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2 10:08:26瀏覽3034|回應16|推薦136 | |
衛國公子衛鞅愛好法家刑名之學,逃亡至秦國,秦孝公賜他為左庶長,讓他制定新法。衛鞅於是起草改革政令先後分兩次進行,包括開發農業,擴張軍事力量,強化君主權力。主要內容為建立鄰里連坐,兄弟析產分居,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等制度。就變法的主導傾向而言,商鞅建立一個以軍功等級為基礎的社會,鼓勵戰爭殺戮制度化,並且推崇暴力,將整個國家改造成一個械鬥機器。 新法政令非常嚴苛,規定百姓五家為一保,兩保相連,互相糾察檢舉,若一家有罪,九家共同舉發,若不舉發,十家連帶處罪。一家有男丁兩人以上,不分居者加倍徵收賦稅,從事工商懈怠以致貧窮者,就收其妻充當官府奴婢。 當新法公佈時,百姓議論紛紛,衛鞅將議論新政之人拘押至官府斥責:「法令既公佈實施,你們當遵令奉行,說不便民是違抗政令,便民是諂媚,都是擾亂民心的非法之徒,一概發配邊疆!」 當時太子駟反對改革變法,衛鞅不便對他施刑,就懲罰他兩個老師,將公子虔處以刖刑*1,公孫賈處以黥刑*2。 幾年後,商鞅又以公子虔觸犯新法為由,將他再處以劓刑*3,從此,百姓都不敢隨便批評新法了。 十年後,秦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秦孝公為了獎勵衛鞅將商邑十五個縣封給他,從此人們稱他商鞅或商君。雖然商鞅成功治理秦國,但他為人刻薄,缺乏仁慈,只用強力壓制人民。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承王位,史稱秦惠王。兩位受刑太子聯合貴族起來反對商鞅,並誣陷他將謀反。於是,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慌忙出逃。 當他逃到一家旅店,店家要求他出示證件,商鞅不敢暴露身份,店家說:「商君訂立法令,接納無身份證明的客人投宿,要連店家一起治罪。」商鞅聽完仰天哀嘆:「想不到我立下的法令竟然如此不通人情,自害己身啊!」 隨後秦孝公死後,商鞅受車裂(以牛力拉車之酷刑)滅族之刑。《史記.商君列傳》、《戰國策》 本篇典故說明治國無誠信,為達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施以極端功利之政策,將不得民心。商鞅是個聰明人,為討君王歡心,做事前先交談以探對方底線,再投其所好。當時求見秦孝公時,先與他談「王道」精神,但秦孝公沒有興趣聆聽,商鞅立即明白秦孝公喜歡「霸道」。先賢多以道德教化百姓,霸權非正道之治理。商鞅崇尚暴力治國,為迎合秦孝公之心意,即使秦國變法強大,亦在所不惜。 為政如果具刻薄寡恩之性格,唯利是圖出賣誠信,將為害百姓政息甚鉅。商鞅為人刻薄,只要反對他的人,即予以殘酷打擊不留情。商鞅實行的霸道與王道截然不同,他開創高壓政策,極端壓制人民思想,對文化典籍更是摧殘破壞。雖然他變法在短期內奏效,國家政令施以嚴刑峻罰的權力,百姓守法卻出於恐懼而非自發性,因恐連坐而相互監督告密,導致純樸善良的民風遭受敗壞。 雖然當時慧眼者洞察霸道治國將會帶給社稷及人民的危害,商鞅在秦國任宰相十年,權柄熏天,靠巴結獲得上位,非以正道取得,治國對百姓漠不關心,興建豪奓宮殿不算偉大政績,利用法律手段排斥異己,將政敵鼻子割下,對百姓嚴加殘害,最後積累怨恨而釀成大禍。 《詩經》云:「政令協調,民心和睦」。歷史不能重演,商鞅變法讓人步入功利追逐的惡果,使百姓遭殃而自食惡果。選出無才無德謊言之人,不僅自受其害,更影響及犧牲後世子孫生存環境的代價,必將造成日後的治理危機,使社會動蕩不安國家危急崩潰。因此智者當思選賢與能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掌握神聖的力量,如此自己與後代才能擁有安定的生活與展望。
____________ 1.刖刑又稱剕刑,砍去受罰者左腳或右腳或雙腳,至秦朝稱斬趾。 2.黥刑又稱墨刑、黥面,在犯人臉上或額頭上刺字(奴、婢、盗、贼)或圖案,再染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令犯人失去尊嚴。 3.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