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四方田犬彥的《摩滅之賦》
2019/09/04 05:03:39瀏覽799|回應1|推薦8
Excerpt四方田犬彥的《摩滅之賦

挺進,再挺進
我會更單純
我驅使  磨損得已然破敗的隱喻
那是玄冥的真實
好比星肖眼
好比死如眠

這是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在幾近全盲的時期寫下的詩其中一節。
……

摩滅的隱喻才是真實——我暫且這麼化約波赫士的話吧。波赫士所說的不只是隱喻的摩滅,也告訴我們關於摩滅這個隱喻才是真實的道理。或許我們原來就應該把所有的真實都當作是事物無法再有任何摩滅、到此為止的狀態。
——四方田犬彥,〈01/ 痕跡的瑪利亞

最初認識四方田犬彥是因為讀到他和也斯兩人分別在東京及香港兩地魚雁往返的一本書信集《守望香港》。
之後則是接續讀過幾本內容迥然不同的作品,包含他來台灣擔任客座教授而寫出的在台生活紀實文學《心悅台灣》、充滿年輕叛逆氣息的回憶錄《革命青春,高校1968》以及探討各種「可愛」現象或概念的《可愛力量大》。

然而這本《摩滅之賦》沒能在同一時間讀過,顯然是明顯的失誤,更何況看到詩人楊澤的高度評價,更讓人懊惱不已:

古人愛說:「晴日窗下讀奇書」,四方田的《摩滅之賦》正是本奇書,奇就奇在,至少在我們當下的中文世界,暫時找不到這樣一本書。
……
序論之外,此書分成十二章,從義大利波隆那某教堂,被民眾撫摩,親吻歷千百年以至於漶漫不堪的聖母聖子浮雕起興,迢迢寫到吳哥窟的廢墟及阿富汗巴米揚被毀石佛;又從童年收藏的蛋白石,一路延伸到口中溶化的糖果,到被禁錮的人偶及約翰凱吉的機遇音樂,作者四方田上下求索,無所不搜,可謂博學矣,綜理矣 ,趣幽矣,旨深矣。
——
詩人楊澤

如今木已成舟,也只能自我安慰,早讀不如晚讀,或許身心隨著時間而摩滅,多少可以透出一點靈光而更能有所感受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9825
摩滅之賦
In Praise of Eroding
摩滅の賦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黃毓婷
出版社:黑眼睛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4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四方田犬彥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Excerpt
06 / 口中的糖果
1
在口中慢慢溶化的糖果。
剛開始放進嘴裡的時候,是乾燥的、粗礫的口感,然而不多時,就讓唾液在轉瞬之間吞沒。舌尖上可以感覺到糖果被機器切割出來的花紋,再過一段時間之後,每一個突起的稜角緩慢地溶解,糖果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薄,最後成了像刀子一樣鋒利的尖刺,可是在下一個瞬間,又全部溶融在唾液的海裡。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常常擔心糖果在嘴裡的最後那一瞬間會不會劃出一道傷口來。
像這樣混雜著不安的口唇之樂,從古至今可有人談論過?即便是葛拉斯 (Günter Grass) 和貢布維奇 (Witold Gombrowicz),也不曾交待過溶解在口中的糖果後來的去向,這形態變化的過程,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隱喻?
……


2
轉眼間消逝無蹤之物。
和宮公主的銀版照片經過一個世紀之後重見天日。照片從與外界空氣接觸的那一刻開始急速劣化,最後只依稀看得出相片中人的頭髮。這當中存在的悖論是,隱匿在秘密中的物事一旦被袒露開來,就在瞬間朝著絶對的虛無而去。
……

這些故事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原型,那就是奧菲斯一回頭看,愛妻尤麗狄絲就此消失的神話故事。那些不可覷的、那些你一旦直視就可能永遠失去的事物,海德格曾說,遇見秘密時應當有的態度就是將它留在原地。轉瞬之間灰飛煙滅的種種影像,以其消逝的速度向我們揭示了秘密的本質。


