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一樣的中國史5與6讀書心得
2022/12/11 20:25:32瀏覽560|回應0|推薦2

傻蛋把這套書的1~6的組合買回來讀了,之前覺得沒有散賣很麻煩,一次買一組折扣力道還挺大的,就省錢來說,挺香的。

延續之前從後面往前讀,這次要寫的是65,其實呢,這兩冊是值得分開獨立寫心得的,會一起寫,無非就是傻蛋...懶而已。

 

先從6開始,寫寫傻蛋覺得,值得一提的重點。

 

一開頭說的是中國的中古時代歷史的這個觀點。

挺震撼的,和教科書說的很不一樣。

仔細想想,這個觀點,還蠻有邏輯性,很值得推敲的。

魏晉隋唐五代這一段時間,唐朝是偉大的帝國,其他時間都是不穩定的分裂動盪狀態吧。

但我們會覺得唐朝的武力很強大,文化也是一個巔峰吧,總之會有一個美好的想像,無論如何不會和歐洲中古封建莊園時代聯想在一起。

但實際上,唐朝不像漢朝那樣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唐朝的社會也和宋朝以後的近代有很大差異,真的是比較像沒有羅馬教會的神聖羅馬帝國的。

隋唐是繼承五胡十六國的北魏政權來的。

而東晉與南朝時期的北方,則是胡人政權來來去去,而漢人世家大族則是屹立不搖,胡人政權需要拉攏世家,等於是一種另類的貴族。

北魏的漢化,與其說是仰慕漢人文化,不如說是仰慕北方世家門第吧。

世家大族的身分甚至比皇族還要高貴。

隨唐也就是靠科舉舉士來對抗這批世家大族,讓皇權得以強化,讓社會階層得以流動,因為在那之前,皇帝基本上只能說是和各世家大族共治天下而已。

雖然這個壓抑世家門第的策略有奏效,但唐朝的體制畢竟是繼承北魏來的,初唐休養生息後人口增長,導致府兵制與財政都有了問題,盛唐短短幾十年的揮霍,就元氣大傷了。

安史之亂不只是終止了唐帝國的繁榮強盛,也同時打斷了中央集權,讓中國重新回到分裂的狀態。

皇帝由和世家的貴族共有天下,變成是割據地方的節度使共有天下。

為了平亂,地方節度使招兵買馬財政獨立,各個都是小朝廷。

 

再說南朝。

南朝之所以是朝只是漢人政權意識形態,之後的隋唐繼承的是北朝而不是南朝。

而東晉偏安江南,也是有點故事的。

北方的世族很多南下逃難。

這形成了所謂的僑姓,和在地的吳地世族是有區別的,是僑姓和吳姓的區別。

強龍不壓地頭蛇?

錯,僑姓反而地位與聲望要高吳姓一籌。

而且東晉也有那種,我們早晚要反攻北方那種想像,所以僑姓被當成是暫時性的,不得已的移居於此。

在稅負與人力的控制上,都享有優待。

結果就是,南方本地人生活不下去的話,賣身給北方逃難來的世家,在他們的莊園當佃農,日子還比較好過。

東晉的政治軍事,其實是掌握在世家手上,反而不在皇帝身上。

肥水之戰打敗前秦的北府兵,是世家的私兵為主體。

而更有意思的是,南朝的世家也有分別。

長江下游,東晉朝廷那,就完全是北方高貴的世族掌握的,這些高等門第基本上活得滋潤,也不想北伐。

而聞雞起舞的祖逖,那是些在長江中上游的,相對來說是寒門的世家,他們才想要回到故鄉的。

東晉不是舉朝想要北伐的,而是更接近分裂狀態,中上游的一些世家想回到故鄉,努力的練兵想打回去,而朝廷那邊則是相反的,各幹各的。

中央政權的權威有限,地方勢力才是時代的主角,這一點可能南北皆同。

 

