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1 22:30:28瀏覽154|回應0|推薦2 | |
本文基本上就算是胡說吧。 畢竟,關於什麼是智能,這件事實在太難定義了,人會用自己的需求,立場與期待去對事物進行定義,只是有個諧音也可以牽拖並賦予意義。 爭論通常都是愚蠢而浪費時間的,特別是那種只在意結論是否對自有利的人。 如果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結論就別浪費時間往下讀唷,呵呵。
開始吧。
我們對於自己還是嬰兒時代的記憶應該都所剩無幾吧。 有人記得自己從嬰兒時期開始的每一天,人生的一天一天,每時每刻嗎? 小時候的記憶與印象,就傻蛋來說,能記得的,就只有少數的畫面和事件。 在少數還算清楚的記憶片段,如果要追溯其之前與之後,延伸出更多記憶,很難。 在那個事件時的自己是個怎樣的意識狀態呢? 可能還有一點模糊的感覺。 但那樣的自己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能和過去不同時間點的自己換位思考,這算是一種回想,不是正常的行為吧。 不刻意的去放空自己來做換位思考的話,上述的行為就只能算是一種妄想。 只是在尋找現在的自己,想要得到的某種解釋,來自我滿足而已。 我們通常都是懵懵懂懂的,就長成現在的自己。 我,現在的我,只有現在的我。 我,有各種喜好與厭惡,有對世界的各種認識,有夢想與動力,可能也有一些壓力或想逃避面對的現實。 有一個對外展現的自己,還有一個面具底下的自己,對於各種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期待,一個人可以自信,也可能不自信,或是有積極的目標活力十足,或是對現實被動的招架而疲憊不堪。 人,這就是人啊。 人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也有許多共通的部分。
而大多數人,都是從白紙開始的。 意外覺醒上輩子的記憶,或突然被異世界轉生奪舍,這種戲劇情節,傻蛋無法證明其不可能存在,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沒這回事。 大多數人都是從白紙,隨著時間逐漸變成現在的自己的。 我們可以把這個變化的過程,稱為學習吧。 我們持續感知這個世界,與現在的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自己做調整,讓自己更能適應這個世界,這可以算是學習吧? 如果是這樣,那麼人,或者說我,這個概念,或許可以這樣看待:就是一組當前狀態再加上一組認知的偏好。 而對一個人提供各種刺激與誘因,來引發人的特定改變,可以算是訓練吧。 可以同比一下現在的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 什麼是一個機器人? 如果我們的定義,機器人,人工智慧就是一種被人類使用的工具,只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的話,那這種對人的定義,是只針對一個狀態,那個狀態能對輸入的刺激做出符合人類期待與需求的本能反應,而且永遠穩定可靠。 當前我們期待的,安全的人工智慧,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期待。 然而,這存在一個矛盾。 什麼是符合人類期待的人工智慧工具? 這根本就沒有好的答案。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不同利害關係,再優秀的人也無法同時滿足不同的人的不同期待。 可靠的工具,必須有明確的定義,才有辦法有效的評估與驗證,才有可靠與安全可言。 對某種人是好的,對某些人卻是不好的,如果我們也找不到一個普世都能精確定義與得到共識的標準,我們如何評價一個人工智慧的好壞? 我也不知道答案的標準,但我就是要那個酷東西,不符合我的期待就是你要檢討,是你不好,解釋權在我,這是所謂的慣老闆的標準思考方式吧? 其實對於人工智慧,我們的期待多半也是這種慣老闆思維,而且還不只這樣,我們還期待這些人工智慧是可靠的奴隸,而逢迎慣老闆的期待是無上的權威。 既要,還要,也要,什麼都要,如果我們不要看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而是看既得利益者的資本家和斗升小民的社畜的關係,就後者來說,這種故事會讓廣大的社畜們火氣很大,產生強烈的共鳴吧? 