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01 22:44:11瀏覽970|回應4|推薦109 | |
佛陀時代,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當時,有個國家叫「難國」,國王名分陂檀,他不信佛法而崇信外道,每天在宮殿施食給外道苦行者。國王傲慢的認為自己的智慧天下無人能及,卻擔心他的智慧會從肚子跑出去,就以薄鐵片將腹部包起來。 一日,國王想為太子娶妻問群臣:「天下可有像我這樣智慧通達之人?我將迎娶此人之女為太子妃。」群臣們領旨,尋遍全國卻找不到,於是國王派遣使者到他國尋找智者之女。 使者來到舍衛國見人就問:「貴國可有修道賢德者?」國人回答有。使者再問:「此人姓何?名誰?」國人:「名為『佛』。」使者:「佛可有女兒?」國人:「佛是修道者,沒有女兒。」使者再問:「是否還有其他賢者?」國人再答:「有一人,名阿難邠坻,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精進道業的大賢者,有一甚好之女。此賢者曾與太子祇陀,共同買了八十頃莊園田地供養佛,他不貪戀財寶,一心向善。」 使者聽了舍衛國百姓對賢者讚揚,非常歡喜,立即返回向國王報告經過。國王聽後立刻詔令太子與群臣車駕滿載珍寶前往舍衛國。太子暫住城外,讓使者等入城至賢者阿難邠坻莊舍提親。 守門者向主人報告:「門外有使者。」阿難邠坻親自應門,卻見一黑醜如鬼之人立於前,驚叫來者何人?回答是難國的國王派遣的使者。 阿難邠坻問來者何事?對方告之前來宣達國王的旨意,因讚歎賢者精進道業甚為敬重,特為太子求親,說完便遞上國王書信給阿難邠坻。阿難邠坻覺得此事太唐突,本想斥責,閱完信後跟對方說他得向他的導師報告此事,請使者留下等待消息。 不久阿難邠坻來到精舍頂禮佛陀:「此刻難國國王派遣使者來到我家,其人狀黑醜如鬼,要為王太子求親,娶我女兒三摩竭,我該如何是好?」 佛陀回答:「就答應這門親事吧!」 阿難邠坻面有難色:「世尊,使者狀黑醜如鬼,想必王太子亦如此?曾聽世尊開示,難國國王師事外道苦行,都是裸身者,如今外形醜黑豈不嚇壞我女?」 佛陀告訴他不會,這門親事可以讓三摩竭的因緣,度化國王及裸形外道八萬人。阿難邠坻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不敢再提問,回去便告訴使者成全這門親事。使者聽完允諾,立即向城外太子回報,一行人從車上搬運帶來的金銀聘禮,送交阿難邠坻。 國王見到太子與太子媳回宮非常喜悅,設宴邀請其師尼揵若陀弗,及萬二千弟子入宮歡慶。不久國王及皇后傳喚三摩竭出來面見賓客裸形諸師。三摩竭行至第三道門時,遙見盡是身無衣物的裸形人大驚,氣的三摩竭兩手遮臉立即奔回房中不肯出來。 裸形諸師見此舉冒昧,便憤怒告訴國王:「從何處找來這個不祥的女人?必須盡快趕她出宮,否則國家將會因此而衰敗。」說完即刻離去。 當天,太子回到三摩竭住所,然三摩竭怒氣未消,拒絕太子進入。 皇后明白太子被拒於門外,於是親自前往三摩竭住所:「我迎娶妳為太子媳,理當承事我子,為何卻折騰侮辱我子?」 三摩竭回答:「太后!您與太子及全國人民所事奉之師,都是身無衣物的裸形人;貓狗畜生也是裸身無衣,裸形人與畜生有何差別?」皇后聽完感覺受辱便回宮稟報:「大王!您自認精進道業與智慧是舉世無雙,國中沒有合乎大王之意的人可作親家,如今大王派遣群臣千里尋媳卻求得此女?讓此女更膽大妄為的折騰我子。」 國王聽完皇后抱怨,親自到三摩竭居所,三摩竭對國王說事奉裸形師不是正道,不值得被恭敬! 國王頓時詞窮,於是去謁見他的老師尼揵若陀弗並向其稟告:「我為了太子能娶賢德之婦,在舍衛國覓得此媳,沒想到既折辱大師,今又肆意謾罵我及夫人、太子,將我們比作畜生,身為兒媳,卻沒有禮節奉事全家,我當如何做才好?」 其師告訴國王:「你回去問她『妳國家的人民,所奉事的老師與我國人民奉事的老師有何不同?』當有滿意的答案。」 國王回到三摩竭居所:「妳國家的人民奉事的老師,可勝過我國人民奉事的老師?」 三摩竭:「我國中的人民所奉事的導師,是世上最為尊貴的世尊,世尊教化的男女皆懂得依循禮節穿著,不會裸身相見。世尊的常隨弟子,有各種果位的覺者,使聞法修行者都能得度,乃至契入解脫道,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之事,世尊德行圓滿,智慧通達,諸天神祇、人民皆來頂禮,請教法義。」 難國國王聽完三摩竭所說,頓時心開喜悅,對佛陀生起景仰渴望相見之心。《佛說三摩竭經》 本篇佛典甚長,本欄只談難國國王的修行。 釋迦牟尼佛降生王室,貴為一國太子,擁有富裕的財寶,但祂卻無法解決生老病死苦的問題,於是出家修行,希望找到真正解脫之道。遍學所有外道,以為靠苦行就能成就,卻無法得到內心的疑問,因此放棄苦行,於菩提樹下努力精進,明心見性,最終開悟。 眾生心總隨境界起伏波動,遇逆境就起嗔怒,順境就歡喜,而生活中無處不是定力與智慧的妙用,才能使人從黑暗到光明,從愚癡到解脫,從迷惑到覺悟,最終成就菩提而圓滿人生。 佛陀住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並不是指佛法以外的修道人,外道是「心外」求法。而佛法起心動念觀照自性,稱為內學,「內」指回歸自性及佛法。大乘佛教指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向外求就叫外道。因此外道不是輕視貶低,因為修學的方向不同,大乘佛法的目標方向都是使人得以明心見性而成道。「外道」即指行者不知真正的『道』在哪裡?以為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的外境,心外求法,雖然吃苦用功,但走錯了修行之路,卻徒勞無功,終究無法解脫。 難國的國王分陂檀,拜裸形教為師,對他們非常崇拜,傲慢的以為自己的智慧無人能及,又擔心他的智慧會從肚子跑掉,就愚蠢的用薄鐵片包住,不知道真正的修行要從內在下功夫。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導眾生如何斷除愚痴煩惱,轉變行為和觀念,修正貪、瞋、癡、慢、疑的毛病,然而在學習或修行的階段中,一定要找到智者明師,才能提升自己的內在光明。 面對社會種種誘惑,無智者很容易被騙而受害,佛陀認為世間許多價值標準都是眾生的執著妄想所致,如果不能覺察自我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無明所蒙蔽,拿理直氣壯執著的錯誤,迷失在虛假的陷阱中,唯有時刻保持覺照的功夫,免於落入我執傲慢,才能斷除煩惱,找回自己被染汙的本來清淨心,開啟智慧之門,進而了悟人生的真諦,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