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九合一選舉看網路治理時代的來臨
2014/11/30 22:54:16瀏覽1563|回應1|推薦4

分了幾篇寫自己對於這次九合一選舉的看法,最後一篇想寫我所看到正在成型中的網路治理。

過去講民主政治在談到參與這塊時總是非常心虛,因為當代民主政治雖號稱「人民作主」,但事實上人民只有在投票時才能做主,甚至投票也不是真正的作主,因為候選人跟公投議題也都不是人民自己,而是那些政黨代替人民篩選出來的。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參與必須付出成本,在搭便車的心理之下,一般大眾只想仰賴政黨跟政治人物去負擔政治參與的成本,自己並不想主動承擔。

網路治理則截然不同。透過涵蓋性無遠弗屆的網路以及google之類的強大搜尋引擎,再加上臉書等社群網路的連結性,公共事務參與的成本被降得非成低。以前當我想要針對某一政策發表個人意見時,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報紙投書,但是被刊登出來的機會很低,又只有閱讀該份報紙的讀者才有可能看見,現在透過網路,我只要把打好的文章貼在一些大型的論壇網站,幾分鐘內點閱率就可能破千,還會有閱讀者立即的回應,這就讓民主政治中的直接參與成為可能。

再者不管是選擇候選人還是政策議題的公投,如何蒐集到足夠的決策資料是對投票人最困難的課題。以前的選民只能靠自己的記憶或他人的講述來參照政府或政黨所提供的書面資料做出選擇,所以政黨跟政治人物對於議題塑造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但是在網路治理的時代,人民可以透過網路自由搜尋相關的資料,形成自己的判斷,所以誰握有「詮釋權」不重要,誰握有資料庫跟懶人包會更重要。

除了選民決策成本的降低,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動員方式的徹底翻轉。過去不管是政黨動員還是政治人物發起的動員,都必須要有一組核心的工作人員去負責聯絡、組織跟安排後勤工作,這些工作快則一兩天,慢則一週一個月,總之都無法達到立即動員的效果。但自從有了網路串連的快閃行為之後,透過網路號召,可以在短短幾小時之內就可能號召出上千人參與群眾運動或是各種動員跟連署行為。過去在應付群眾運動時,政府往往有充足的時間應變,但以現在的動員方式,往往是群眾已經集結完成,政府還在調動警察維持秩序中。

前述兩項網路治理的特性都讓網民成為政治活動中最強大的助攻部隊,因為這些網路難以掌握、難以管理、難以監控,更難以調查預測,它的發展成型很可能只是一兩個月的時間,但卻可能徹底翻轉已經發展一兩年的政治態勢,也就是說這些網路鄉民雖然無法以主角的身份參與政治,但是網路的動員力量卻可以讓他們決定最後的結果,這就是網路治理的特性。

此外網路治理也與「網路宣傳」的理念截然不同。網路科技並非新科技,但是網路治理強調的是一種在虛擬世界裡的價值認同,網友因為在某項議題上的理念相同而相互交流、集結,所以完全出自情感上的觸動,因為被議題或其他網友的言行所感召而主動參與;相反的很多搞不清楚的人以為網路治理就是透過網路去溝通跟宣傳,以為只要成立個臉書粉絲團、拍些微影片或動畫放在youtube就算網路治理,但這只是把網絡當成舊媒體(電視或廣播)來使用,只是單向的「宣傳」,達不到雙向溝通後所產生的「認同」效果。因此網路治理不是把訊息冷冰冰的貼在網路上,而是必須花時間去跟每個來閱讀的網路user互動,交流彼此的價值跟感覺,才能產生「認同」的效果。

最後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世界,但是網路上的感情也是真實的感情,因為每個ID背後都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機器。很多傳統型的政治人物往往只把網路當成一種媒介,選前開一堆臉書粉絲團,拉了一堆支持者進來,但選完之後就把臉書粉絲團放在那裡長草,那些因此受傷的網友當然不會再對候選人付出真感情。所以不要再隨意罵對手利用網軍,那很多所謂的網軍ID 的背後其實都是想到參與公務事務的人,尊重每一個ID才會有可能得到同樣真誠的回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ombie&aid=19424762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01 09:48
是被網路治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