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怪咖心理學+影響力+暗黑心理學讀書心得
2017/06/25 14:56:51瀏覽3417|回應1|推薦3

傻蛋最近大概也犯了懶症,讀完三本相關的書,想說要記錄一下心得,拖了好久才寫。分別是怪咖心理學,影響力與暗黑心理學,第一本是搞怪心理學實驗的老書了,第二本是應用心理學來做銷售手段攻防的經典作品,最後一本是以漫畫形式介紹常用的心理學手段的日本人的作品。

PS.都不算新書。

怪咖心理學的結構是幾個有趣的研究議題為軸。

時間心理學。

實驗結果主要是吐嘈生日與星座的迷信。其中生日和運動選手成就有關的研究常常被引用,運動員從小培養起,出生月份影響被分配到哪個年級,同年級的小孩年齡最多可以差了快一歲,大幾個月就會有優勢,運動員的出生月份統計分析極端不平衡,可能是建立了信心於是這一點優勢的影響變得很大。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如果想培養小孩子成為運動選手,除了從小培養之外,讓晚一年入學會不會有更大的效果?另一個和人的運氣好壞的實驗,則是找生日和自認好運的人的比例之間是否有關聯。實驗結果有顯著的關聯,自認運氣好的人比較喜歡冒險,多是生在夏天,而冬天出生的小孩個性保守的比例較高,自認運氣好的比例也較低。南北半球的幸運出生月份的結果剛好是相反的,所以更凸顯出是氣溫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個性保守的人運氣明顯比較差這件事在統計上差異達到明顯的程度,這到底意謂了什麼。

欺騙心理學。

這個簡單總結就是動物天生就會欺騙,而且是自欺欺人的欺騙,不自覺的欺騙,自我竄改記憶的欺騙。裡面還有辨識謊言與虛假微笑的方法,說謊時多半是客觀冷靜精確的描述,說真話時我我我的會比較常見,讀完後會有專家與專業的形象和騙子形象有點重合的幻覺。

靈異心理學。

用科學方法統計研究來分析靈異事件到底是真的還是迷信。結果是,不知道實驗目的隨機抽樣的,那些靈異的條件,如十三號星期五的厄運,對實驗結果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在知道實驗目的的情況,也就是被實驗者本來就相信那些被視為迷信的靈異現象的時候,靈異現象真的有影響,相信自己的厄運的人真的碰到厄運的機率明顯增加,容易因此死掉。

決策心理學。

探討人是怎麼做決策的,實驗結果顯示非理性的因素有很大的影響。被潛移默化的洗腦,被長相影響判斷,人自以為的理性和實際的差距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姓名的影響,普通人取符合大眾口味的名字,人生會比較順遂,但那些當明星的,名字特殊才容易被注意,這或許是種自我洗腦吧?

幽默心理學。

研究什麼讓人覺得好笑,總結是不同對象好笑的元素也各不相同,幾乎沒有能使全世界人都覺得好笑的笑話。傻蛋注意到,優越感是笑話的重要成份,許多人是因為幸災樂禍而覺得爆笑。而另一種笑話是自嘲式的笑話。不知道研究者有沒有作對不同類型笑話的好笑程度和被實驗對象的人格與成就之間關聯性的研究,傻蛋很好奇對幸災樂禍覺得好笑和自嘲覺得好笑的人,有沒有明顯的差異。當然,這些研究的笑話,到了實際場合上,效果都遠遠不如黃色笑話,或許參考性不高吧。

自私心理學。

研究人的自私。人對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較好,對不相似的人比較自私,知道有人觀察注意時比較不自私,否則容易下意識的自私,好吧有點無聊。但環境和氣氛會影響一個人是否作出自私行為,這一點可以注意一下。

怪咖心理學總結。

整體來說,這本書裡做了許多好奇心十足的研究,這些研究在別的書裡常常被引用,所以有將近一半的例子都似曾相識。傻蛋第一個感覺是,好羨慕呢,可以這樣自由做著有趣的研究,而且社會還支持這樣的科學研究。台灣沒這種文化土壤,研究要不是枯燥到要讓人窒息,只為了刷論文發表數,就是為了賺錢的目的,或是政治宣傳欺騙的目的,好奇心和趣味的生存空間好小,難怪社會缺乏活力,只有ㄧ堆荒腔走板的骨董官僚成天在那施鹽哩。但其實,就閱讀體驗,這本書並不是很好笑,要說實用也不是很有組織,另外傻蛋買的這本紙質也不好。收穫是,有幾個議題,對傻蛋來說是有點啟發性的,如幽默感,人為什麼覺得好笑,裡頭有優越感這個元素,也值得再深入思考一番。還有人的好運,性格越開放,人脈連結越廣的人越好運,這個啊,改運是不是該從心改起而不是去看風水呢?還有環境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是不是應該主動掌握應用,而不是被動承受命運。大概是這樣吧。

