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金英夏的《殺人者的記憶法》
2019/01/10 05:47:43瀏覽754|回應0|推薦9
Excerpt金英夏的《殺人者的記憶法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般若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殺人者的記憶法這本小說就在殺人者背誦《般若心經》之下結束了,而讀者如我還在現實與想像、殺手與詩人、記憶與失憶之間迷失、混淆不清......

先前讀過金英夏的成名作《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以自殺的題材大膽描繪出幾篇誘導自殺 (極可能符合刑法的加工自殺罪) 的案例,讓人印象深刻。

這次《殺人者的記憶法》不但延續殺人這個主題,還摻雜了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將失憶及妄想揉入小說情節,再加上記憶片段似的敘述過程,偶有尼采或其他名人的語錄,可以說相當巧妙的完成一篇好看的小說。

至於原著改編 2017 年蟬聯韓國雙周票房冠軍的同名電影呢?或許也可以試看看,但那可能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0513
殺人者的記憶法
作者金英夏
譯者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8/10/08
語言繁體中文

  天才型殺人犯金炳秀在連續作案三十年後決定退隱二十多年來和養女恩熙住在偏僻山村相依為命。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他罹患了阿茲海默症。與此同時,村裡有年輕女人接二連三遇害,彷彿有個新的連續殺人犯在此地出沒。
  某天他開車出門時,意外與一輛吉普車擦撞,車主朴柱泰後車廂的血跡,引起金炳秀的懷疑,他憑直覺認為對方就是那個犯人。讓他吃驚的是,恩熙的交往對象竟然就是朴柱泰。為了保護女兒,金炳秀決定策劃這輩子最後一次殺人。他要殺了朴柱泰。
  他開始試圖把每天的事情記錄下來,卻發現自己的記憶逐漸流失,殘缺的記憶碎片讓他愈發混亂,陷入妄想的深淵。女兒脖子上的勒痕、院子裡徘徊的黃狗、莫名消失的刑警名片,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他不願想起的事實……

作者簡介
金英夏
  196811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裡的那個男人怎麼樣了》(1999)、《哥哥回來了》(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只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Excerpt
在文化中心教詩的老師是和我同輩的男詩人,他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用嚴肅的表情說出讓我發笑的話。「詩人就像熟練的殺手一樣,捕捉語言,最終將其殺害。」
 
那時已經是我「捕捉、最終殺害」數十名獵物,並將他們埋在地下之後,但是我不認為自己做的事叫做詩。我覺得比起詩,殺人更接近散文。


蒙田的《隨筆集》。我再次翻閱已然泛黃的平裝版,這些句子,年紀大了再讀還是很好看。「我們因為憂慮死亡,將生命搞砸;因為擔憂生命,而將死亡破壞。」


詞彙逐漸消失,我的腦部變得像海參一樣平滑、出現漏洞、所有東西為之流失。每天早晨我會從頭到尾閱讀報紙,讀完了以後,我卻覺得忘記的内容要比讀到的更多,但我還是讀。每次讀句子時,心情就好像勉強組裝缺了幾個必備零件的機械一般。


「我以名譽發誓。我的朋友啊!」查拉圖斯特拉回答道。
「你說的一切都不存在、沒有惡魔、沒有地獄。你的靈魂會比你的肉身更快死亡,所以不需再畏懼。」
這彷彿是尼采寫給我的文章。


書讀到一半,從書頁中掉出一張便條紙。應該是很久以前抄下來的吧?紙張都已泛黃。
「如果仔細看深淵太久,深淵就會看著你。  尼采」


人類是關在名為時間的監獄裡的囚犯,罹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則是關在牆壁越來越窄的監獄裡的罪囚,而且變窄的速度越來越快。我覺得快窒息了。


一個男人來見我。他說自己是記者。想了解「惡」是什麼?他的迂腐讓我覺得好笑,我問他:
「你為什麼想了解惡是什麼?」
「要知道才能避開啊!」
我回答道:
「如果能知道,那就不是惡了。你去禱告吧!求神能讓惡避開你。」
我對滿臉失望神情的他加上一句:
「可怕的不是惡,而是時間。因為沒有人能夠贏過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288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