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水印:魂系威尼斯》
2020/11/21 05:15:11瀏覽395|回應0|推薦6

Excerpt: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水印:魂系威尼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5%8D%B0_(%E5%B8%83%E7%BD%97%E8%8C%A8%E5%9F%BA)
《水印》是約瑟夫·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羅茨基關於威尼斯的自傳體散文,1989年由威尼斯的新威尼斯聯盟出版。
198911月,新威尼斯聯盟(義大利語:Consorzio Venezia Nuova)訂購一件聖誕節的藝術品,可以是繪畫、雕塑或散文,來頌揚這座城市。於是布羅茨基用英語寫作了這部作品。同年12月,吉爾伯托·福蒂的義大利語譯本首先出版。1992年在英國和美國以英語出版。達什夫斯基的俄語譯本也在1992年出版。
布羅德斯基的這部自傳體散文,講述布羅茨基與威尼斯的關係。共有51章,內容是作者對這座城市的訪問或想法,描述這座城市的氣氛。
1973年冬天起,布羅茨基每年都來到威尼斯。到1989年寫作該書時,他已經是第17次造訪威尼斯。

讀過Joseph Brodsky的《小於一》(Less Than OneSelected Essays),再接續讀他的《水印:魂系威尼斯》(Watermark),同樣也是喜歡,但相對則是抒情易懂。

然而,沒去過威尼斯的自己,真的能夠讀懂多少呢?對於威尼斯的認識又出自何處?水都、貢多拉、聖馬可廣場……
或許來自於旅遊導覽或遊記類的書籍、來自於朋友FBIG分享的照片,以及來自於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裡頭的情節:

我去找已經不在窗下的母親,一離開戶外的炎熱,便立即感到一陣清涼,這是過去在貢布雷我回樓上自己的房間時感到的那種清涼;不過在威尼斯這股涼氣是由海風吹來的,不是吹到踏級很密的小木樓梯裡,而是吹到莊嚴典雅的大理石台階上,台階的表面每時每刻都迸射出一線海藍色陽光,台階的建築藝術既吸收夏爾丹的有益教導,又揉進了委羅內塞的風格特點。
(p.220 追憶似水年華 VI 女逃亡者 聯經版 1992)

我在平台上坐定,面對著運河,看著落日西沉,而停泊在旅館對面的一條船上一位樂師正彈唱著「Solemio」。……
我面前的這座城市已不再是威尼斯。它的特點,它的名字對於我如同騙人的虛構,我再沒有勇氣把這些虛構刻印在石頭上了。宮殿在我眼裡只不過是一個個建築物和一大堆與其他石頭沒有什麼不同的大理石,水也只不過是氮氫化合物,一種永恆的、沒有靈性的物質,威尼斯存在以前就有,威尼斯以外的地方也有,它不知總督和透納為何人。然而這個普普通通的地方又很奇特,它像這樣一種地方,你剛到那兒,它還不認識你,你走了它也已經把你忘掉。我再不能向它吐露任何心事,再不能在它身上寄託自己的任何思想與情愫,它使我收縮成一團,我現在只不過是一顆還在跳動的心,是一種正憂慮地關注著「Solemio」如何展開的注意力。
(p.250~251 
追憶似水年華 VI 女逃亡者 聯經版1992)


這一次,Brodsky用「水印」、用關於水的各種意象或隱喻,帶給我另一個嶄新的威尼斯印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371293
水印:魂系威尼斯
作者:(美)約瑟夫布羅茨基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語言:簡體中文

《水印:魂系威尼斯》是布羅茨基對於威尼斯這個最美麗的城市所描繪的最為迷人、機智、優雅而又迷人的肖像。將這個城市的每個側面盡收筆底,從她的航道、街道、建築,到其政治和人民,風土人情乃至傳統美食,將威尼斯自然與人文方面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這個城市已經成為布羅茨基人生經歷的一部分,與他的血肉不可分割。《水印》是20世紀所有有關威尼斯的記述中最為優美而又經典的一部,是布羅茨基唯一單獨成書的散文作品,也成為詩人銷量最大、譯本最多的文學作品。


Excerpt
1. 很久以前,1 美元能兌 970 里拉,我 32 歲。地球也比如今輕了二十億個靈魂。在那個寒冷的十二月的夜晚,當我抵達火車站的酒吧時,裡面空無一人。我站在那裡,等待著我在這座城市認識的那個唯一的人來接我。


2.
這是個有風的夜晚,在我的視網膜可以顯示東西之前,我已經被一種徹底的幸福感弄得神魂顛倒:我的鼻子被冰凍的海藻氣味——我而言它一直是幸福的同義詞——中了。對有些人來說,它是新割下來的草或乾草;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它是聖誕節的松針和橘子的芬芳。就我來講,它是冰凍的海藻 (seaweed)——這部分是因為這個連接詞的擬聲性 (在俄語中,海藻是一種美妙的藻類植物),部分是由於在這個觀念下的一種輕微的不協調性和一種隱藏在水下的戲劇。我們會在某些元素中認出自己;在我於火車站的台階上聞到這種氣味之前,隱藏的戲劇和不協調性就已經成為我的特長很久了。


