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必修學分-6 生老病死 從佛法論生命安頓與超拔---如何面對生死及超克生死的智慧
2019/05/13 20:02:00瀏覽595|回應0|推薦5

第五層思想建設 —我們如何從佛法找到「生死安頓」與「生死超拔」之道:
面對自己的死亡,我們能夠預作準備嗎?
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究竟會在何時來臨?
我們如何才能夠死而無憾?
我們如何才能夠好死(善終)?
我們如何才能夠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上升天界(天堂)?
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Sure yes! 答案是肯定的,透過個人的精進修持與願力,行者可以「預知時至」,換言之,我們可以「預約往生」。 就連自然界的動物—狗、大象都能預知時至,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預知時至可說是所有修持的終極目標之一,工夫成熟的人,在臨命終前,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無罣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現前,如入禪定,安然往生。如何預知時至---

(一)、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想要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是有方法的,從一開始了解生命本無常,平靜面對,到接受自己的感覺、進而正向肯定自己的努力,發現原來無常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二)、平日滋養性靈:即使在平日,沒有病痛時,依舊可以透過靈性的修持,讓自己身心更健康。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養生在動,養心在靜。」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保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免疫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不起妄念,是無念心也。

按中醫的病原論談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起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很多重病或絕癥,都只有一個理由:「嗔恨」。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此恨綿綿無絕期,才有治不好的病。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

(三)、發現法的療癒,將疾病視為一個禮物:《雜阿含》第103經,經文說:差摩比丘生了重病住在棗樹園,由陀沙比丘負責照顧。差摩比丘敘述他的痛:「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繼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差摩比丘對痛的形容,可說是病痛的代表人物。

不過上座比丘們可好奇了:難道差摩比丘忘了佛陀曾經教導,要觀「五蘊非我、非我所」嗎?此外,如果能觀五蘊非我、非我所,就是漏盡阿羅漢,為什麼差摩比丘能觀五蘊非我、非我所,卻說自己不是漏盡阿羅漢,而且還會疼痛不堪呢?

於是比丘之間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問答,陀沙比丘充當中間人,來來回回傳話,可是雙方似乎各說各話,沒有交集,最後差摩比丘提振起一股為法論辯的心力,取來拐杖,拖著虛弱的身體,親自面見上座比丘們。

他們接著從觀五蘊非我、非我所,到深細的煩惱,如我欲、我慢、我使的生滅,共同地一一觀照、檢核,結果不僅解開上座比丘的疑惑,差摩比丘竟也因此「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保持健康當然重要,但是一旦得了任何病,也要學著將疾病當作人生的一部份;就算在病痛中,也要一樣開朗,並從中「要自我覺察疾病背後的意義。」苦、大病、大挫折都是生命的禮物,傷口下才看到真正的力量。性靈覺醒,帶病修行,展現更高的力量。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665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