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15 00:42:23瀏覽1783|回應0|推薦5 | |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書寫得很好。 節奏,重點,說服力,讀起來不累。 對於會逃避數字,不喜歡數字的人來說,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或許能有一些改變。 不過對於那些老是把數字掛在嘴上,什麼都要別人給數據的數字魔人來說,這本書閱讀體驗,就很難說了。 畢竟最終結論,數字不是一切,而且,也不是有數字就可以安心了。 對於想提升效率,想變強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是不錯的。
下面不做書摘,只寫傻蛋讀後感想與碎碎唸。
數值化的目的,比有數值化更重要。 數字是為了要更客觀的掌握現實,與強迫自己面對客觀現實的手段。 如果目的不在於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在於真的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的話,那會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數值化而已。 這也是可以帶來腐敗的。 所以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起點,是要能追求真實,而不是自我保護與自我滿足的逃避現實。
傻蛋不是把數字掛在嘴邊的人,也不是什麼數值化之鬼。 不過傻蛋不討厭使用數字。 為什麼? 因為不轉換成具體數字的話,就只能用模糊的感覺,大概的印象。 而那很不利於把狀況搞清楚,也很容易變得,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廢物那樣。 傻蛋以前可以自行設計系統的時候,就不會刻意為了給上級看上級想看的數據而規劃數據結構與提供報表建議,除非上級就是想要那樣。 額,那是很常見的,真的想要就做給對方吧。 能自行設計數據結構時,反而會把傻蛋的好奇心放前面,把這個系統到底運作得怎樣,實際業務運作到底怎樣,設法結構化的紀錄下來。 然後收集下來的數據就是傻蛋閒暇的好玩具了,下下SQL,統計分析一下,看看變化趨勢,尋找錯誤與分析錯誤,能在使用者發現問題之前就提早找到可能問題,就會有成就感。 所以呢,可以掌握實際的狀況是怎樣,可以找到重點,知道其他人在幹什麼,可以提供實用的建議,這些都是很自然的。 不過客觀也是有客觀的問題。 例如,老闆的策略有問題,又聽不進建議的時候,臉上就會三條線。 現實畢竟還是很重要。 如果老闆就是要逃避現實,從虛假的數據中得到慰藉的話,用現實殘酷的打老闆的臉,也是一種不切實際啦。 但至少能在工作中得到趣味與一些有用的經驗就是了。
數據的具體意義,是可以往下拆解,直到都是最直接具體客觀的來源。 數據定義出來就會帶有其定義而來的侷限性。 所以統計數字的意義,必須確實掌握其定義,才不會受到誤導。 不當的定義與命名,給數據使用者不恰當的想像空間,會讓對方容易變得自我感覺良好的唷。
這本書裡面,很強調的一點是,要對自己殘忍,逼自己去面對現實。 要制定有效的目標,能夠引導方向,增加行動動力,而且能夠真的達成目的的有效目標。 如果沒把目標想清楚,隨便訂目標,或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去設定目標,下場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那就是無能。
再來是做事的方法。 不複雜,就是PDCA的架構而已,人人都懂。 但PDCA,也有著重點的區分。 有的人會花大力氣在規劃分分析,詳盡的分析與計畫,然後呢,分析規劃過頭了,還是沒有什麼成效。 有的人只會埋頭幹,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也有人只會檢討,鉅細靡遺的深度檢討,但通常是檢討別人就是了。 也有人總是有各種改善提案,想從中得到成就感吧。 書中最重視哪一個? 學院派或官僚習性重的大概率會落在計畫或檢討吧。 書中的重點則是行動。 好的架構是能引導更多行動量,而不是光想不練,事後花大力氣檢討別人。 作者稱這是不做事的大叔。 當整個企業裡充斥這樣不做事的大叔的時候,危矣。 計畫,要能引導最多的執行。 執行結果不如預期時,再來務實檢討,重新修訂方向即可。 為了怕被檢討而阻礙的行動的動機,則是更要不得的文化。 目標管理很重要,需要有好的目標,才能培養出這種注重行動的組織文化。 而作者最建議的,其實是讓每個人有實現方式的自由,只要達成成果,讓執行者有足夠的自由可以嘗試,可以PDCA,讓每個人都能有幹勁。 就結果來說是有效行動量的最大化。
還有就是數字同樣有欺騙性。 比平均好一點就是好嗎? 及格是不是就不差了? 特別是比例的數字,達成目標數字就好,這麼簡單嗎? 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但如果預期每年都有固定成長目標比例,今年達標後,是否要繼續努力,追求更佳成績呢? 今年表現太好,明年基準高了,又要怎麼成長? 所以達標後就停下來才好吧? 這樣就是減少有效行動量的壞管理。 而且有時候目標制定與分配時,條件並不公平。 這導致,條件優越的單位能輕鬆達標,條件惡劣的單位除非發生奇蹟否則表現再好也難以達標。 所以,組織內的行動就會聚焦於,往條件好的單位擠,而不是把工作做好了。
另外書中另一個主題就是找變數。 傻蛋覺得應該翻譯為找關鍵要素或許會好點。 找出當前目標最重要的,而且是可以控制的要點。 能影響成果的變數有很多,要認真的分析。 變數很多,但重要的變數,則不會太多。 要排除不是那麼重要的變數,來聚焦於關鍵變數。 只留下最重要的變數。 而且要把,當下無法透過努力而能得到改善的變數,當成常數也排除掉。 找到當下追求目標的關鍵打擊點之後,就要設定量化的指標來促進更多的打擊。 效果不好,再重新分析檢討,重新判斷關鍵變數。 總之,要讓組織能夠聚焦能夠專注,於重點之上,而不是分心的做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當下目標的重心,並引導行動量最大化,人員的成長速度才會最大化。 優秀的組織每個人都是卓越與充滿動力的,而不是常態分佈。 關鍵變數會隨著時代演進而隨時變化。 找變數是一個永遠的課題,不是有KPI有數字就可以安心了。 衝刺一個變數取得很大的成果之後,關鍵變數可能會改變,本來不重要的,可能之後又變成關鍵。 重點不在有全面整體的KPI,而是隨時追求當下最有效益的關鍵打擊目標,讓整個組織都行動起來。
書本最後也提到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均衡,還有數據的品質與數量。 數據不是一切,當然不是,但同樣說出數據不是一切,卻有天差地遠的等級。 數值化之鬼同樣有效率強人和單純的數字魔人的區別,前者很強,後者則是自尊心爆棚的弱者吧。 總之呢,如果你讀傻蛋這篇枯燥的心得文章都還看得下去,這本書應該不會很難閱讀吧,這就是作者功力之所在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