五胡亂華的胡,和我們想像的未必一樣。

五胡其中四個並不能算外來的,而是早就移居邊境好幾代的混血兒那樣的人。

就美國的法律那樣的人是可以選總統的那種。

而五胡十六國的一些開國君主,可能也不是野蠻人,比起西晉那些荒唐的統治者,也有像樣的統治者。

只不過一些亡國君主的荒淫暴虐行為被寫得太過誇張,所以我們會認為五胡十六國是很野蠻未開化的異族,但所謂成王敗寇,寫得越誇張,多少有點可疑之處,可能是得罪了人被狠狠報復造假汙衊了一番也很難說。

總之那個時代的史料或許值得更多的懷疑與審思那樣吧。

 

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是一種動態。

進入了中原定居,原本的草原空出來,沒多久就會再出現新的胡人勢力。

鮮卑人進入中原後,祖地就又有了柔然。

反而需要北方設置六鎮去防備那些搬到祖地的遊牧民族的進犯。

匈奴也是,漢代打敗匈奴,唐代打敗突厥,都是一時的,只要水草仍然豐美,空出來的草原還是會孕育出新的遊牧民族來的。

隋朝為什如此執著的要討伐東北,要一直打高句麗?

或許和政權是由北周,北魏的前身鮮卑政權篡奪而來的有關吧。

 

而之所以需要深究這些經濟,文化層面的細節,是看待歷史的角度。

歷史如果只是一些需要背的名詞,是用來愚民的工具,那這些細節的確太多餘。

而如果想了解時代是如何運作與發展的,想讓因果邏輯推演能夠派上用場,沒有這些細節,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一個時代是怎麼運作的。

 

再來看5

 

這一冊是東漢到魏晉的轉變。

首先是王莽篡漢。

西漢的問題在於土地兼併導致的社會問題,人民對帝國不滿,產了危機。

王莽也因此乘勢而起。

但王莽基本上就是個演員,除了演技和迷信與陰謀之外沒有半點腦袋。

就一個邏輯智障,用奇怪的正名邏輯,正完名就要發生奇蹟的期望能正名成真。

或許是因為他就是靠這一套演技與智障邏輯贏得名聲與獲得權力的,所以他也用這一套來治理天下。

結果反而意外的讓漢政權得以延長了壽命。

畢竟比起土地兼併社會不公的苦難,讓這種堪比台灣當代政客的智障統治,那些過去的壓迫反而顯得能夠接受了。

然後才有光武中興。

 

而東漢其實也和西漢不同了。

本質上的不同。

魏晉的世家地方勢力的中古貴族式結構,其實東漢立國之初就奠基。

王莽為了打倒大地主而倒行逆施,所以結果就是大地主聯手起來反抗。

地方盜賊四起,要打盜賊,需要的是劉氏宗親的名義,以及更重要的錢糧兵。

南陽的大地主家族實力強大,然後透過一些聯姻讓其實沒有根基的劉秀能夠延續漢朝的國祚。

東漢和西漢一開始就有根本的差異。

東漢的外戚,不像後世的外戚是因為出了優秀的女性能被選為皇后才得勢的,而是他們本來就是實力派,才有本事把女兒送進宮當皇后。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那個何進大將軍了,他雖然是外戚,但他不是實力派,他背後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撐腰。

不然,可能就沒董卓與後面的曹操什麼事了。

東漢的皇帝很多都是魁儡,真正掌握權力的是世家大族那些實力派大地主,誰的勢力大,皇后就從那裏出,之後要選新皇帝,也多半選些年紀小無行為能力的小孩子,讓太后與太后家裡的人方便把持權力。

一開始大概率是那些大家族彼此鬥爭吧,鬥得你死我活的,後來才讓宦官勢力有發展的空間。

而士人,外朝的讀書人算是第三勢力,不過不是主角就是了。

本來要革命解決社會階級流動問題的,結果被王莽的失敗搞成了大家還是懷念漢朝的老時代,反而讓中國社會進入了中古時期的地方貴族勢力的那種狀態。

 

這一冊最精華,傻蛋覺得最值得思考的是漢朝的廿爵制度。

漢朝是延續了秦朝的一些制度的。

其中有軍功的爵位制度。

即使後來沒有大量打仗的需求,這個爵位等級仍然保留下來。

而這或許也是漢朝能夠延續那麼長的統治的核心關鍵。

平民有八個等級,再往上就是官員有十二個等級。

平民的八個等級很關鍵。

只要不犯錯,諸如新皇帝即位之類的喜慶事件,皇帝通常都會讓全體老百姓加封進爵,一起沾喜氣那樣。

等級越高,就有越高的地位與越優厚的福利。

所以德行無缺的老年人是值得尊敬的,因為老年人的等級肯定比年輕人要高。

這套制度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在上古時期,因為技術面的限制,戶政與財政很難做到嚴密的管理。

