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黎明不要來──一個預備軍官的自述(四)
2020/06/21 15:44:27瀏覽929|回應0|推薦4

六、職前訓和集訓隊

不過,這也只是痛苦日子裡的小插曲,我在這樣惶惑不安的狀況下過了近兩個月,終於有了個喘息的機會,成功嶺把我們這一批預官集中在起,展開一個月「職前訓」,為的是「大專寶寶」的寒訓即將來臨,要加強我們的本職學能。這個設想非常好,但是根本沒有落實,教官成天跟我們打屁,我們也樂得輕鬆。職前訓這一個月大概是我在成功嶺最愉快的時光,因為不用帶兵,不用辦業務,而且與來自個地的大專預官共聚一堂,正好像那首歌:「英雄來自四面八方,從四面八方奔向成功嶺上!」當時我交了好幾些個好朋友,可惜現在都失聯了。其中影響我最大的是海洋學院畢業,後來到清華唸材料的鍾少尉,他人很穩重,曾經上船實習一年,比我這個從來沒見過世面的小夥子強多了。只是他也有另外一面,在退伍的那一天我才知道。

        好日子總是會完的,職前訓結束後,我又回到413營,戰戰兢兢的準備帶大專寶寶。以前自己當寶寶的時候什麼都不懂,自己帶才知道這個「保姆」還真不好當。三個禮拜才能放一天假不說,晚上十點寶寶們就寢之後,我們還要開檢討會。有一次榮團會,某個大專寶寶發言,說希望連上長官在晚上十點以後小聲一點,以免影響他們睡覺。我當時真想跳起來給他一耳光,他媽的,你以為我不想早點睡呀?

        前面講過,我是個高度近視眼的白面書生,自己的基本教練都做不好了,還能教別人?此時那個承諾我調旅部連絡官而沒兌現的指揮官,大概是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就把我調到「射擊指揮集訓隊」受訓。說真的,剛開始我實在不曉得那是什麼。一位官校正期生劉連長是隊長,而我是除了他之外唯一的軍官,其他都是士官兵。初來乍到,劉連長發一本對數表、兩把計算尺給我,還要我趕快做「道具」,這些道具是硬紙板裁切成條狀,寫滿數字,再黏合在塑膠布上,以便計算的時候迅速查核數字計算諸元。經過幾個禮拜集訓之後,我才了解我在砲校學的東西通通用不上,在部隊裡為了實戰演習,自有一套傳承下來的辦法。現在國軍的狀況是不是如此,我不知道,但是三十年前軍中那些教案與實際狀況不符的情形,比比皆是。

        在這裡我把砲兵的操作準則大概描述一下。砲兵要發動攻擊,需要三個部門的合作,首先是前進觀測官,先前進到某一個接近敵方陣地的位置,定好自身座標,然後把觀測到的敵軍位置,以及氣象資料(風向、風速)報給射擊指揮所,射擊指揮所則是由連附率領高低手、水平手兩個小兵,在一個定好座標的隱蔽地點進行計算,算出諸元報給砲陣地;而砲班則由副連長指揮,小兵六到十二人(看火砲的種類)各司其職,副連長率砲班把火炮拉進陣地後,要以最快的速度架好砲身,挖好助鋤(抵住火炮的兩隻腳),然後副連長要按照射擊指揮所報出的諸元操作方向盤(一個由三腳架支撐的設備,可用食指和大拇指扣住轉動),下達射擊指令,此時砲班即按照這些指令,轉動砲身瞄準,充填手裝填信管(有空炸、延期、穿透等),然後關砲拴,拉砲繩「放!」砲彈就出去了。

        所以說,砲兵其實是由三個定點(觀測所,射擊指揮所和砲陣地)構成的數學關係,只要觀測得準,計算無誤,火炮調校精準,那自然就打得準。當然,實際狀況不會那麼理想,尤其是氣象修正,計算很煩瑣,而且不容易準確,因此第一發通常是「試射」,最多兩發試射,就要「效力射」以殲滅敵人。此外,砲兵不但要打得準,也要打得快,一般第一次試射後,前觀官看到彈著點會加以修正,再報給射擊指揮所,射擊指揮所馬上計算,再報給砲陣地,所有的動作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理由很簡單,只要火砲打出去,等於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敵方也會做計算來砲擊你,如果我方的動作太慢,又沒有一次就消滅敵人,那敵方的砲火馬上就會來。有時候軍情緊急,我方陣地已經暴露,指揮官會下達「不經試射效力射」,那就真的像作戰一樣,一定要一發命中,因此這三個單位一定要合作無間,而這三個環節裡的關鍵,就是砲班操作的熟練度,和射擊指揮所裡的計算速度。