3.
歸根結底,一種氣味是對氧平衡的干擾,是別的元素——甲烷?碳?硫磺?氮?——它的入侵。靠著這種入侵的緊張性,你聞到了一股香氣,一種氣味,一股臭氣。這是一個分子事件,而幸福,我猜,是認出處於自由狀態的構成你自身的元素的那一刻。在一種完全自由的狀態中,它們大量來自於那裡,冷風下,我覺得我己經走進了我自己的自畫像中。
這裡的背景全部都處在教堂眾多的穹頂和連翩的屋頂的黑暗輪廓裡;一座橋拱懸在一片黑色彎曲的水體之上,兩頭卻都被無限性所剪除。在夜裡,異域的無限性帶著最後一根路燈柱一起抵達,而它距此二十米開外。一切都很安靜。幾條亮著朦朧的燈光的小船不時晃蕩一下,那個試圖停在水面的黑色油布上的仙山露酒霓虹燈的巨大投影,也被它們的螺旋槳攪碎了。
不待投影靜止,寂靜便將恢復。


6.
穿過夜色緩慢前行的小船,就像是穿越潛意識的一段連貫的思想的走廊。在兩側,在齊膝深的漆黑的水裡,矗立著黑暗宮殿的巨大的雕花箱子,裡面裝滿神秘莫測的珍寶——不時由百葉窗的裂縫裡顯現的低強度的黃色電光來判斷,最有可能是金子。確切地講,這所有的感覺都是神話的,獨眼巨人式的:我已經進人了我在火車站的台階上看到的那種無限性,現在我正向它的居民們中間駛去。在我們的身邊,是一群斜倚在黑色的水裡昏睡的獨眼巨人,它們時而抬起或放下一隻眼皮。


30.
日落時分,所有的城市看起來都美妙絕倫,但是某些城市比別的城市更加精彩絕倫。浮雕變得更柔和,圓柱變得更飽滿,柱頂變得更捲曲,檐口變得更果斷,尖頂變得更突出,壁龕變得更深邃,信徒們變得更懶散,天使們變得更飄逸。街道上,天開始變黑,但芳堤夢托大道還是白天,在那面巨大的液體的鏡子裡,摩托艇,水上巴士,貢多拉,小艇和駁船,像散落的舊鞋子,狂熱蹂躪著巴洛克和哥特式的立面,也不放過你自己的,或是一片路過的雲的倒影。把它畫下來,冬日之光私語著,斷然在一個醫院的磚牆上停下來,或者在它走過了這漫長的宇宙之旅後,終於要抵達它的家,那就是在聖扎卡利亞教堂 (San Zaccaria) 的山牆上的天堂。


42.
眼淚可以數次從這個地方湧出。假定美是光以最相宜的方式向我們視網膜的分發,那麼眼淚就是對視網膜——以及眼淚——無法保有美的一種確認。總而言之,愛以光的速度到來;分離,則是以聲的速度發生。正是這種從較高的速度向較低的速度的衰退在使我們的眼睛溫潤。因為我們是有限的,從這個地方離去總感覺是訣別;將其拋在身後就是永遠離開它。因為離開對於眼睛是一種向別的感官領域的流放;至多,是向大腦表面的裂隙和深處的裂縫流放。因為眼睛並不認為自身與其所屬的身體有關,而是與其所注意的對象有關。對於眼睛來說,由於純粹的視覺原因,離去不是身體離開城市,而是城市拋棄了瞳孔。同樣,情人的消失,尤其是逐漸的消失,總會引起悲傷,不管是何者靜,何者動——或者是出於何種原因踏上旅程。就世界而言,這座城市就是眼睛的情人。從此以後,一切都令人失望。眼淚是對眼睛的未來的預感。


46. “
意大利,安娜‧阿赫瑪托娃過去常說,是個夢,它得不斷在你的餘生中重現。雖然,請注意,夢的降臨是不規律的,它們的解釋讓人哈欠連天。此外,如果真要把夢指定為一種體裁,那麼,它們主要的文體表現手法毫無疑問是前後無邏輯的陳述。至少這可以為我到現在為止所寫下的這麼多頁文字提供一個理由。同樣,這可能也解釋了所有這些年裡我不斷去促成那個夢重現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和我的潛意識一樣野蠻地推搡著我的超我。說穿了,我不斷地讓自己返回到這個夢中,而不是倒過來。
……
愛是一種無私的感情,一條單向街。這就是為何去愛城市,愛建築本身,愛音樂,愛死去的詩人,或者——於某種特殊的性情而言——愛一個神是可能的。因為愛是一種映象與其對象之間的事情。最終,這是把我們帶回這座城市的東西——用這樣的方法,潮汐帶來了亞得里亞海,引申開來,它還帶來了大西洋和波羅的海。無論如何,對象不會問問題:只要那種元素存在,它們的映象就可以被保證——以一個回歸的旅行者的形式或以一個夢的形式,因為夢是閉上眼睛的忠誠。這是我們的同類所缺乏的某種自信,儘管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就是水。


51.
讓我重申:水相當於是時間,向美獻上了它的影子。部分是水的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服侍著美。這座城市通過與水的相濡以沫,改進了時間的外貌,美化了未來。這就是宇宙中這座城市的角色。因為當我們移動的時候,這座城市是靜止不動的。眼淚就是對此的證明。因為我們離去,而美卻停留。因為,當美是永恆的現在的時候,我們卻走向未來。眼淚是一個企圖,它要逗留,要落在後面,以便與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可這卻與規則相衝突。眼淚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未來對過去的悼念。要不然它就是從渺小中減去偉大的結果:將美從人的身上減去。同樣的結果對愛情也適用,因為我們的愛情,也大於我們自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5355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