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9 21:22:01瀏覽954|回應4|推薦96 | |
「飛得再遠,也會牢記家的方向」電影導演蔡銀娟以這樣的話語,總結了她製作影片的用意。 我因為網路上媒體傳播影響,在這部電影還未上映前,就已密切注意各項相關訊息,很想知道蔡銀娟要說得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感謝聯合文學,十月的書單中有它。 小說在月初時就讀完了,但一直理不清自己心裡讀後的情感:要再複述小說的故事嗎?那應該留給愛好電影的朋友們進影院去被感動。要討論書中所提到的家庭親情、困境嗎?好像留給愛書人慢慢去咀嚼比較好。 心緒像期待著今年候鳥來臨般的波動著,竟然一晃眼就到了月底了,再不發文,恐怕連候鳥飛走時,自己的思潮都還沒能沈靜下來。 小說設定的場景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雲林縣(火車到達的地方,不是斗南就是斗六,不過,這兩個市鎮都不靠海,如果如同小說中所說的,主角回雲林鄉下,搭台鐵並不方便。台鐵路線圖),一個是新北市。 從雲林北上求學的家民(大哥),研究所畢業後,選擇留在台北成家立業。因為心裡覺得對弟弟家雄有所虧欠(父親病逝時,曾要求家雄放棄學業,成全較會讀書的家民繼續求學。),又因為家雄與父親患了同樣的病,常常要台北-雲林兩頭跑。 家民除了老家的負累外,還因為妻子(含櫻)堅持要生養小孩的壓力,最後與培訓的志工 家雄娶了越南妻子後,因為經濟不景氣,工作變少、收入頓減。他除了發現自己罹患肝病外,也在無意中得知妻子在越南有一個未能終成眷屬的戀人,最後他強迫越南妻子簽下離婚協議書,在自己驟逝後,讓大哥幫助妻子返回越南。 * ** *** *** *** *** 電影和小說的結局很圓滿,但就像導演蔡銀娟在書序中所說的:「真實人生裡,要像電影那樣有個還算圓滿的結局,其實很罕見。」 導演要說的第一層故事,是台灣早期生養孩子的教育觀念,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讓所有的孩子都完成學業,只能犠牲 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實我也在學生身上看見過,那是一個補校畢業班的班長。他因為大哥和妹妹都比較會讀書,國中畢業後,就被家長安排進入職場工作,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他在當完兵後,重新回到校園,完成高職學業,並取得多項技能檢定證照,目前開設了一家水電維修公司,自己當起了老闆。 學生的故事,沒有電影小說中的悲劇性,生命中的挫折,反而讓我的班長奮發向上,擺脫永遠身處勞力階層的枷鎖。我問過他:「有沒有恨過父母對你人生的操控?」他笑笑的回答我:「即使人生重來一遍,我也不怕這種逆境的折磨,會被困境打敗,那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的運用智慧,解決生活的困境。我不怕挫折,反而要感謝我的父母在我還經得起挫折的年少時期,就讓我先預嚐了人生苦果,我現在可是苦盡甘來了。」 導演訴說的第二層故事,是現代人生育兒女的壓力,好多想生養子息的人,耗盡心力財力,就是得不到一兒半女。這樣的求子之路,我應該不用說太多,看看四週圍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發現不少例子了吧!(不然就看看我的文章:女兒的人生,從負值開始。) 導演演繹的第三層故事:外遇。自從「小三」紅遍了大街小巷,眾人彷彿一時之間都承認、認同了,外遇是現代社會極具代表性的社會問題了。電影小說中,主角處理外遇的方式:大哥家民離開外遇對象,回到原配身邊。弟弟家雄把自己橫刀奪愛得來的妻子,送回了她的戀人身邊。果如導演所說的,這樣的圓滿結局,在現實社會中極為少見。 我任教的學校位於雲林縣,這是每年都登上「臺灣最不快樂的城市」榜首的縣市。我不得不說,我遇到的不快樂的人,實在比在彰化任教時還要多很多。(或許這是導演把主角的出身地設為雲林縣的用意吧!) 讀完小說,其實難過了很久很久,不是因為有學生的遭遇和書中的配角一樣,而是更多更多不快樂的家長,製造出不快樂的孩子,產生更多更多不快樂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們的人生有沒有扭轉的機會,也不知向他們宣揚快樂人生的生活方式,能不能在他們身上發揮效用。我們只能在被束縛而變成極少活動空間之下,努力的一遍又一遍的告訴他們:「如果在這裡不快樂,那就當一隻候鳥,往快樂的彼鄉飛去吧!不一定要再回來,只要記得這裡還有許多不快樂的留鳥,需要成功的你們的幫助。」 離題很遠,沒辦法,《候鳥來的季節》真的讓我讀後難過很久很久。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