8
再次引述舒茲的話。
「在老舊的公寓裡有一些被人遣忘的房間,好幾個月都沒有人走進去,它們於是在老舊、被遺棄的四面牆之間枯萎。有時候它們會長出磚塊把自己封起來,然後從此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而它們自己的存在也慢慢從人間蒸發。那些位在後面樓梯、通往那些房間的門,可能好一陣子都沒有被家裡的人注意到,它們於是遁入了牆面,被牆吞噬,只留下美妙的裂痕和輪廓。」
「在我們老舊、令人信任的衣櫃,在它塗滿著色劑的年輪上,在它的脈絡和木紋裝飾中,包藏著多少古老、充滿智慧的苦痛?誰會在它們之中認出陳舊、磨平、磨光到認都認不出來的五官線條、微笑和眼神!」


11
「正當我姨媽同弗朗索瓦絲這麼東一句西一句閒扯的時候,我同外祖父母和父母一起在教堂做彌撒。我多麼喜歡那座教堂呀,如今想起來猶歷歷在目!我們進教堂時必經的古老門樓,黑石上布滿了坑坑點點,邊角線已經走樣,被磨得凹進去一大塊 (門樓裡面的聖水池也一樣),看來進教堂的農民身上披的粗呢斗篷,以及他們小心翼翼從聖水池裡撩水的手指,一次次在石頭上輕輕擦過,年復一年地經過幾個世紀,最終形成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連頑石都經受不住,給蹭出了一道道深溝,好比天天挨車輪磕撞的界石樁子,上面總留有車輪的痕跡。」
(
井上究一郎譯,筑摩書房)

這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當中對貢布雷教堂的描寫,多年後出現在主人翁回憶裡的這座教堂已隨處流露著摩滅的跡象。埋葬了教區歷代神父屍骨的墓石也不例外,歲月不僅使墓石變得酥軟,而且「像蜂蜜那樣地溢出原先稜角分明的界限」,有些地方「冒出一股黃水,捲走了一個哥特式的花體大寫字母,淹沒了石板上慘淡的紫堇」,還有別處地方「墓石又被紫堇覆蓋得不見天日,橢圓形的拉丁銘文更顯得縮成一團,使那幾個縮寫字母平添一層乖張的意味」,以致於一個單字裡有兩個字母靠得太近,其他的字母卻被大大地拉開了距離。

摩滅在這裡被比喻為漫溢的洪水、溶化的墓石、溶解的文字。在《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大長篇的開頭出現的這段描寫,竞概括了我們即將啟讀的這部長篇書寫 (écriture) 的本質——漫長的歲月裡,某段插曲與別的插曲重疊了又切斷,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再又話說重頭。有的部份因為過於淡薄,幾乎與遺忘無異,而別的某個部份又被寫得簡短扼要。貢布雷教堂的墓石便是關於這不均衡的記憶與遺忘最精到的隱喻。


16
從前的哲學家會把鏡子磨亮。所謂認知,是把無限平滑的鏡面上照映出來的東西看個仔細;所謂思考,無非是在照映出來的映像中尋索它的秩序。
哥林多書如是說:今日,我們透過朦朧的鏡子只能照見朦朧;到那時,就會有完美的鏡子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
道元這麼說:「覺悟如同磨亮的鏡子,在外邦人面前就照出外邦人,在漢人面前就照出漢人 (胡來胡垷,漢來漢現)。如磨瓦為鏡,磨鏡為瓦。」
史賓諾沙把一生都投注在打磨鏡片。
磨與摩滅,是表面的特權,但與此同時,摩滅也在鏡子的每一個側面發生——在鏡柄、在鏡緣,也在照鏡者的內心。


22
口中的糖果、光滑的指尖、剪完後又逐漸磨鈍的指甲、變弱的視力、沙啞的嗓子、漸漸癒合的骨頭,慢慢溶化的軟骨。
我們的肉體由無數的摩滅所構成,就如同佛洛依德說,人活著是朝死亡行進。我的人生也將摩滅,然後死去吧?——不,這樣的說法未必盡然。事實是,人生將我摩滅,帶我走向死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8565542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04 12:54
Borges 作品得我心,如:「和妳在一起,或不在一起,是我測量時間的唯一方法。」👌
不清楚四方的作品,譯作讀來顯嚕囌繞舌。😆
le14nov(le14nov) 於 2019-09-04 19:27 回覆:
四方田犬彥是雜學家,似乎也懂中文,國內翻譯了不少他的作品,像這一本以「摩滅」作為主題,論述自成一格,還蠻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