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不結婚,同居好嗎?
2016/04/01 21:24:54瀏覽3206|回應0|推薦51

本文編譯自:http://www.livescience.com/54076-marriage-childbearing-trends.html LiveScience

 

根據一項調查美國人對結婚、養育小孩、性生活態度的研究發現,跟十年前相較之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沒有結婚」的狀況下,與親愛的另一半同居、甚至一起養小孩;但有趣的是,在這份研究結果中,與十年前相比之下,認同「離婚」的人反而減少了

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全國家庭成長調查中心(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分別在 2002 年、2006~2010年、以及 2011~2013 年這三段期間所蒐集的資料,共計45千人次,年齡介於1544歲之間


當我們住在一起

在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會請受訪者回答「同意 or 不同意」。

這個題目問受訪者說:「你認為,年輕情侶在結婚之前不應該同居嗎?」比較 2002 年與 2011~2013 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人們越來越能接受沒有結婚的同居。女性受訪者的同意比例(沒結婚就不該同居)從 35% 降到 28%,男性受訪者則從 32% 降至25%

美國俄亥俄州 Bowling Green 州立大學社會學系的特聘教授 Wendy Manning 說:「這個趨勢表示人們開始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不結婚的同居』,我會把這種現象稱為『同居革命(cohabitation revolution)』。」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同居,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結婚年齡往後移,而一般人會把『住在一起』當作通往結婚的一個前哨站;當然,這也讓兩個人有機會先測試彼此適不適合一起生活。」Manning 教授說。

「一般人認為『住在一起』是一件好事,並且能避免將來結婚後走上離婚一途的機率。」Manning 教授補充。這不只是教授的推測,根據研究,60% 的女性受訪者與 67% 的男性受訪者認同「婚前同居有助於避免離婚」這個想法。

同樣地,對於「未婚女性可以擁有與撫養小孩」的想法,在過去十年裡,認同的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 2002 年與 2011~2013 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女性受訪者同意的比例從 70% 提高至 79%,而男性受訪者則從 59% 提高至 69%

「其實這跟認同婚前同居的人變多了有關,因為伴侶們很可能在同居的這段期間有了小孩。」Manning教授認為。


同性關係

對於「成年的 gaylesbian 有權利領養小孩」這個想法的態度,人們也越來越能接受。以 2002 年與 2011~2013 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女性受訪者同意(他們可以領養小孩)的比例從 55% 大幅提昇至 75%,而男性受訪者同意比例也從 47% 提高至 68%

至於問受訪者關於「與同性發生性行為是對的」這樣的想法,男性受訪者的接受度比女性受訪者來的較低一些。以 2002 年與 2011~2013 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女性受訪者同意(可以跟同性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從42% 提高至 60%;但由於 2002 年缺乏男性受訪者在這個題目的調查結果,與 2006~2010 相較之下,男性受訪者同意(可以跟同性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從 40% 提高至 49%,雖有提高,但未超過五成。


離婚

在這個研究裡,當人們對於「同居」、「同性關係」的接受度都提高的同時,意外地,對於「離婚」的接受度卻有降低的趨勢

關於被問到「當婚姻關係發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離婚通常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人們的接受度有降低的趨勢2002 年與 2011~2013 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女性受訪者同意(離婚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比例下降了約一成(47%-->38%),而男性受訪者同意的比例也有小幅下降(44%-->39%)。

有些人認為,或許是社會上對於「不結婚而同居」這樣的想法越來越開放,人們對於兩人關係的選擇比以前自由,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是否要與身邊的人結婚。因此,結婚率雖然下降了,離婚率同樣也下降了

有人則認為,這種詢問式的調查,很難得到受訪者對於「離婚」真實的想法。因為當大部分受訪者還只是在考慮是否「結婚」的階段時,他不太可能會說:「我想我們(跟我的伴侶)未來會考慮離婚。」

有些人認為,近幾年來的離婚率下降,是因為父母比以前更在乎孩子的最佳利益,而「離婚」通常會讓孩子處於不利的地位;所以在有孩子的情況下,離婚往往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也有人認為,這跟美國人看待「婚姻」的態度有關。「可能是我們將婚姻看得如此神聖,讓對『離婚』的恐懼相較地被放大了。Manning教授說。


自由與穩固


讀著這篇報導,有趣的是,臺灣與美國竟有類似的發展,也就是結婚與離婚率雙雙有下降趨勢(如下圖)。

選擇結婚的人比以前少,但走向離婚這條路的人也以前少。筆者不禁猜想,或許漸漸地,社會對於「結婚」與「不結婚」會有更寬容的尊重。

以前常會聽到,「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說的似乎是,婚姻剝奪了一個人某些自由,然後用來換取家庭的穩固。關於一個人因為結婚,而失去了多少自由自在,這種主題幾乎遍佈了所有的創作領域。

然而,這麼久以來,這種老祖宗們根深蒂固認為的,以「自由」換取「穩固」的策略,似乎不是那麼奏效

好像是管得越多、人們越反叛了啊(就像管教孩子一樣)。大把的人在社會的潛移默化下步入禮堂;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享受、也發自內心喜歡婚後的家庭生活

試想,當「結婚」與「不結婚」都很好時,選擇結婚的肯定是變少的,那也是我們目前社會正在經歷的;這樣的狀況需要擔心嗎?整體來看,雖然結婚的人變少了,但離婚的比例也降低了

以結果而言,比起強勢地透過社會道德束縛給予自由與尊重,對於社會與家庭的穩固,似乎會有更好的效率與效果。

這篇研究似乎也印證了這樣的推論。

當人們傾向先選擇「同居」關係時,結婚的人看似少了,但透過「自由」的洗禮之後最後真正選擇結婚的人,其實是較不容易離婚的一群。


題外話,在這樣的思考之下,其實,何必擔心讓同性伴侶有婚姻權會撼動家庭的穩固性?

相反地,當環境越開放、越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時,這種「自由」就像是試金石,會鼓勵人們往內心真實嚮往的方向前進,做出的選擇其實更穩固、更可信。

當同性伴侶可以「結婚」,就也代表他們可以「不結婚」。在自由的試金石底下,人們不再為爭取而爭取;漸漸地,人與人的關係,也會自然而穩定的發展。

渴望安定的人,則成為讓家庭穩固、社會安定的一份子,這與家庭成員的性別與性取向都無關;同理,嚮往自由的人,無論性別與性取向,也不會因為社會存在一種叫「結婚」的制度而改變,如果將此制度強加到他們的身上,「離婚」與更多的不穩固也因此發生。


研究資料:

National Health Statistics Reports

Jill Daugherty, & Casey Copen2016. Trends in Attitudes About Marriage, Childbearing, and Sexual Behavior: United States, 2002, 2006–2010, and 2011–2013.
http://www.cdc.gov/nchs/data/nhsr/nhsr092.pdf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ughealth&aid=5208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