、半規管 (semicircular canals) 雖然前庭、半規管也位於內耳,但負責的是平衡感觉,與聽覺無關。當内耳發生病變或感染時,有可能會同時影響聽覺和平衡。半規管負責感受頭部的轉動。 內耳有三個半規管,彼此互相垂直,各有不同的角度,來感知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 (前後、左右、上下) 的運動方向 (註二)。當頭部轉動,內耳中的淋巴液發生波動,刺激半規管中的毛細胞發出神經信號。 這些信號經大腦處理后,我們就能認知所處的空間位置,以及是否處於運動狀態。 當身體失衡時,半規管便產生神經信號,通過大腦的平衡中樞,激發相應的反射動作,使身體恢復平衡。 前庭內有橢圓囊和球囊,囊內也有毛細胞,能感知頭部靜止時所處的位置,通過神經反射,讓身體維持靜態的平衡。除了前庭器官,我們的眼睛、肌肉、關節的感受器也一起作用,使我們隨時保持身體的平衡。 聽神經 (auditory nerve) 耳蝸的神經纎維,集合成耳蝸神經,與半規管來的前庭神經匯合,形成聽神經,就是第八對腦神經。聽神經穿過顱骨,進入延髓,經過一串非常複雜的傳導通路,通過中腦,傳遞電訊號到大腦聽覺皮層的聽覺中樞。聽覺中樞進行分析和轉換,將電訊號形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聲音,產生聽覺。(註三) 缺一不可的系統 耳朵雖然只是用來傳導聲音,大腦才能產生聽覺、辨識方向,但耳朵每部分的構造都各自在聲音傳導中具備了獨特的功能。 各種頻率的聲波,被耳廓和外耳道收集擴大,振動耳膜,耳膜牽動中耳的3塊聽骨的槓桿機制,將聲波轉為機械振動,聲音的信號被再放大,傳到內耳的卵圓窗,再在內耳中起動淋巴液波動,繼而刺激毛細胞,形成電訊號,由聽神經傳到大腦的聽覺中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外耳的凹凸不平,耳廓的上下左右不對稱,耳垢的形成,耳膜的振動,3塊聽骨的槓桿機制,中耳肌的牽制,耳咽管的開關,內耳的淋巴液,耳蝸的特殊形狀等等,都對有效地、正常地傳導聲音的訊息,提供獨特而重要的功能,缺一不可。 任何一個部位出問題都會影響聽力的品質,比如說: 傳導性聽障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如果由于鼻炎、咽喉炎等原因導致耳咽管出現狹窄或阻塞,可能影响耳膜的振動,影響聲音的傳導。或由於耳垢阻塞、外耳炎、黴菌感染、腫瘤、耳膜穿孔、中耳炎、耳咽管病變、聽小骨硬化等干擾聲音在外耳或中耳的傳導,以致無法聽到聲音或無法聽清楚聲音的內容。 感覺神經性聽障 (sensory-neural hearing loss): 由於內耳的耳蝸毛細胞或神經纖維的退化或老化 (毛细胞死後無法再生) ,使聽神經將聲音從內耳傳到大腦的功能受損,以致聽覺能力減退。 中樞性聽障 (central hearing loss):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異常,例如腦部受傷、心理異常、老年化、中風等,雖然聽得到聲音,卻無法辨識或了解聲音的意義。 耳鳴 (tinnitus): 如果中耳肌肉因肌張力障礙或痙攣,而失去抑制耳膜或聽骨振動傳導的能力,可能引發耳鳴。 聽覺過敏 (hyperacusis): 對某些聲音的頻率或音量異常敏銳,使得日常的聲音變得痛苦或太響,難以忍受,影響日常生活。 我們可以辨別的聲音種類,幾乎無法數算,它們各有獨特的音色。音色的辨別以頻率和強度為基礎,但主觀感覺複雜得多,很難具體地描述,更難去準確定量。另外像混合的聲音頻率如何在耳蝸進行分析;從聽神經傳來的電訊號,如何在聽覺中樞處理,形成聽覺等等,都還不清楚。對於這個奇妙、不可思議的聽覺系統,我們還 能相信它是由偶然而無定向的演化所造成的嗎? 在聖經中,所羅門王告誡他的兒子說:「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箴言書2:1-6) 這段話提醒我們,要用心使用我們的耳朵,聽神口中出來的智慧。
註一, Z. Han and J. Ding. 2019.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review of the middle ear muscles.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Ophthalmolog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33(5): 6-10. 註二, K. Saladin. 2011. Anatomy & Physiology: The Unity of Form and Function. McGraw-Hill College. 註三, E.A. Lopez-Poveda, et.al. 2010. The Neurophysiological Bases of Auditory Perception, pp. 99–110. New York: Springer. ISBN 978-1-4419-5685-9.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