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學社會責任與地方創生計畫
2019/04/15 19:01:07瀏覽2519|回應2|推薦77

我對「為天地立心」的體認是重視生態保育、重視環境永續經營,對於「為生民立命」,我的體認是要重視人民的民生福祉。我認為大學教授不應該只是象牙塔裡的學究,在教學與研究之餘,應該以專業素養服務社會。

蔡政府上台後,把以前馬政府的「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改稱為「大學深耕計畫」,特別強調地方的關懷與服務,外加一項「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列為「副冊」。前賴院長上台後,就加上「地方創生」概念,使得大學非得跟地方結合,才能夠要到一點額外的經費。基於前述個人的自我期許,我參加了敝校兩項教育部補助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帶領學生參與社區的互動式學習,這原是我負責一些科目的授課方式。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主要的工作項目: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護等,已經包括了產業發展的項目。大學怎樣進行呢?主要在人才培育上,要採用跨科系、跨校/跨團隊或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的學習方式,目的在認識真實的在地問題,能夠培養在地認同/就業/創業的人才。最終是要促進在地產業與社區文化創新發展。寓意不小。

要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結合「地方創生」,各校又要折騰一番。「地方創生」的定義:「在於建構與培育人與所在環境的相互關係。通過廣泛且專注地經營地方品質,打造地方城市的共用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是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智庫.百科)。」非常文青式的定義。統籌規劃的國發會的定義,可謂「操作定義」,國發會介紹「地方創生」的目標在:「均衡臺灣」、發展地方特色、解決面臨的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等問題。所提出全臺灣134個優先推動的地區都是偏遠的原鄉與農漁村地區。為了吸引青年回鄉、人口回流,當然首要的作法是發展在地的產業,有工作、有收入,這才能夠留住人口。而這些優先區所能選擇的產業,不離農、漁、牧、文創工藝、休閒觀光等。

大學(107年度)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兩百餘件,大部分計畫重心放在「地方關懷」上,雖然有40%的計畫落在這些地方創生優先區,卻總共只有少數26件(12%)關注「產業發展」,所以落在優先區發展產業的計畫就屈指可數了。如要改弦易轍,要真正落實,恐怕大學得大力投資人力與財力不可。

因為大學大多落在都會區,距離各偏鄉的優先地區,路程遙遠,大學非得在優先區另設立辦公室與執行人力,還要考慮到教師與學生的運輸時間與其他成本,而且還要長期經營。對於都會區的大學,這是要克服的難題。特別是大學密集的大台北地區,距離最近的優先區,如新北的平溪、瑞芳、貢寮、宜蘭的大同鄉,距離都不近啊!

如果大學沒有大魄力,把這些大學社會責任背起來,打從內心出發,認為這是大學的本分與天職,又怎麼可能去募集經費與人力,投資到偏遠地區?近年大學現場的氛圍,日趨功利,校方功利、教師功利、學生功利,不思改變校園文化,而急就章地全面性展開此類計畫,很難看好。何況2020大選快到了,新的執政者怎樣看這些前朝計畫?難保大學不會有觀望的想法。

最糟糕的是這個政府強調結合「地方創生」計畫,又說國發會將會加倍支援這些參與優先區的計畫。原來60%計畫不在優先區,只有12%計畫含產業,為了爭取2020年前的青睞,難保不會利用文青之手,寫出一堆文情並茂的空頭計畫,預算到手再說,恰似「前瞻計畫」。

我想優先創生區中,成功或曾經成功過的榜樣,便是「古坑咖啡」與阿里山的「達娜伊谷 」(88水災曾受損),主要靠的是在地人士的醒覺與努力。大學,應該踏實地參與,千萬別打高空!

請參考

當大學沒了靈魂 

黃榮村,門神,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重力、重利,大學沈淪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25588329

 回應文章

懵秋菊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23 02:51
學校裏像教授您這麼接地氣的學者必然不多,可以預期肩頭擔子有多沉重了!
wonghc(wonghc70) 於 2019-04-24 11:15 回覆:
謝謝您,過譽了。只是我的想法與教學的結合,剛好符合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意旨罷了。在這群計畫中,我的影響還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