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嶽獨尊玉皇頂 古登封台無字碑-147
2011/07/14 07:31:21瀏覽1911|回應1|推薦12


山東泰安泰山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俯瞰碧霞祠

一堵石壁削崖為碑,巍然屹立,石壁上歷代題勒石刻遍佈,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峰」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

大觀峰西側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令人歎為觀止,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博物館

七百里魯望,北瞻何岩岩;諸山知峻極,五嶽獨尊嚴。寰宇登來小,龜蒙視覺丸;此為群物祖,草木莫鋤殳

泰山極頂-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位於碧霞祠北,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

玉皇廟古稱太清宮、玉皇觀,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

主要建築有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

自入南天門,遊人漫步在平坦的天街上,已消除了一些攀登十八盤時的疲勞。從天街到玉後頂雖又要登百餘石階,但已是大巫見小巫了。從碧霞祠出東神門北折沿盤道再上,在玉皇頂盤路東側,可見一堵石壁削崖為碑,巍然屹立,石壁上歷代題勒石刻遍佈,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峰」。大觀峰西側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令人歎為觀止,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博物館。

大觀峰摩崖高13.3公尺,寬5.5公尺,全文1000字,唐隸文辭典雅,書法遒勁,頗具盛唐風格。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評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舞于煙雲之表,為之色飛」。大觀峰和雲峰上計有唐劉仁願、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題刻-如「置身霄漢」、「青碧丹崖」、「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等字。大觀峰前原建有東嶽廟,乾隆曾題額「資始惟元」、「上摩蒼昊」,可惜民國年間被毀,現僅存台基和清咸豐年間重修的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

大觀峰自最西端「至哉坤元」石刻(西12公尺)至「登泰觀海」石刻處,寬為44.7公尺,自地面至最高處高為14.9公尺,此區域正南向,石刻最密集;自「登泰觀海」偏東南向至東端「張開東《泰山銘》」石刻處長64.7公尺,此區域石刻較少,但包括「宋摩崖」(不包括「一拳石」)。此區域現存石刻共有160處(有的石刻屬於新發現,如:「星辰可摘」、「星宇志氣」等)。

沿階續上,會看到「五嶽之尊」,以為就是赫赫有名的「五嶽獨尊」,拿起相機狂拍,別的遊人說還在後面-「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海拔1545公尺。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係清光緒丁未年間(西元1907)年,由泰安府玉構(愛新覺羅玉構)題書,摩崖高210公分,寬65大字徑55×42公分;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五嶽獨尊」歷來被視為顯示泰山崇高地位的標誌性讚語,儘管唐玄宗《紀泰山銘》已有「五嶽之伯」贊詞,但明確以「五嶽獨尊」稱揚者,卻首見於石介《泰山》一詩:「七百里魯望,北瞻何岩岩;諸山知峻極,五嶽獨尊嚴。寰宇登來小,龜蒙視覺丸;此為群物祖,草木莫鋤殳」。詩中泰山「獨尊」的兩個主要依據,一是泰山體量之大,「岩」乃空間形象,高峻貌;二是泰山存在的時間之久,「祖」有「初」、「始」等義,為時間概念,也可引申為事物根本、母體。正是這種時空特性,賦予了泰山特殊的威嚴和神聖感。大陸人民幣五元版中,背面就是此圖案。

簡單說明一下常用的石刻之名,「石碣」指上小下大,上圓底平,周身為圓或方圓,文字環刻於四周的一種石刻。「石闕」是指古代宮殿、祠堂或墳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築物。「碑刻」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長方形的豎石。「摩崖碑刻」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記事的石刻,又稱「摩崖碑」。凡刻辭較短的題名、題記、題詩,稱「題名」、「題記」、「題詩」刻石。「墓誌」即埋於墓穴內,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標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多建於寺觀。「石造像」是指佛教用岩石雕鑿的各種佛像,又分摩崖造像、碑式造像、石造像。「畫像石」是指將圖像用平面線刻或浮雕的方法刻於岩石之上的一種石刻。

大觀峰石刻有六大特點,首先是跨越時間長,最早的為乾封元年(西元666年)正月十九日,衛將軍魯成縣開國公上柱國劉仁願題名。再是石刻內容廣泛,有告天祭文、奉命致祭文,有詩文、有點景、有題詠等。三是涉及人物多且社會層次豐富;有帝王、王侯將相、文人學者等。四是涉及地域廣,遍及全國。五是刻制形制及藝術形式多樣,有宏篇巨制、有短文小記。六是石刻集中且多重疊、覆蓋。

泰山是中國名山當中石刻最多的山,大觀峰是泰山石刻最集中的部分;已不僅是山峰,而是泰山讓岩石開口,一頁頁講述著的中國歷史。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書法藝術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佈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沿大觀峰西側盤道而上,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階終於到了盡頭,這裏就是泰山的極頂-玉皇頂了,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古稱太清宮、玉皇觀,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玉皇廟紅牆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由山門進廟,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極頂石」,是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碑四周圍以石欄,欄上金鎖密集,這是大陸景點最常見到的景像,象徵情侶愛情如泰山般海枯石爛,只是不曉得未來分手或離婚後,是否還會上山一起解開金鎖?解鎖行動想必更是轟轟烈烈!

