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逃避自由課程有感
2007/10/31 14:22:53瀏覽1343|回應0|推薦8

這學期的哲學課,老師上的第一本書是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說真的,如果不是對老師的學識素養佩服到五體投地,如果不是喜愛老師豐富的教學內容(音樂、電影、小說等等),如果不是因為在老師的課堂中可以擁有每週一次壓力放空的放縱,依我喜愛故事書的本性,這種論述性的文章,我大約是不會碰的。

 

什麼是「自由」?人們不是一直在爭取自由嗎?為什麼要「逃避自由」?

依佛洛姆的說法,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消極的,免於怎樣怎樣的自由,例如免於恐懼、免於饑餓,英文是Free from;另一種是內在的、積極的,追求的自由,是指成為怎樣怎樣的自由,英文是Free of

消極的自由,世界的意義並未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不算是真正的自由,因為要免於恐懼、免於饑餓,免於被社會所排拒,所以會依附權威、服從領袖,權威、領袖說了算,個人的意念不被重視,於是就有少數的人會成為眾人追隨的領袖,這個領袖不一定是政治上的國家元首(雖然這是最常出現的例子之一,比方說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也可能是宗教上、心靈上的領袖(如天主教的教宗、臺灣的證嚴師父),甚至是追隨匿名的權威,產生市場性人格,追逐流行的腳步,一古腦地看別人有、自己也要有,比方說早年的任天堂、現在的Wii、或迷信名牌的大眾等等。

積極的自由,世界的意義由自己創造、自己賦予,由是產生創發性的人格,而自己創造賦予的意義並不是與社會、與他人脫節,反而是用自發的愛和生產性工作與之產生連結,因為不隨波逐流,所以有真正的自由。

佛洛姆寫這書其實是在探討,為什麼像希特勒、墨索里尼這樣的「狂人」會被眾人瘋狂的崇拜、崇拜到失去判斷力,並且希望能提出一個建設性的解決方式。

老師選擇這個主題,或許是基於目前臺灣社會中,也有類似當時納粹興起的誘發因子。

我不想延續這樣的主題,我只想反求諸己,看看自己身上有多少順民性格,有多少追逐潮流的因子。

上完課回家的路上,我一面騎車,腦子裡卻反覆思索著,我在今年年中時,為自己訂下了幾個想在今年完成的目標,這些目標有多少是基於自我成長、基於自我創造世界的意義而訂,又有多少是因為內心受制於流行、想跟隨流行而訂的?

首先,印象中的第一個目標,想在今年底前能減重三公斤,如果說,我純粹為了身體健康設想,我該把目標訂為每週運動多少次、每次多少時間,但我是訂『減重幾公斤』,很明顯,我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看,可這「好看」的定義,也是跟隨流行而定的,流行說「瘦」就是美,骨感就是美,君不見伸展台前、廣告單上,所有的服裝模特兒都是又瘦又高、腰細腿長,我減肥只是為了讓別人賞心悅目,為了迎合眾人對『美』的品味,而不是我自己的。好!那我自己怎樣定義「美」?身體健康,那是一定要的,可是怎樣是健康呢?這個問題好像太大了,而且會越想越多,暫停一下,回到美,左想右想,我的「美」的定義,好像都很難脫離流行的範疇,我還是希望能瘦一點,不過身體要健康,所以不想用藥物減重,最好還是靠運動,我的運動量太少了。

第二個,是學習語文,我學東西一向是三分鐘熱度,對於英文,或者說對於除了華語以外的其他語言,我其實都有一些些恐懼,雖然我大致上都可以把音發得很標準,但就是很難認真的花時間去學,也不確定自己究竟在害怕些什麼。也不知是懶惰還是怎樣,單字和文法總是讓我一個頭兩個大,可是我現在的工作環境,其實並沒有使用英文的環境,根本是幾乎沒有使用的機會,我為什麼要學英文?也許是一種害怕與社會脫節的心理,也許是因為對工作不完全穩定的一個擔心(我不是正式的公務員,只是約聘雇而已)。

第三個,我想養養魚、種種花草,這應該不是流行了,以前養過魚,就是很簡單的孔雀魚,只是一陣子就漸漸蒙主寵召,到後來再買的魚,很少有能撐過一個月的,接著就又有一兩年沒養了,搬家後也沒把魚缸擺出來,可是我還是很喜歡在家沒事時,窩在魚缸旁,看魚兒水中悠遊的樣子,如果有小蝦更好,看著牠們覓食,好像心中壓力就少了一大半,不過懶惰的我並不適合處理那種需要悉心呵護的魚,我需要的是可以簡單養的,越簡單越好,如果魚能自行繁殖,那是更好,似乎孔雀魚是還不錯的選擇;至於種花,其實想的是種菜,不過以前連種綠豆芽都會掛點的我,到現在還不曾真正嘗試種菜,我似乎該花點時間看看家庭菜園的書,想想該種些什麼較好。至少,這不是追隨流行,而是自己想做的事,無損於他人,但求有利於己身。

好像還有其他的目標,不過一時想不起來了。

倒是想起另一句話:小人恆立志,君子立恆志。我似乎常常在訂目標,可是真正完成的好像很少,依此看來,我該是小人囉!

回到這次思考的主題。

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外於這個現實世界,所以也很難完全不顧世俗的觀點,做出完全符合自己想法的選擇或決定,但透過這個課程的學習,這本書的閱讀,可以不時檢視自己的想法、做法、選擇和決定,可以不時思考各式訊息所傳達的另一面的意義,也許能成就一個更獨特的自己,還能找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inklie1510&aid=133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