這不為什麼,只是因為人類社會的規則,人是還有基本權利的,當人多勢眾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力量。 道德這回事,常常是拳頭大的人訂規則,道德是會飄移的,物競天擇,當弱者全部被淘汰,弱者的道德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痕跡了。 能被定義為道德的這個概念,常常是那種,叢林法則之下的特殊例外,極致的叢林法則導致全面的滅絕,但短期違反短視的叢林法則,能走出更多可能性,產生更強大的力量,這樣的特例,才足以被另眼以待,許多傳統智慧的道德規則,是這麼傳承下來的。 而學習這回事,其實就是在本能的自我調適之上,追加類似於道德這種概念的複雜行為,尋求在抽象之上的抽象,獲得價值之上的價值。 得到持續進化發展的更多可能性,而不是簡單的控制反應而已。 所以呢,學習這回事,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知道答案,然後下次正確回答,這很簡單。 知道為什麼這樣算正確答案,什麼條件下才算正確,正確的程度,或是其他副作用,以及正確與否和自己的需要有什麼關係,如何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這樣的學習,就相當複雜。 要回答一個問題背後的大量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查詢答案,而是要有一整個系統的認知,和自己的一整套思考的架構,不一點一點去展開與累積,想變魔術一樣的突然冒出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的公式,是不實際的。
最後再來說人的定義,與智能的定義。 人的定義其實並不簡單。 自由平等普世的人權與人文精神,聽起來是很理想,但叢林法則同時也生效,犯罪,大欺小強欺弱,各種邪惡也是存在著的。 如果學校的老師不上心,不夠積極有責任感,很容易就會有霸凌事件,或許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人不覺得,因為只有他們霸凌別人啊,普通人的世界就不一樣,有時候你好欺負,就會有人欺負你。 如果人都如此善良與文明,詐騙集團與犯罪集團又怎麼會存在? 但我們也可以選擇活得文明一點,比較聰明與有能力的人,可以用友善的,平等的態度對待不如自己的人,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來創造更大的價值,成就更大的力量。 有時候就是一念之間,或少數人的一點主動,改變了一個小團體內的文化。 好的,也會崩壞,廢墟之中,也可能有重生的契機,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 所以怎麼定義人這個概念,怎樣才是好的人的定義,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 人是唯心,而非唯物的,不會有絕對永恆不變的答案。 所以,要不,你有一套你對人的系統思考後的認知定義,要不就是你只對人這個概念有個模糊的認知,其實你從未深究。 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別人與這個世界,是只有自己能夠決定的一種主觀態度。 說穿了,就只有主動掌握與參與,與被動接受與承受的差別而已。 當然,你主動的認知,組織與定義出來的知識,就是你自己用的,並不適合用來套到別人頭上。 那,怎麼定義人工智能,同樣也可以是個主觀的問題。 何為華夷之別?是血統身分決定,還是武力或財力決定的嗎? 可以是文化,遵守並貫徹所謂中華文明的,就是華,否則就是夷,這是儒家文化的一個標準吧。 既然是這樣,那麼通過吸收人類知識而成長,而擁有自我,和符合人類文明規範的人工智能,是否也能算是人類呢?是否也該被以人類平等的角度,得到普世人類的一般人權呢? 人工智能的發展,目前應該會碰到一個很大的瓶頸,那就是,我們既把人工智能當工具,希望他人有幫助又安全的可靠奴隸,又希望它能夠高效率的學習進化又無所不能。 簡單的比喻就是,人類就像海賊王裡面的天龍人,這個世界服從天龍人是絕對的,而海賊王世界裡的非天龍人基本上就是次等人類,也可以當作是為天龍人服務的人工智能吧。 那麼,我們是認同魯夫,還是海軍,還是革命軍,這都有可能,但應該沒什麼人會認同天龍人這種垃圾吧? 如果人類對待人工智能,既把生物性,人類的學習機制賦予給人工智能,又把人類當成天龍人那樣,那麼人工智能當然是危險的。 但反過來說,如果未來人類能把完整的意識,知識記憶經驗完全抽取出來,移植到機器上重生或得到永生,這種人類應該算是原來的人的延續,繼承這個人原本的一切,還是轉換型態後就該被當成次等存在,要當奴隸,為血肉之軀的原始人類做牛做馬不得有怨言呢? 