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1 21:15:11瀏覽2584|回應4|推薦8 | |
(摯友來信轉貼如下) 選舉已經過了,到底是路線正確還是策略正確,其實都不重要了,結果代表一切,正如同前文參與式預算所說的,未來臺北市四年都會進行一場政治及政策大實驗。以現在的小內閣組成來說,柯先天有些不良因素,大家其實選前明明知道,但都裝作不在意,但獲得選舉勝利之後,這些不在意的因素就會慢慢浮現上來 首先就是他難以找尋好的執政團隊人才協助他治理臺北市,為甚麼?因為他是無黨籍。這是無黨籍先天上的政治困境,幾乎沒有人才庫可言,也就是說只能靠人推薦,偏偏臺灣的選民又龜毛一堆,誰說競選團隊不能等於執政團隊?只要是好的人才,能幫我打贏選戰當然可以一起進市政府當政務官,現在大家紛紛避嫌,結果就是這些被某某人推薦的人根本跟你一點選戰的革命情感都沒有,他就是所謂的「客卿」,客卿就是你找我來我就來,你要我滾我就得滾,會有革命情感一起共同奮鬥嗎?柯再怎麼厲害再怎麼神,治理一百人的葉克膜團隊跟治理六萬名員工的市政府團隊,那個控制幅度是不一樣的,一定要靠這些一級機關政務官幫忙,要不你在怎麼嗡嗡嗡,只會累死你而已 再者,從已曝光的人選來說,多半是綠色人馬或是台大醫院體系人選,其實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且跟柯打出的競選口號來比,也不覺得有超越藍綠的感覺,我覺得他宣布的太快了,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慢慢對這個人觀察,以及多方徵詢不同人的看法,急甚麼呢?特別是自己的幾個副手,他們過去的評價呢?這個人真的認同你的理念嗎?以這麼短的時間來說,很難令人相信柯P有好好對這些人進行過瞭解,猜測多半是相信某某人推薦就宣布了,老實講,如果一旦出現意料之外沒調查清楚的情況,那只會對柯P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而已,即便他現在如日中天,似乎做啥都是對的,但是民意如流水,看看六年前的馬英九就知道前人可鑑。 第三,部分所謂專業性的局處像是勞動局文化局或者環保局,要用遴選委員會以及公民參與投票的方式,先不論到底數位落差的情況或臺北市民身份鑑別的機制或投票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可否順利在這麼短的時間被解決,這些都姑且當作技術性問題好了,這些人經過遴選以及投票後,其實也具有某種「民意」,這種民意跟柯P的民意,到底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是甚麼?再來,柯P曾經有說過未來的文化局長是臺北市的文化總監,可以代表市長對有關於文化美學做最終決定,這個很奇怪,那局長上面的副秘書長、秘書長、副市長豈不比這個文化局長還要低階,那要怎麼領導與統合? 我也覺得很多人都說反正做不好做不到再改就好的想法很奇怪,每次的修改就是某種形式對柯P的傷害,這個政治實驗如果不能有當初預估的效益存在的話,那會成為一種笑柄。 第四、請給年輕人機會,柯P講過,年輕人就是欠栽培而已,不要太過迷信那些所謂有政務官經驗的老人,過去就算成功經驗但往往有時候會帶來未來錯誤的可能,因為有經驗主義迷思,扁用過羅文嘉當新聞處長,馬用過林正修當民政局局長,當時都是非常年輕的人,所以特別是有些其實需要年輕人或者讓年輕人去闖闖看的(反正都是政治實驗嘛,哈哈。)局處,民政局、觀傳局等等、都可以讓年輕人去試試看,臺北市的文官系統相對完整與經驗豐富,只要不要亂想一堆有的沒有的,其實都是很可以協助年輕政務官進入情況的,喔,媒體人在這幾波浪潮中已經被證明是落伍的一群了,真的不要再用媒體人了。 最後,對正在進行中小內閣組成我有點綜合建議,我希望柯P真的不要太急,還有三個星期可以慢慢覓才,已經走到遴選的那就去遴選吧,反正是個政治實驗,頭都洗下去了那就洗到底吧,反正天知道到底好不好,但只有兩個人才真的要好好思考與確認,第一個是資訊局局長,柯P的精神跟主軸是「開放政府」,怎麼樣用ICT的技術導入系統與方法讓政府更開放,資訊局局長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他要有技術本位以及行政上的統合經驗,然後要多方確認這個人的來頭與背景,不管是從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還是其他界的管道,都要好好對這個人瞭解一番再宣布,第二個人是研考會主委,他為甚麼重要,去請教您的市政顧問林嘉誠教授,林老師絕對會有非常中肯與實際的看法可以跟你說。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