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1 00:13:42瀏覽848|回應4|推薦92 | |
《 佛陀時代舍衛城有個人在森林尋找走失的牛隻,突然感到非常飢餓,於是牧牛人就走到村中的精舍。精舍裡的比丘就給他一些食物。牧牛人吃起食物時,突然想到每天勤奮工作還得不到溫飽,出家或許不失個好主意。
因此,牧牛人就懇求比丘讓他加入僧伽,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但是過了一陣,他卻厭倦出外化緣的日子,就還俗了。過了些日子,他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就二度出家,不久又還俗。由於意志不堅,斷斷續續出家還俗六次。人們就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指心意不堅定之人)。這期間,他的妻子懷孕,事實而言,質多舍利弗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脫離世間,只想到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無論身為比丘或居士,他都感到不快樂。
一天,質多舍利弗進入臥室,碰巧見到熟睡中的妻子,鼾聲大起張嘴流出口水的醜態,他頓時了悟身體不淨的道理,想著:「我出家幾次總是半途而廢,就是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於是當下他便拿起黃袈裟第七次來到精舍,路上不停的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請求加入僧伽。「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般硬朗了!」比丘們拒絕他的請求。
但質多舍利弗仍堅決請求,最後,比丘們又起了憐憫心,只好讓他再度加入僧伽,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疑惑質多舍利弗為什麼這次出家能持續這麼久的時間?就問其原委,質多舍利弗回答:「我以前還俗,是因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比丘們再向佛陀請示因由,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不了解佛法,但現在的他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的阿羅漢了。」《法句經·心品》
本篇佛典指出眾生因妄想執著而障礙了自己修行的道路,心的本質是純淨無染,眾生之所以會有煩惱,是因內在放進了外面種種虛幻的假象所致,不懂得如何去清空,造成堆積混亂的負面情緒,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心神不寧而影響生活作息。
質多舍利弗未出家時是一位牧牛者,三餐都要靠自己張羅,發現出家不必為溫飽而煩惱,就選擇出家,然而他的心不在佛法,剃髮出家有何益?他目的不在內心的清靜修行,只為了外在獲得食物不受飢餓罷了,對佛法及修行沒有一點認識,因此意志不堅數度出家又還俗,還好當時佛陀制定男人可以七次出家。「出家」為了證果,佛法中出家修行是大孝中的大孝,因出家修行成道,能度化父母解脫生死離苦得樂,是真孝道。
《大智度論》中提到四種沙門。一者、「有羞僧」,時常檢討自己,發慚愧心,勤修戒定慧。二者、「無羞僧」,犯了過失不知羞愧,身口意不淨的出家眾。三者、「啞羊僧」,雖然出家不知修行,一生顛倒,不能自利利他,不能弘揚佛法。四者、「真實僧」,依四聖諦道理落實在生活中,悟到實相圓滿,依道生活,是為勝道沙門。
然而當時的質多舍利弗不解修行的意義,雖然出家心卻在外。因見到熟睡中妻子鼾聲大起張口流出唾液的醜態,頓時了悟觀身不淨的道理,想著「無常」與「苦」而證得初果。
一個人想成道沒有助緣是很難成就的,因此,證果首先要出家,出家就有助道的因緣,使行者能如法斷惡修善,息滅貪瞋癡,破除欲愛色愛種種無明煩惱,如法依止師父的指導,有正法的指導,修行就不會走入歧途邪徑,時刻在正信正念思維中,不迷惑顛倒的德行,實踐佛法的可貴,不在生死中流轉而受苦,自然可以登上燦麗的光明道路。 《 《 《 《 《 《 《 《 《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