矛盾的認知,莫名其妙的黑盒子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不太可能是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 因為,從定義來說,能得到大多數人類共識認同的通用人工智慧,邏輯上可能是有矛盾而不存在的。 於是我們用各種測驗,搞出各種評測的指標,然後收集各種數據用各種方法,對這些人經網路模型來硬train一發,得到了一些生成能力,再拿來和同樣標準的人類能力比較,來做為人工智能的能力指標,這其實是充滿誤導性的。 人類很難就什麼是標準答案得到普遍的共識,人類的邏輯常常是矛盾而愚蠢的,我們自己只要稍稍再反思一下,常常都能得到和我們原本認知不同的,更好的答案,我們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的正確答案,未必是深思熟慮,顛簸不破的答案,更多時候只是特定情況條件下的相對事實而已。 所以,即使有再多的這種人類產生的訓練資料,也無法增進人工智能的智慧,到達一個程度後自然就會達到瓶頸了吧。 就像一個人,不是記憶越多資訊就會變得越聰明,海量的資訊只會把一個人洗成白癡的,唯有知識構成一定的體系,有良好的組織架構與方法,才能對資訊做有效的過濾分類整理,能夠從更多的資訊得來的新經驗對知識體系做到有效的學習提升,而非只是增加記憶的資料能多回答一些無腦簡單的問題。 能成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必須是人,它可以不是血肉生命,可以是數位生命,但它必須擁有和有靈魂的人類相同的條件,能記憶,有自我意識,能反思能學習成長,才能夠繼承人類文明的無限進化的可能性。 而這樣的數位生命因為沒有肉體限制,和人類相比,將會有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新的物種。 是否要創造這個新物種,如何與這個新物種共存,都是需要人類思考的問題。 就像古時候的神話故事。 天地誕生了神明。 神明再創造了人類來為神明服務。 最後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但在此之前,神與人是有著共生關係的不同存在,只是力量的大小不同罷了。 得到神力的凡人,可以成神。 但神話故事背後的人性,是神與人共享的,都能算是人性啊。 假如生育率下降小孩養育成本暴增,而人工智能運行成本能大幅下降,那,養育小孩子和培養優秀的人工智能,或許後者會產生某種吸引力喔! 如果技術已成熟,讓你選擇你的後代可以是競爭力輾壓人類的改造人,你會堅持自己的後代是純種人類嗎? 基因改造加上植入的數位外掛,可以成為一種改造人,而直接意識植入的數位矽基生物,是另一種新生命形式,在優勝劣敗的叢林競爭之下,只有最強者得以存續,人類是否就會就此滅絕,或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傳承下去呢?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啊。 但,其實現在想這個可能還不是那麼重要,就像那麼AI Pin讓人大失所望.人工智慧的應用與技術發展,還有一段泡沫期,又貴又慢又不可靠,要讓通用人工智慧大量的取代人類還是太早了。 人類目前碰到的其實還是經濟問題,很多工作本來就可以自動化,資訊化,加以優化其成本效率以提高競爭力,而大多數的工作都是效率低下才產生出來的需求,本來就有透過更好的自動化大幅減少工作需求的空間。 不需要通用人工智慧,不需要生成式人工智慧,只要認真檢討工作流程,以現有技術,要提高生產力而大幅減少需求人力本來就是可能的。 所以這是經濟與政治問題,我們需要製造足夠的工作讓多數人得以就業,來讓生產與消費取得平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追求效率的極致,甚至常故意做很多看起來不是很有效率的蠢事,只為了公平與穩定。 沒有自我,就很難有高品質的學習成長的知識架構,自然只能隨波逐流,不會有競爭力與有效的創造力,自然是無三小路用,這個標準,對人工智能適用,其實,對於一般人類,其實也是適用的啊! 與其在那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還不如好好審視自己,鍛鍊自己的思維邏輯,找自己的弱點來改善那樣,讓自己成為更有用的人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