影響力則是以七個要素來整理心理學上的應用。

基本的影響力法則。

雖然書本上是用一個短篇章作引子提起讀者繼續往下讀的興趣,但這個第一章主要的兩個效應,一個是制約學習產生的本能,另一個是對比效應產生的決策判斷偏誤,在後面的技巧常常被複合的應用,特別是對比那個,值得為此把這引論章節獨立出來介紹。我們受到本能的控制,如非有意識的控制,就會有效率的作直覺反射式的行動,可以利用來操縱別人,也可能被別人操縱來影響自己。人的其中一個本能限制就是,人是靠感覺的,所以會有對比效應,在一個相對很大的對象襯托下,另一個就顯得小了,決策疲勞下,我們可能會用很貴的價格買下一些小東西,只因為用錯的對比的對象。

互惠原則。

人是互惠的動物,這也是內建在人的基因內的。收了別人的好處,就會覺得應該要回報對方相應的好處,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這個互惠原則還有進階的衍伸,那就是互相退讓。雙方談判時,主動退讓,也會被自動視為一種施惠,於是對方也不得不跟著做出一點退讓作為回報。拒絕會產生負罪感,對方退讓會覺得受了恩惠,於是覺得自己也應該做出退讓回報。互惠與拒絕後退讓的技巧,會被意識到這個效果的人拿來操弄,而產生不公平的交易。只要搭配對比效應,先用有點難接受的條件開始,讓對方拒絕,之後再提出真正的條件,效果會遠比直接提出真正的交易條件更容易成功,因為互惠負罪感會摧毀冷靜理性的客觀判斷力。尼克森的水門案,是很誇張的犯罪手段,為什麼會被採用?原來提案人一開始的提案是非常誇張的犯罪,成本也非常高,自然的被拒絕後,退讓大幅修正了兩次,每次都砍一半費用,減少明顯誇張愚蠢的手段,最後一次和一開始的提案相比,看起來很保守也很省錢了,或許是因此瓦解了決策者的理性判斷腦袋。用拒絕退讓的策略,搭配對比效應瓦解對方的理性判斷能力,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如果不保持警覺,很容易被人控制利用,要十分小心。

承諾與一致。

我們對自己作出的承諾,會本能的傾向去保持。我們會讓自己的形行為表現看起來前後一致。而且這是接近本能反射反應的,不加思索的直覺行為。這個效果,會被拿來控制與欺騙別人,有時候也會不自覺的自我欺騙。先讓對方作出承諾,事後再意外的添上不利的條件,取代一開始就把條件說清楚讓對方判斷是否接受,承諾的慣性,會讓不少人因此不去拒絕本來不可能接受的方案。當我們自己作出判斷或心裡的決定時,能推翻我們之前想法的外在的證據,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更加堅持自己之前的選擇,變得更加固執,這就是自我欺騙。不只如此,對於熟悉這個手段,和對這個手段毫無所覺的人之間,前者可以透過設計操弄對方的思想。對,就是思想,戰俘營的洗腦就是這樣搞的,一些詐騙的多層次傳銷洗腦也會用到這個技巧。

社會認同。

好吧,這個說的基本上就是人的從眾性的潛意識不理性。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當情況越不確定,當人的自信心越弱的時候,從眾的傾向就會越強,也會越不理性。像台灣這樣,大家覺得沒方向,前途茫茫時,也很容易變得更迷信,更從眾,更加的反智與民粹,或許就是這個效應的驗證。社會認同的從眾性很危險,當有人自殺被新聞頭條報導出來,報導範圍之後一段時間內的自殺率會顯著提高,好的壞的都會產生模仿,用在好的地方可以讓好的風氣自然神奇的推展開來,不意識到這種效果,讓一開始方向失控,產生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

喜好。

人本能會對自己相似的人事物產生親切感與好感。人會喜歡他所喜歡的,會認為他喜歡的都是好的,所以很容易對自己覺得好看的人事物給予不客觀理性的過高評價。模仿客戶,投其所好,與事實不符的稱讚,都能產生效果。這種喜好有加成效果,喜歡自己喜歡的,討厭自己討厭的。裡面有ㄧ段對小孩子的實驗很有意思,刻意把小孩子分兩組,兩組人之間自然而然產生競爭甚至敵對。後來設法設計一些雙方合作有利,競爭有害的活動,透過共同合作成功建立起來的好感,徹底扭轉之前的敵意,真的很有意思。還有ㄧ個可以一提的就是,人都喜歡好消息,討厭壞消息,喜好的效應會外溢,會牽拖,報好消息的人被打賞,報壞消息的人被砍頭,當報信差的時候真的要當心啊!

