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8 17:04:09瀏覽831|回應0|推薦4 | |
我們今天來探討有關「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去日行一善,去做做志工,捐一點善款,就是在發菩提心,這可能跟真正的菩提心相差一段距離;在生死輪回裡流轉日久、被貪嗔癡慢疑訓練有素的我們,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談何容易。 不過,我們還是要發願,哪怕不是十分的誠心甚至帶著疑慮,也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這個願望。我們的心有一個特點,就是可塑性極強,只要不斷訓練,都能變成真的。久而久之,發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發出來。 何謂「真正菩提心」,簡單的講即是行者為了自己及一切眾生的最終解脫而發願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覺。這種發心是謂菩提心。 菩提心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蘊含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基礎,有著翔實的建立步驟。 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便是慈心。慈心相當於內心毫無偏見的友愛之情,培養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養愛的能力,學習與外界相處,以真誠和善意去對待眾生。對普通人而言,一開始就平等地關愛所有眾生頗為困難。通常我們從自己開始,願自己快樂,然後懷著快樂的心情,逐步將友善擴展到我們所愛的人、親友、陌生人、讓我們憎惡的人以及一切眾生。 有人說:如果只是把功德籠統地回向給『一切眾生』並不難,但如果具體聯想到自己憎惡的人,則很難心甘情願地把功德也回向給他們。有這種想法很正常,因為你心中的『一切眾生』只是一個名詞,沒有具體的內容,或者至少不應包括那些你不喜歡的眾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強調發願的對境是逐步擴大的。有偏見、有局限都不是大問題,關鍵是不自欺,不敷衍。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內心安樂。友善意味著以溫和的方式瞭解自己,帶著幽默感去觀察自己的傲慢、無知、冷酷、僵硬。這些東西雖然頑固,說到底不過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戲,弄清這把戲背後的玩法,就能逐漸不再被它迷惑。通過對自己行為和感受的觀察,我們會慢慢瞭解到什麼樣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快樂,什麼樣的行為造成痛苦。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們將學會謹慎取捨身心的行為。 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喜歡誇大內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不想把心打開,而寧願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於缺乏覺察,我們不能看清事物的真實狀況,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使自己處於不必要的傷痛、焦慮和混亂中。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即使出於善意,我們說話、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不過我們總以自己為人好的發心為理由,而忽視這種傷害。事實上,這樣做只說明我們並沒有準備敞開心胸,在內心深處並不想要與他人交流。許多人在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僵局就是習慣性地封閉自己,排斥與外界交流,任何一樣東西都可能被用來搭建自他之間的藩籬。是非對錯、道德觀、價值觀、信仰都能成為拒絕交流的好藉口。你認為自己是對的,是站在道德、正義一邊的,所以有理由漠視對別人的傷害。或者,你認為自己對生命、世界的瞭解更深刻、更透徹,因而很難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應有的開放和友善。 然而,解脫者的友善是無條件的。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推進這種友善,前提是把心打開,讓所有我們祈願他(她)快樂的眾生,都真正進到我們的心裡。對我們來說,『眾生』不是一個無關痛癢的詞彙,而是代表著在身心上能與我們相通相連的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及所謂的「生命共同體」。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