極頂石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別處,將是一塊最普通不地的石頭了。但根據地質學分析,它是3000萬年前從海槽中拱起,根植于1萬公尺的地殼深處;有著數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泰山在托舉著它,使它高聳雲天,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以至玉皇廟中的玉皇大帝簡直就成了它的守護神。站在泰山的最高點,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遙想皇帝們千里迢迢來此,是多麼不容易,更難的是那些要伺候皇上上山的「竿夫」們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說明這裏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漢官儀》載:「秦篆刻石東北百余步, 得始皇封所,漢武在其北二十餘步,得北垂圓臺」。清金《泰山志》稱:「山上置圓臺,徑五丈,高九尺,四壁上飾以青,四面如其方色。……廣一丈,圍以青繩三周。燎壇在其東南角,高丈二尺,方一丈,開上南出門,方六尺。」清光緒年間《泰安縣誌》載:「古登封台在嶽極巔,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 題此四字。」

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設壇祭天。《岱史》載,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內有玉簡16片,刻宋真宗祀泰山後土之文。明成化十八年(1482),峰側被雨水沖出玉簡。清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有人於峰側鑿石,得玉匣2個,閉封玉檢金繩,有宋真宗登封玉冊,共17簡,尺寸與《封禪儀》所載相同,巡撫阿裏袞將其獻於朝廷。宋真宗登封玉冊及玉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

在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5.2公尺、寬1.2公尺、厚0.9公尺的石碑,碑身上段稍細,頂上有石覆蓋,碑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因兩面無字,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但也有人說它是石表或石函,或以為碑函、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正因為它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時、何人所立,便成為一個疑問。

此碑不少人認為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於焚書;如明代王在晉稱:「東海長流石未枯,山靈愛寶隱元符;縱教烈焰焚經史,致使秦碑字也無」。清乾隆皇帝更斷言:「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雖云以身先,大是不經事」。不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同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可見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再說,焚書之舉是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前213)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後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書的計畫,並為此立無字碑。於是,又有人推測此碑原是有字碑,經長期風雨侵蝕,文字風化剝落殆盡,致成了無字碑。但這看法從現存的無字碑看,風化情況並不嚴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稱為無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認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無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麼到宋代不可能剝蝕得一字不存。 

由於兩種說法難以成立,又有人推測此碑可能是漢武帝所立。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可見,漢武帝確曾在泰山頂立過石碑,而且史書沒有說他曾「刻石」,因此說「無字碑」為漢武帝所立。清代顧炎武在《山東考古志補錄·辨無字碑為漢碑》中,否定無字碑為秦碑,力主無字碑係漢武帝所立。

顧炎武論證說,《史記》記載秦始皇刻石,無不先言立石,後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確記載。如果秦始皇在泰山別立一座不刻文辭的無字碑,《史記》不可能不加記載。同樣,如果漢武帝在泰山立石後,又刻上文辭,《史記》、《漢書》也不可能不記載。不過人們對此說還是存有一些疑問,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怎會只立一座無字碑,而不在碑上刻以文辭為自己歌功頌德呢?這畢竟與漢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顯然,在找到確鑿的證據以前,無字碑之謎還無法真正解開。

對於此碑,郭沫若在1961年上旬登泰山時,在他寫的《觀日出未遂》一詩中說「磨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也肯定了是漢武帝所立。原詩已刻成碑立於無字碑的一側,與明代張銓的詩碑相對(張銓認為是秦始皇所立:「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

「古登封台」碑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說明這裏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

站在泰山的最高點,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泰山高聳雲天,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碑身上段稍細,頂上有石覆蓋,碑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因兩面無字,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

「五嶽獨尊」四字是正楷書體,係清光緒丁未年間愛新覺羅玉構題書;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更多相片請點閱(山東泰安泰山風光

背景音樂-天上人間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5424216

 回應文章

阿麗瑪
147篇
2012/01/16 15:15

果真是登泰山一覽眾山小.......

這.....既然無題字怎能喚作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