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或許可以知道
2010/07/15 03:40:11瀏覽839|回應6|推薦55

 在部落格中轉譯了些資料, 有位小女生瞎捧在下專家云云, 羞得我無地自容. 尋常黑頭百姓, 那來什麼家不家! 實在是當代金融市場, 在科技(網路資訊和交易)結合傳媒(置入性行銷) 後, 已發生實質改變, 但所聽所聞儘是報喜不報憂, 仍是長期投資(buy and hold), 若有發聲示警, 動輒被打成唱衰, 搞空頭! 個人因實際需要, 不得不接觸許多財經資料, 不揣淺陋,只是供網友參考, 未敢多言其詳(specifics).
底下這個圖表, 對以互助基金做長期投資(目前美國人退休儲蓄 401K的基礎) 是很大的考驗!股市有一個長期熊市(Secular Bull Market) 理論, 即股市從某一高峰下跌後, 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復(突破), 目下我們很可能尚未脫離科技泡沫的週期!?

這個圖用的是標準普耳500(道瓊指數應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只是500家究竟比三十家更具代表性) 加上通膨指數調整後,一表三千里(一百多年). 遠的不看啦, 1968年底股市下滑之後,165個月後探底; 再過十年多才恢復元氣. 九零年代, 自由化加科技(PC,network, 網路…)把經濟推向新高峰,還記得家姊也買了幾家科技股, 向我示威式的說, 現在是新經濟(哇, 葛林斯潘的話也朗朗上口!), 傳統產業不夠看啦! 當時在下任職傳統到上兩個世紀的糖廠, 只能唯唯諾諾.
千禧年後, 科技泡沫, 恩鑾(Enron) 醜聞, 市場應聲而跌. 之後拜次貸和隨生的衍生金融產品, 房市股市到零七年又顯威風(但距兩千點 1978.98仍有一截) 李曼兄弟垮台後, 零九年三月已經探底?! 太陽下沒有新鮮事(信不信由你), 上溯百年已發生過三次事, 為什麼不會再發生? 尤其如果你看穿了,歷史的教訓不過是人一再重覆歷史的教訓, 這一回合的長期熊市還有的走.

坦白說, 抄寫這些看了教人搖頭的東東, 實在很沒營養, 是不是該停了?


悲哀的基金投資人!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1956&aid=4225774

 回應文章

奈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來401K也不能靠了
2010/07/24 00:32
公司又不准拿出來 傷腦筋啊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7/17 04:46
股市不穩,存款沒利息,存了退休金,卻不知道到時候能支持幾年?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maybe..
2010/07/17 03:04
唉! 不想買高賣低也難!

桂花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是.......
2010/07/16 07:12

改在這兒?

唉呦,我當時年紀小,最愛穿迷你裙,好像庫存尚在耶?

什麼一杯!請你喝1/4兩得了!

(改了好幾次,從一兩,1/2兩,1/3兩...)

你不是自己說過的,沒有酒量?

拙拙(151956) 於 2010-07-17 01:00 回覆:
 知我者,桂花兒乎?


筱 蒨-Lucif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在走熊市階段
2010/07/15 22:23

以目前市場來看,熊市階段是還沒有走完,這也是歐洲不斷傳出債信問題的原因,基本上一個多頭的破滅,不會在短期內立即修復,然後快速揚升,展開另一波多頭的開始。

但空頭不代表繼續向下探底,若空頭的起始就是產生暴跌,股價在短期間內快速探底,接下來就會有如皮球彈跳一樣,快速彈升,然後再向下修正,漸漸地逐漸波動慢慢縮小,到後來可能變成狹幅橫向整理,等待另一波多頭的開始。

現在的國際市場是處於彈性波動整理期,但台灣的情形可能會因為ECFA而有不同的走勢,畢竟在全世界股市狂飆時期,台灣是最牛步緩慢的(也跟當時政府無能、景氣不如外國所影響),如今若台灣可以將市場再次擴大,那台灣的熊市整理期將有機會比較國外提早結束。

以上為本人的小淺見。「歷史不斷重演」這句名言真的屢試不爽。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it to take "no more than five or six years."
2010/07/15 12:37
The Fed in April had said only a minority of Fed officials thought it would take more than five or six years to reach the Fed's goals for maximum employment with low inflation. But in the new minutes, the Fed changed that to say that "most" expected it to take "no more than five or six years."

http://abcnews.go.com/Business/wirestory?id=11163135&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