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PA-free」不能告訴你的事
2014/12/10 10:25:32瀏覽167105|回應0|推薦74

編譯自:http://theconversation.com/what-that-bpa-free-label-isnt-telling-you-34725 The Conversation

(圖片引用自:http://science.howstuffworks.com/environmental/green-science/bpa2.htm)

當消費者購買瓶瓶罐罐時,如果上面標示有「BPA-free」(不含雙酚A)等字眼,似乎會讓它有更大的機會被選購。這很可能是在10年前沒有的事,而目前雙酚ABisphenol-A)已經從許多產品中移除、不再使用了。

不過,問題來了,這些標示有「BPA-free」(不含雙酚A)的產品,是否真的風險較低呢還有,這樣的標示,是否真的會影響消費行為呢?

***


在過去,BPA(雙酚A)主要廣泛用在各式各樣的塑膠、樹脂製品中。舉凡用來做食物、飲料容器的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罐頭的內裏、以及熱感應紙等都有它的參與。

許多專家學者投入去研究 BPA 進入人體的路徑,以及可能的曝露因素。研究也發現,BPA 在人體會有類似荷爾蒙的作用,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環境荷爾蒙」。如果長期、或高劑量曝露BPA 下,會影響人體肝臟與腎臟功能,也對生殖、神經、免疫、代謝、心血管系統有潛在影響。在低劑量、少量的曝露下,或許不是所有、但有部分專家認為是不會對人體有害的,這部分仍存有爭議

對消費者來說,將 BPA 從各種產品移除、以及標示「BPA-free」(不含雙酚A)的字樣,似乎是件好事。然而,BPA 移走後,是用什麼東西來取代呢?這個拿來取代 BPA 的東西,有比 BPA 安全嗎?這則是消費者無從得知的另一面。


不如不換(regrettable substitution)?

當產品上標示著「BPA-free」(不含雙酚A)時,並不會告訴你:「我們不用BPA(雙酚A),我們用XXX來取代。」換句話說,不用這個物質之後,為了做出一樣的產品、或達到一樣的效果,工廠自然需要拿別種物質來取代。

BPA 之所以被移除,是經過長期與大量的實證研究的結果;縱使到目前還是存有部分爭議的。

這個拿來取代 BPA 的東西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因為被使用的歷史較短(約比 BPA 50年開發),沒有 BPA 這麼長時間與大量的研究。

因此,在較少、且時間較短的研究裡,看起來比 BPA 有較低的風險

再過 50 年之後,會不會,PET 會成為新的過街老鼠,瓶子上都改貼「PET-free」?沒有人能預言。但按照邏輯是有可能的。很有可能,最後還是會對人體造成差不多或更高的健康風險。畢竟,現在已知的證據是如此有限。

而這種尷尬的處境,在英文裡,就是以「不如不換」(regrettable substitution)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理性的消費選擇?

第二個問題是:當產品被標上「BPA-free」(不含雙酚A)這些字樣,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呢根據文章作者最近的一篇、刊登於 Health, Risk & Society 期刊的指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團隊以線上調查的方式進行消費者行為研究。

首先請受訪者閱讀一些模擬的新聞文章,內容說的是食用蕃茄罐頭含有 BPA 的好處與風險。這篇文章提供公正、詳細的 BPA 的研究結果,並且下了這樣的註解:「一般認為,BPA 會輕微提高幾種健康問題的風險。

接下來,請受訪者閱讀第二篇文章。這篇則是關於取代 BPA 的東西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研究。相較於 BPA,這篇文章只能告訴受訪者:「目前我們不知道 PET 是否會影響人體或動物的健康。

這個實驗設計的關鍵在於,同樣是以 PET 製成的罐子上面有標BPA-free」、或是沒有標對於已經閱讀了基礎知識的消費者來說,是否會對選購行為產生影響

最後,詢問這些受訪者,當購買蕃茄罐頭時的喜好。

當罐頭有標「BPA-free」時讓消費者「覺得」這個產品風險較低即使他們已經閱讀過資料,知道這種產品安全性的研究證據是很有限的。

消費者對於標上「BPA-free」的產品有較高的興趣,並願意多花費28美分(約台幣8~9元)在相同的、但有標「BPA-free」的產品上。

而同樣都是以 PET 製成的罐頭,若有標「BPA-free」,會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約 2 成。

簡單來說,BPA-free」的標示本身,對消費者造成一種「free = safe」(不含xxx = 安全)的錯覺即使消費者已經知道 PET 材質的潛在風險,依然是如此。


溝通的風險(Communicating Risk

作者團隊的研究發現,在商品上標「chemical-free(不含某化學物質)會讓消費者認為這種商品是比較安全的。縱使在給予消費者充分資訊、讓他們了解「取代物」並不表是「更安全」之後,這種消費行為趨向還是存在。

這篇研究反映人面對「不確定」問題時的反應

當必須要做出選擇,其中一個是已經有大量的研究、但爭議性的,另一個則是僅有少量研究的取代方案;此時,一張簡單的標籤紙(或是直接印在商品上),就能決定消費者的選擇趨向

因此,研究團隊在結論裡建議當社會面臨像BPA(雙酚A)、或是其他被認為有風險的物質時,如何將現有的證據正確的風險概念,有效傳達給社會大眾,是十分重要、且須謹慎行事的。

這並不是微不足道的。雖然在這個實驗裡,消費者只是受到「BPA-free」標籤(標示)的影響;但在這個社會裡,還有許多類似的手法,都能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選到了安全健康、但實際上面臨了更高的風險與毒性。

像「BPA-free」這樣的標示,其實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合理的選擇,而只是「引導」消費者去選擇。至於實際在科學研究上的「知」與「未知」,消費者則無從得知。如此一來,真的就是所謂的「不如不換」(regrettable substitution)了。

***

 

面對琳瑯滿目、宣稱自己是安全的商品,筆者也時常如墜入五里霧、不自覺地就被吸引,如上面的實驗受訪者一樣,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雖然相同、但有什麼安全標示的產品。

面對雙酚 A 這類的問題,其實就如同面對食安問題一樣 - 「被爆料的,只是冰山一角。」把握一個原則,少吃、少用、就能減少接觸。

事實上,原本的 PC 也好、PET 甚至 P P也好,所有的塑膠製品、容器,都不要拿來盛裝熱水(不只是滾水,而是所有有熱度的水)、或是偏酸偏鹼的飲品清洗時使用中性清潔劑柔軟的刷洗工具不要將容器內部刮損。

從商店購買的一次性飲料瓶,喝完就回收吧,也不要重覆使用

如此一來,身處在無法拒絕塑膠的大環境裡,至少可以減少攝取這些「塑膠的溶出物」,無論它是否已被證實有害

 

 

參考資料

Laura D. Scherera, Andrew Maynard, Dana C. Dolinoy, Angela Fagerlin & Brian J. Zikmund-Fisher, “The psychology of ‘regrettable substitutions’: examining consumer judgements of Bisphenol A and its alternatives”. Health, Risk & Society, 2014, 16(7-8): 649-666.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黃惠如,壺,」,康健雜誌,201033日。

 

 

( 知識學習健康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ughealth&aid=1957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