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09 11:58:59瀏覽2719|回應2|推薦71 | |
本文編譯自:5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Make Your Gifts Meaningful(LivScience)
圖片引用自:Ollinka/Shutterstock.com 又到了挑禮物、送禮物的歲末時節。然而,歷經了疲憊地逛街、購買、包裝禮物之後,當禮物送到對方手中,只不到5分鐘的時間,那熱情彷彿就像煙火一樣消散了。這往往讓送禮的人,有那麼一點悵然、一點空虛啊。 這或許是可以改變的。根據研究人員幾年來的研究發現,如果採取某些方法來送禮物,是可以提高滿足感的。以下分享研究人員歸納出的幾個小撇步,希望透過這些方法,讓送禮物、與收禮物的人,都能感覺更有意義。 1. 他會想拿到什麼? 能派上用場嗎? 「在交換禮物中最重要的是,你有多了解對方,以及你發自內心的關懷。」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Ryan Howell認為。 也就是說,每個禮物都是為每個人量身設想的。Howell教授在研究時發現,在乎禮物意義的人,不會送給不同朋友相同的禮物;即使這些朋友彼此根本不認識,不需要擔心他們比較收到的禮物。 禮物的「實用性」也是很重要的。 一項2014年的研究發現送禮物的人時常太在乎對方會有多渴望這個禮物、而忽略了收到的人能如何使用這個禮物(E. Baskin et al., 2014) 在這個研究裡,被分派到送禮物組的受試者,大多選擇了比較讚、但是比較不實際的禮物(例如:一張高級餐廳的餐券,但餐廳距離很遙遠(外縣市)),而不會選擇比較實際、但沒那麼讚的禮物(例如:一張市區餐廳的餐券,但餐廳等級沒那麼厲害)。 有趣的是,被分派到收禮物組的受試者,大多選了後者,也就是比較實際的那款禮物。 換句話說,送禮物的一方時常是以「我想送什麼」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用「我想收到什麼」這樣的角度思考。 「送禮物是一種表達,說明自己有多了解這個朋友。」 2. 以對方的名義捐贈 給予,是與快樂感正相關的;簡單地說,就是給予越多,會帶來越大的快樂感覺。(Elizabeth Dunn et al., 2008) 根據一項2009年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快樂指數越高的人往往會捐贈較多,而「捐贈多」這件事本身又會讓人更快樂,進而形成一個正向回饋的良性循環。(L. Anik et al., 2009) 這種快樂,當能因給予而與他人建立連結時,往往會達到最大值。一項2013年的研究發現,比起暱名的捐贈,當捐贈者能以朋友、或是親人的名義捐贈時,是會更快樂的。(Lara B. Aknin et al., 2013) 下回試試看以誰的名義捐贈,當作對方的禮物 – 或許能帶給你們一個神采飛揚的假期喔! 3. 手工(手作) / 或是傳家之寶
有時候,禮物不見得要是「新的」或是「從店裡買來的」。 一項今年3月的研究發現,對於深愛的人,很多人會傾向選購手工(手作)的東西來當作禮物,甚至願意花多 17 % 的價錢去購買。這意味著,多數人覺得手工(手作)的東西能表達更多的愛,而「愛」正是他們希望能帶給這個收禮物的人的。(Christoph Fuchs, Martin Schreier, & Stijn M.J. van Osselaer, 2015) 對於我們深愛的人,「家傳」的事物會是另一個很好的選擇。一項2009年的研究發現,當家族世代相傳了一些其實並不特殊的物品,這些物品身上就被賦予了一種「象徵性」的價值,因而遠高過物品本身的價值。(TW Bradford, 2009) 4. 可親身體驗的禮物 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收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禮物,例如:演唱會門票、旅遊行程套票等,會感覺與送禮物的人更親近。 這種禮物或許不適合送給不太熟的朋友;但對於孩子來說,會是十分有意義的。若這份禮物能為你(妳)與孩子之間留下一起做些什麼的記憶,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個玩具,會是更印象深刻的一份禮物。 「如果這份禮物表達的是愛,能讓禮物加上你(妳)的陪伴,將會是最棒的一份禮物了!」這句話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副教授Allison Pugh,她同時專長於兒童消費心理學的相關研究。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