當帝國的子民那可是要交稅的,脫逃戶籍就不用交稅,這是巨大的誘因。

特別是當土地兼併,社會分配不公平,階級流動停滯的時候,人民對政府的向心力很難維持的。

王莽失敗後,更是坐實了土地兼併的事實,理論上東漢應該再多出一些革命份子或是流民才是。

但這個爵位制度可能發揮很大的穩定效果。

即使被迫離開故鄉,一個沒犯錯的良民可能還是會因為捨不得自己的等級被清空,而願意繼續報戶口的。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沒有點感覺,你可能缺乏商業上的才能。

廿爵制,不就是會員等級那一套嗎?不就是企業內部治理的職務等級架構設計嗎?

設計得宜,你的顧客忠誠度高你的品牌價值大,或是你的企業員工向心力強組織活力競爭力不凡。

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的。

強大的組織,制度或文化總是有其做對了什麼的地方。

自我感覺良好的自障總是會發揮創意的意淫自己能有什麼能吹牛的地方,而不會去具體的了解實際的情況,人們的需求,找出能讓自己真的變強的方法。

多讀點歷史應該是有用的。

 

漢代的代田法與牛耕,這個農業技術的創新,讓大地主的經營效率得到優勢,也導致了東漢那樣的地方豪強實力更強大。

小農沒有經濟規模的效益,甚至買不起牛,生產的成本無法和大地主競爭,於是土地自然會被兼併,大多數人會淪為佃農。

這或許是說明了,技術進步同時如果沒有合適的配套,帶來的可能是預期之外的結果。

 

這一冊最後面有很大篇幅在說王充的論衡,與這書對魏晉士人的風氣的影響。

我們應該都知道六朝的清談風氣,談玄學,自由奔放的個人主義。

很有名的世說新語,文人的一種很特殊的形象,對吧?

實際上那些能在那清談的其實都是世家大族的土貴族啊。

直到真的自己種田的陶淵明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吧。

東漢後期皇帝賣官與宦官勢大,讀書人在黨錮之禍後又有覺得被迫害才是種榮耀的風氣,先有了清議的風氣。

清議貌似就是評人罵人,對人不對事那樣,自己人樣樣好,對頭就都是妖魔鬼怪吧。

漢末動盪,清議會死人,然後風氣變遊談,最後才是世說新語那個清談。

重要的意義或許是佛教與老莊的哲學開始融入中國文化吧。

不然呢,想想秦朝那個法家軍國主義,那是很有競爭力沒錯啦,但那樣緊繃也是難以維持長久的。

如果只看興衰與征服,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或許,會早早分裂成像歐洲那樣的小國林立,彼此打個不停那樣。

而要能持續與進化文明,那還是需要一些除了生存與競爭的其他底蘊的,這一點或許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這兩冊的不一樣的中國史對於佛教有很深入的介紹。

原因是作者對佛教的歷史有過深入的研究。

佛教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一種哲學。

而佛教其實也不是大乘小乘,中國選擇了高級的大乘,而是大眾與上座兩派,大眾派串入當時中亞的貴霜王朝,所以從中亞傳入中國的佛教是大眾派,而不是另外一派。

而佛教進入中國後是和老莊混合後才有較大的進展的。

南北朝時北方的政權動亂,佛寺成為許多人民逃難的地方,是有武力的地方勢力。

而隋代的前身北周能夠脫穎而出也和收編寺院的資源有關係。

佛教不只是燒香拜拜求心安,而是很有系統的哲學,可以如何歸納與分類,其實還是很有創造性的。

在我們想像中的未來,可能會是很多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協同運作,那個元宇宙的新時代,創造力會很重要吧。

值得多了解些哲學來豐富下自己的想像力。

不小心就讓廢文長度爆炸了,就此打住,其他一些有趣的細節就跳過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77704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