        所以,我在「射擊指揮集訓隊」,就是要扮演連附的角色,訓練計算的準度和速度。我們的總督導是砲416營的副營長劉少校(我們背後都叫他「公雞」,用台語唸即近似他的名字),在職業軍人裡,他比較算是尊重我們預官的,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表現一向不錯。每次練習的時候,他會先下達科目,宣佈一個觀測結果,我們就連忙用對數表、計算尺和自己製作的道具進行計算。那幾個士官兵比我先進來集訓,剛開始當然算得比我快,但是我搞武器比體力不行,這點數學還難不倒我,剛開始我常常必須練習到午夜時分(軍中除非特別規定,否則晚上十點準時就寢),但是不到兩個禮拜,我就可以算得又快又準;不僅如此,因為我懂得其中的道理,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算,因此還發明了一些「撇步」,利用直覺可以算得更快,這可是我在軍中難得的得意時光。

        我在集訓隊的時候發生一件事,就是蔣經國總統過世。凡是經歷過兩蔣時代的人都知道,國家元首過世可不得了,全營馬上集合,提升到戰備四(戰備五就是要打仗了),所有官兵一律停止休假。那時候我才進集訓隊沒幾天,這一來搞了七個禮拜沒放假,人都快要發瘋了。那時候有些調皮的小兵,會故意肩膀一高一低的走路,問他什麼毛病,他就說:

「長官,沒放假,不平衡啦!」

但是那些師部旅部的人呢,照樣以「督導」的名義外出休假,軍中上下不平等的狀況,可想而知。

七、下基地

        這些集訓練習,都是為了1988年三月「下基地」做準備。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火砲是遠程武器,只能到地廣人稀的中南部鄉下去演習。我們砲兵的下基地,並不是到某一個軍事基地去,而是進駐「梅林國小」。梅林是雲林縣一個很小的地方,距離斗六火車站還有半個小時路程。之所以選這個地方,當然是離幾個砲陣地比較近。當時我們的火砲,短程的是七五山砲,射程不過兩三公里,可以往山裡打;長程的是一零五榴砲,最長可以打五六公里,只能隔著濁水溪打,否則一個誤射,就可能打到民房。

(其實這些砲可以打得更遠,我猜想當年我們砲彈裡的火藥有減量)

        七五山砲是一種非常老的砲,我們「蔣委員長」民國二十幾年剿匪的時候,大約就用過這些砲。七五山砲的威力遠不及後來發展的大口徑火砲,但是它可以被大卸六塊,裝上卡車(俗稱兩噸半),所以機動性較強;在我們的營裡,七五山砲幾乎根本不能拿來實作,因為砲管裡面的膛線幾乎已經被磨光了,砲彈打出去會亂跑,瞄準一點用也沒有。比較像樣的砲,若要往北邊打,得向東北邊瞄準,因為砲彈射出去就是偏的。我曾經很困惑的問劉副營長,這種都可以進博物館的砲,我們為什麼還在用,他非常幽默的跟我說:「因為庫存的砲彈還沒打完。」

(這雖然好笑,但是卻是個不好笑的事實。)

        至於一零五(要唸「么洞五」)榴砲,也是歷史悠久,我記得我曾經在某一門一零五砲的砲拴上,看到打有1942年美國田納西兵工廠製造的字樣,算算都快五十歲了。一零五砲不能拆,需用兩噸半拖曳,在我服役的時候,一零五砲是國軍拖曳砲的主力。國軍當時最大的拖曳砲,應該是一五五加農砲,我們是預備師,沒有配置這種砲。當時國軍也有許多自走砲,好像都是配在裝甲師,我沒有見過。就我個人的看法,步兵師配拖曳砲的砲指部,「三步一砲」進行「步砲協同作戰」,應該是非常傳統的作戰思維,因為步兵在前,砲兵在後,聯繫全靠通訊,並不符合現代快速打擊的作戰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我們戰術並沒有與時俱進。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3928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