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1 00:23:03瀏覽816|回應5|推薦117 | |
《 佛陀時代,舍衛城中有一對夫婦,他們養育了幾位子女,子女長大成家立業和樂融融。不久,丈夫過世,妻子巴戶提卡沒有將財產分給子女,兒女們就告訴她:「母親,如今父親已過世,妳又何須獨自擁有家產?我們難道無法照顧妳?」子女們一再向母親表示,巴戶提卡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於是把身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子女,絲毫沒有為自己留下半點積蓄。
不久子女們都獲得一份財產,巴戶提卡先住到長子家,時日一久長媳就開始不悅的抱怨:「妳生了那麼多子女,就知道來我們家住,好像分給我們兩份財產似的。」巴戶提卡聽完長媳抱怨只好轉到二子家去,同樣的事也跟著發生了,不得已只好再轉到女兒家,一樣的沒有一位子女願意長期照顧她。
心灰意冷的巴戶提卡對子女行為感到非常失望,最後選擇出家為比丘尼,她明白自己晚年出家,不能放逸,必須利用生命中剩餘的歲月精進修行,因此,她日夜努力禪修。
當時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透過神通力,見到巴戶提卡的修行情況,於是放光勸誡她:「即使長命百歲,若不修習奉行佛法,對生命則無意義。」由於巴戶提卡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教誨,努力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法句經千品》
本篇佛典指出行孝與修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不是渺渺茫茫醉生夢死的虛度歲月,佛陀告訴眾生「即使長命百歲,若不修習奉行佛法,對生命則無意義。」修習佛法不是要眾生天天念經,是要眾生透過佛法中的智慧能夠開悟而明心見性,這才是人生來到娑婆世界最大的意義。而人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佛陀看到娑婆世界的實相,種種恐怖及無常之苦,祂不願見到眾生無始無終的輪迴於這個火宅中,因此苦口婆心勸告眾生超脫三界,才能離苦得樂。
畢竟人類感官所認識不到的事物,對宇宙、對生命的認知是有限,而知識卻是無限,佛教認為,只有佛陀遍知的智慧才能徹底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等一切負面的心緒,在佛陀的智慧觀察下,所呈現出來的凡夫世界即是三界,而三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由於『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因此佛教告訴眾生修行應該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佛教談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初品行孝是甘旨奉養,讓父母在生活上沒有缺乏。中品行孝是光宗耀祖,做人守德令人敬重,讓父母祖宗得到榮耀。上品行孝是大孝,引導父母慈悲有德的正信正法,使他們遠離顛倒煩惱,永斷三途之苦,命終獲得解脫。
為人子女孝順父母的方法與果報,在家孝養父母,即為『勝福田』,未來福報轉無量。父母恩德既然深重,眾生應如何做才算孝順?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是無上的至孝。因此孝順必須是長期,不是一時,使無所缺。孝順必須是實質,不是表面,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及心理上的慰藉。孝順必須是全面,不是局部,從自己親人做起,再擴充範圍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精神,乃至無量無邊的眾生。
世間人總是過著顛倒夢想的生活,視錢如命而捨棄親情,不明白人世間親情的可貴,總是不停的忙於回應外在的一切要求,從不去思考錯誤的負能量對自己內在有多大的耗損?總擔心會失去自以為擁有的東西?《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一個人明白用真心為對方付出,不是只為了應付或滿足對方的要求,放下我執偏見,就能體會《心經》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因為世人總把「真」當成「假」,把「假」當成「真」,此即「顛倒」。「夢想」是指,把種種得失「得到」和「失去」的就如同做夢一樣,因為世人所有的想法及看法,都是「顛倒」的。
如文中巴戶提卡以為將財產分給子女,就能安享晚年?誰知養那麼多子女,就產生了比較心,分別心,一個推一個,誰也不想吃虧奉養父母!說明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能夠真正永遠擁有的,子女獲得許多財產,也不是永遠所有,父母生了那麼多子女,也無法永遠擁有,在子女眼中錯認金錢勝過親情,在父母心中錯認有子萬事足,人生一切都生活在錯亂的「顛倒」之中。
眾生無法開悟就是沒有辦法認清事實的真相,生活在「顛倒」之中而不斷沉淪。佛菩薩能看清世間所有的真相,沒有得失心,所以祂們是覺悟者,就沒有「顛倒」,沒有煩惱。事實而言,世上任何一件事情或任何一個物質的存在,都是在「無常」之中,因此佛法教育大家要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佛法所闡述的真理。 《 《 《 《 《 《 《 《 《 《 《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