權威。

我們的教育訓練出了我們對權威的服從本能。就像喜好那般,我們對權威的服從,也是讓理性判斷受到阻礙的。類似中國以前的,看到有官威的人,小老百姓自然就慫了,加上了專家的頭銜,內容就不重要了那樣。針對違反善良人性的實驗,如虐待被實驗者,有權威者的指示,人的人性開關大部分都會關起來,變得沒人性。有個例子是醫生開藥時字跡潦草手誤,出現了明顯的錯誤,護士往往會照明顯有誤的指示執行,而不會提出質疑,如為什麼要把滴耳朵的藥滴到肛門,而是精確的依照指令執行。人們容易傾向找個權威來為自己的行為背書,只要有權威背書,合不合理對不對,都沒有自己的責任,只要權威者不喜歡被人指正,很容易就會形成這種放任明顯誇張錯誤被容許的情境。

短缺。

這個章節的精華或許在第一句引用的話,愛一樣東西的方法就是意識到你可能失去它。人的本性有對失去的厭惡,害怕失去,甚於沒有得到。把一個提供機會的提議轉換成是否要放棄選擇權的問題,打動人的效力會強上許多。短缺的效果,就是失去選擇獲得的自由,所以,對短缺的發生的意識,同樣會對我們的理智造成考驗。各種銷售與詐騙的伎倆都是根據這個道理衍伸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短缺可以解讀為失去自由,失去自由會帶來抗拒,越得不到越想要,越是禁止越是禁不住。小孩子不聽話,青少年的叛逆,都是因為意識到自由的失去而產生的逆反。越禁反而會越逆反,那個自由的價值會相對的被變得更巨大,而讓管制的成效收到反效果。百貨公司利用大促銷,限量短缺的方式炒熱買氣,和一些漁夫,先利用一堆餌讓魚群進入瘋狂搶食,之後不用掛餌就能讓魚上勾的技巧都是利用短缺造成的理性喪失。

影響力總結。

這本書的實用性比上一本高。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指出這些非理性的要素,讓我們可以在善意的場合加以應用,並防範自己成為惡意應用下的犧牲者。影響力的鑰匙,主要還是第一章的制約學習產生的自然反射習性,與人的判斷力天生受到相對性影響,容易變得不客觀,多個要素搭配起來,效果更強。這些本能的機制,多是有其意義的,例如人有信守承諾保持一致的習性等等,每一項都有其演化的理由,書裡面,實際上也是當前社會很常見的,惡意使用,都會破壞社會的信任,與我們思考的效率。我們不得不設法關掉我們的本能反應,仔細偵測有無惡意的操控以避免被人利用,這會增加很多社會成本的。所以作者希望傳達的是,如果發現有惡意的利用,應該要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加以懲罰,惡意的伎倆就要加以揭發,讓對方偷雞不著還要蝕把米,這樣我們社會才會向好的方向演化。雖然很可惜,大多數人都是不讀書不思考的,所以這類的書用得最多的,往往是詐騙集團呢!

暗黑心理學是用一個連串的漫畫故事情結介紹一些常用的心理學技巧。

這本書傻蛋就不用技巧標題的結構來介紹了,涵蓋的主題比影響力還多,也比較精練簡短,實在不適合摘要,三個小時以內可以讀完,但尚未確實掌握的技巧可能需要多複習幾次。傻蛋就改用漫話劇情結構來概述這本書的情結,有沒有興趣去找書來讀就自行判斷了。

主角是個放高利貸的,長相看起來蠻兇狠的人。

第一段情結是一個事業上犯了錯誤,被上級要求要自己籌錢出來補救自己造成的公司損失。主角找上這個人,借錢給他,然後教他一些心理學的技巧,讓他成功的挽回了客戶。

第二段情結是一個廢柴欠債打工族,在路上撿到主角的皮包,經過內心掙扎,還給主角,因而人被主角撿回去,教了他一些面識找工作方面的心理學技巧,讓他找到正職的工作。

第三段情結是以前曾受過主角幫助的想找結婚對象的妹子,找主角作戀愛諮詢。主角從妹子陳述的內容,判斷出那個對象惡意的使用心理學的技巧想騙女孩上床,讓妹子發現對方的陰謀,避免了被騙的下場。

