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3 23:00:33瀏覽1048|回應0|推薦7 | |
這本書也不算新了,或許就時勢來說有點過時了。 最早繁中譯名是大退場,或許是想沾師父那本書的熱度才有了這個書名。 確實,如果作者不是師父那本書的同一個作者,傻蛋又剛好讀過那本書,這本書的主題,大概率是傻蛋不會買來讀的。 創業有成,然後退休,把事業賣一大筆錢進入財富自由,之後承受著生活失去重心的苦惱,這種主題似乎有點那個,炫耀,或者用對岸的流行語,這凡爾賽味道實在很重呢? 不過讀完這本書,嗯,即使對那些不是創業當老闆的普通人來說,這仍有不錯的經驗與知識值得學習的,這並不僅只是教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如何退場的書。
事業該怎麼經營,沒創過業的我們很可能不是那麼清楚。 但當老闆的未必就每個都很清楚,經營得糊里糊塗,其實根本沒賺什麼錢,只是糊口而已,想把事業賣出去,也根本賣不出價格的,才是大多數。 思考如何退場,首先要先把事業打造成可以賣得出去,有賣相,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比起完全靠熱情衝勁,一頭熱的努力經營,能提早設想事業如何延續與交棒,如何讓事業有好賣相,讓創始人,股東,管理階層與員工都能得到好處,無疑是更明智的策略。 以終為始。 另外,想要能將事業能賣得出價錢,除了少數講求爆發成長的科技創新事業,大多數企業都需要能夠交出營利的成績單,需要能創造正的現金流量。 所以一開始就需要思考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需要控制成本,需要營運管理。 事業要能成長,就需要員工,也需要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好讓企業擁有活力,能夠生存與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理解退場,並非單純的既得利益的資本家的最後貪婪收割而已。 沒做好退場規劃的企業組織,在面臨意外的時候,可能就瞬間失去生存的動力,而被歷史淘汰了。
創業者和非創業者貌似是兩種不同生物,有的人就不會去創業。 創業成功的機率不高,失敗的代價,現在家戶不夠殷實的,可能承擔不起吧。 我們大部分的人不是創業者,讀這本書與之前那本師父,或許對當打工族的我們沒直接用處吧,但多少,有助於揣摩下老闆的想法吧。 所以呢,也可以當換位思考的練習吧,即使只是普通人,說不定哪天中了樂透,有了點資本,也會燃起那個創業的野心也很難說啦。
而這本書看起來的主題,是退場的老闆的身心適應。 從強烈被需要的老闆,變成退休的閒人,很難適應。 退場不一定是賣掉然後退休,也有接受併購,讓創業成果落袋為安,然後繼續在企業內工作,只是不再是乾綱獨斷的決策者了。 而那些我們可能會反感的,運氣好創業成功,把事業賣了變有錢人,自私又貪婪的好運傢伙,那些追求人生享受虛榮的人,其實反而沒啥適應問題。 主要會對把事業賣掉而深感痛苦的,多半是曾對事業投入了很多感情,努力建立良好企業文化,和員工一起打拼的那種老闆。 書中很多創業成功被收購的中小企業案例,都是公開帳務管理,財務資訊對員工都很透明,也和員工一起分享經營成果的企業。 因為深受員工的信任,所以把事業賣掉時,賣主和被賣掉的事業的員工,彼此都會有背叛與被背叛的那種感覺。 即使在出售事業時,已經慎選收購對象,也努力爭取能尊重公司企業文化,會善待員工不會為了求短期財務成效而裁員,但,一但賣出去了,你就不再擁有主導權了。 甚至不是賣,而是股票上市的增資的方式,一但你決定引入外部資本,公司其實就不是你說了算了,除非創辦人仍掌控至少過半股權。 很多本來經營得不錯,能夠營利也持續成長的中小企業,被併購之後,下場就是被收購者開始安插自己人進來管理,然後搞內鬥,被當外人排擠,最後就整個蒸發消失掉了。 也難怪這些把事業賣出去的老闆們會有心理障礙了。
而這本書的另一個觀點是如何基業長青。 要基業長青,領導人需要為事業規劃自己的退場機制。 畢竟領導人不可能長生不死,也很難持續對事業經營保持高度熱情。 一旦領導人意外過世,或是開始失去對事業的熱情而產生倦怠,事業就會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機。 再來,就算有管理梯隊有接班人,一旦經營權易手,很大的機率會有人事上的衝突異動,可能留不住人才,也可能所託非人。 退場,不一定只能賣給同業,或是多角經營的大企業。 ESOP,員工持股的信託基金制度,讓老闆把股權賣給那個基金而得以退場套現,員工成為公司的所有權人,可以參與分紅,可以延後營利的稅金繳納,可以當成員工退休金的資金池,這套玩法在這本書出現不少次。 如果只是熱愛自己創立的事業,而不是想當傳家的事業那樣,這種方式其實挺理想化的。 台灣大概沒這種文化就是了。 而另一種退場是經營管理者舉債把公司買下來,叫MBO吧。 甚至上市公司也有這種方式私有化下市的。 自己想退休了,家人也不想接手,但又放不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業,找個合適的經營者把企業買下來。 書裡面有慘劇,賣錯人了,一開始覺得對方工作經歷都很優秀,也有接手的熱忱,所以用對接手人財務上非常有利的條件,想挑個人讓自己的事業能夠繼續生存發展。 結果看錯人,對方根本是貪婪的人渣,然後把公司毀了,之前的員工都受傷,這種下場,對交棒的人來說當然很痛苦。 所以事業要能經營幾十年,也不是容易的事。
然後是美國的企業併購方面的事。 有時候,不是你想退場,而是要面對惡意併購。 找錯合作對象,不熟法律對合約不夠謹慎,一個不小心就失去了企業的主導權。 另外,賣也有技巧,不懂的小白兔天真的想說找個買主就能財務自由,有可能會被坑。 外面的世界還是有壞人的。 書中有個案例,收購合約簽訂完之後,買方卻千方百計的阻撓公司做對的事,為什麼? 因為根據合約,買方不會因為公司賺更多錢有更好財務表現而得到更多利益,反而是公司即使小賠買方也不會少賺,所以呢,合理的也會變不合理。 而收購企業的目的有很多種,主要的兩種,一種是財務型,是要投資收益的,另一種是策略型,要合併綜效的。 別忘了還有第三種,那就是惡意型的。 如果希望自己創辦的公司能夠好好生存發展下去,就要多想想買方的動機,以免公司賣掉了之後心痛又內疚。
總的來說,這本書還是有不少值得了解的知識點的。 不過時勢不同了,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自由貿易最熱的,創新與成長最活絡的時代貌似正要退場。 事業的經營可能變得困難,世界可能變得不太一樣,這些經驗可能逐漸變得不是那麼實用就是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