第四段劇情是第一段得到幫助的那個人,當上了基層主管的職務,結果下面被掛了一個靠著關係才得到職位的廢物,不知道該怎麼辦。主角傳授那個精英人才一些相關心理學的技巧,最後讓那個廢物願意接受指導努力工作。

第五段劇情是第二段那個廢柴找到工作後的事。廢柴找到的是一個血汗公司(血汗公司不是台灣的專利呢),整天在那員工是公司的附屬品,超時工作沒有加班費,還要被老闆羞辱。主角提供了一些可以改善員工權益的心理學技巧與策略,結果實際應用過了頭,所有被欺壓的員工全部辭職,廢柴也不得不跟著辭職而丟了工作。

第六段是回顧那個妹子當初認識主角,如何在愛情上被欺騙的回憶。趁機解釋了一些盲目愛情中的不理性。

第七段是廢柴在菁英和主角的助手幫助下如何改變自己,如何振作起來,介紹一些相關的技巧與觀念。

第八段是廢柴經過改造,與主角傳授的一些心理學技巧協助下,成功找到新工作並在工作上獲得了成功,並和那個妹子開始拍拖。

第九段是第一段的那個菁英有ㄧ個協助日本中小企業的案子要找顧問,利用許多從主角身上學到的心理學技巧想說服主角接受,被主角打槍。

第十段是廢柴和妹子的事,廢柴工作成功後想追妹子,主角強迫的推了他一把。

第十一段是主角怎麼從大銀行的菁英退下來變成放高利貸的小商社社長的故事。主角以前是超級菁英,上面有一個很廢的主管,平常主角都靠專業技巧無視甚至蔑視他。主角的一個學長經營失敗,需要貸款,主角因為驕傲而自主違反程序的貸款給那個學長,被那個主管抓包,取消貸款,主角的學長生意失敗自殺,主角心灰意冷離開大銀行,然後領養了學長的女兒作自己的助手。

最後一段是主角受到助手,也就是自殺的學長女兒的鼓勵,接受了那個菁英的中小企業支援的顧問,用心理學技巧鎮住場面,準備大展身手。故事到此結束。

這本書每一段都會順待介紹幾個相關的觀念或技巧,大部分都和劇情高度關聯,配合得剛剛好,不會像專業知識書籍,如前兩本那樣讀起來眼皮會不自覺的慢慢變重,實用有效率,劇情緊湊還有點好笑,三個小時以內就能讀完。雖然封面和書名都蠻黑的,什麼隨心所欲操控人心的暗黑心理學,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因為這個書名而不好意思不敢買下來(傻蛋在誠品買的,結帳前看到前面排隊的一個年輕男子拿的就是這本書,排一排又跑掉了...)

這種漫畫搭配知識介紹的書籍,效果真的是比單純的專業書籍效率好很多,差異大概就像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差異那麼大吧,台灣很少見,多半是日本翻譯的書,希望我們也能跟上。給學生的教科書,如果真的是希望讓學生學會實用的知識技巧,也應該這樣編才是,我們的教育大概只是為了容易出考題,容易幫學生作出合理的排名,讓學生服從權威當個只會死讀書好控制的白癡吧,這樣下去我們的競爭力當然會越來越跟不上時代,別人在啟蒙,我們還在互相洗腦和內鬥,難怪沒有創新能力,只會模仿啦,這背後,也是有很多心理學的原理在支持的。這些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其實就是人性的洞察,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達成我們的目的而已,讀三本書,其實都是一回事不是?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05193869

 回應文章


2017/06/28 14:22

台灣的研究,大多數是國立高等學府為了騙取專案研究費而產生的。所以訂定的專案名稱及研究方向都很八股,了無新意。但老實說,政府每年撥花那麼龐大的研究經費,卻對於改善社會或促進擴展人們更多有用的認知創見,似乎是不成比例的低效用。

看穿了這些事實,就會覺得這些教授真的很賤!也不難看出,其所主導的研究專案,是為了幫襯自己派系子弟人馬在外所設的關係企業或機構、基金會

這些高級知識份子真的很賤。

Q版傻蛋(pondin) 於 2017-06-30 22:17 回覆:
有好的也有壞的,倒是不用把所有學術圈的人都當成小人啦,不過風氣不太正,腐敗的情況糟糕確實是很難忽視的現象了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