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1 04:57:52瀏覽858|回應0|推薦21 | |
布達拉宮入口處,旁邊立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碑 入口處並不在布達拉宮正面,而是東側的一牆隅,一個簡樸狹小的門口 穿過布宮入口以後,沿著一條小徑前行,就來到布達拉宮山脚下面的「雪城」 爬着又長又陡的樓梯,走向聖殿 在布達拉宮半山腰往下看,藥王山、布達拉宮廣場清晰可見
布達拉宮號稱「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的宮殿佈局、土木工程、金屬冶煉、繪畫、雕刻等方面均聞名於世,體現了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高度的建築藝術,成就了布達拉宮的偉業;它依山建造,由白宮、紅宮兩大部分和與之相配合的各種建築所組成。眾多的建築雖屬歷代不同時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修建,使整座宮寺建築顯得非常雄偉壯觀,而又十分協調完整。在建築藝術的美學成就上,達到了無比的高度,構成了一項建築創造的天才傑作。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建築相結合的例證,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是數以千計的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相結合的建築類型中最傑出的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例證。保持了歷史原狀布達拉宮現存的設計、材料、工藝、佈局等均保存自西元7世紀始建以來,歷次重大增擴建和重建的原狀,真實性很高。布達拉宮不僅在整體建築上有著創造性的高度成就,而且它的各部分的設計、藝術裝飾(雕刻、彩畫等)都達到很高的成就。 繞行布達拉宮一圈「轉經」之後,約是早上九點多時間,便進入一生最大心願之一的布達拉宮內參觀。購票是憑身分證件先取得時間分配的購票證,再依時間前往購票。離入口還大老遠的,便開始一項嚴格的安檢。雖說是大清早,但布宮前的人潮仍然浩浩蕩蕩,有遊客,有藏民,有外籍人士……,各種人流朝著一個方向-布达拉宮的售票處前進。經過第一道大門後左轉,才是售票處。 門票並没有網上所說的那麼緊張,雖然售票處前已經排上了長長的人龍,好在售票員手脚俐落,很快買好票。淡季票價100元/人。布達拉宮入口處,旁邊立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碑;入口處並不在布達拉宮正面,而是東側的一牆隅,一個簡樸狹小的門口,就像進入普通人家一樣。這大大的出人意料:一個這麼神聖雄偉的殿堂,入口處竟是如此的簡樸狹小。 再經過三次安檢,終於進入布達拉宮,除了相機和錢與身份證件,其他最好都别帶,免得過不了安檢;違禁物品的範圍很廣,連防晒霜等液體都不能帶。最好不要跟旅行團參觀,跟團的弊端就在於團隊遊客在布宮内是限制參觀時間的,而自助遊布達拉宮的散客没有限制,這樣才有充足的參觀時間。對於不了解的部分,也不用擔心,到處都是旅行團,很容易就能跟個團旁聽一下講解。 穿過布宮入口以後,沿著一條小徑前行,就來到布達拉宮山脚下面的「雪城」。「雪」是下方的意思,專指山上城堡正對下方的村鎮;「雪城」指布達拉宮山下正面所有建築的總稱。雪城是布達拉宮建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功能劃分主要有三類:一是三大領主(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設立的集行政、司法、監獄、稅收、鑄幣等職能為一體的辦公場所;二是為統治者提供生活服務的機構;三是僧俗貴族、官員的宅院及低等職員、工匠、農奴的住所。 雪城是免費參觀的。雪城是歷史的教科書,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建築內容和文化內涵,是認識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例證。雪城開闢了演示藏族傳統民族手工藝製作全過程的動態展示區,增強了與遊客的互動性、參與性,可以使遊客更深入、更生動地瞭解西藏的歷史文化。遊覽雪城,不僅可以加深對布達拉宮全面、真實、歷史的了解,也可以認識西藏的發展變化。 爬着又長又陡的樓梯,走向聖殿。沿布達拉宮的坡道呈「之」字形,下半部分是用不規則的石塊鋪成,上半部分是用長條石砌成,坡道較陡,但不是很費勁,雖然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公尺,感覺除了有些喘外,整體都還可以,高原反應不是很嚴重!其實,由於位處高原地區,尋常幾步台階路,都會讓人喘氣的,甚至步子稍微快一點,動作稍稍大一些,爬個樓梯,都會有這種喘氣的情形。 緩慢的繼續蜿蜒攀高,遊人不多,大多是藏區來的信眾。在布達拉宮半山腰往下看,藥王山、布達拉宮廣場清晰可見;往上仰望,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羣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四際打量,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壯觀的特色。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牆外形向上傾斜,呈一個巨大的方錐体,顯得更加雄偉壯闊。宮殿外牆厚達2~5公尺,基礎直接埋入岩層;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築,高達數十公尺,每隔一段距離,中間灌注鐵汁,進行加固,提高了牆體抗震能力,堅固穩定。其白宮外牆表面是用石灰漿從上往下澆灌,形成斑駁粗糙的線條,有一種粗狂質樸的美感。而牆體上那一排排又窄又小的窗子,則像一雙雙深邃神秘的眼睛注視着大千世界、芸芸眾生。 屋頂和窗簷用木製結構,飛簷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做,脊飾。閃亮的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築風格。屋簷下的牆面裝飾有鎏金銅飾,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佈滿了鮮豔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置身其中,如步入神秘世界。 布達拉宮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紅宮前面有一白色高聳的牆面為曬佛台,在佛教的節日用來懸掛大幅佛像掛毯。走完白宮外面的坡道,就來到第三道安檢,即白宮東側入口處,從這個入口處開始就進入了布達拉宮殿内。再穿過白宮内幾處通道,直接來到布達拉宮正面白宮第四層屋頂的平台上,要先去參觀紅宮。 為什麼進了白宮不先參觀白宮?而是穿過白宮先去參觀紅宮呢?這是因為布達拉宮的門票購買很特别,它不是在布達拉宮外面的入口處,而是在紅宮前面的這個平台的一側,也就是說要爬完宮外的坡道,進入白宮後才能購票(即中途購票)。而且,參觀布達拉宮的順序,都是憑票先進入紅宮(第四道安檢),然后按順時鐘方向,出紅宮、進白宮、再出白宮,從第三道安檢處出來結束參觀。 先來認識布達拉宮(英譯:the Potala Palace)的基本資料:「布達拉」係舟島,是梵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俗稱第二普陀羅山。海拔3700多公尺,占地總面積36萬餘平方公尺,建築總面積13萬餘平方公尺,主樓高 西元631年(藏曆鐵兔年),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宮殿有999間,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這一千間殿堂的三座九層樓宇,就取名叫布達拉宮。「樓群一側為藏王的寢宮,中間宮殿的頂部建有佛塔,另一側是後宮。在後宮與中間宮殿之間架有四層樓高的銅鐵鑄空中廊橋。那時的布達拉宮外有三道圍牆,最外一堵圍牆直到今天北京路上的白塔處」,「那時布宮的三大建築,均通體粉白,聳立在紅山上顯得聖潔而雄偉,藏民們都稱之為『白色的宮殿』」。 然而,布達拉宮就它的佈局、佛像、供物等,與西藏其他的寺廟並無差別,為什麼稱之為「宮」而不是「寺」?這是由於當時西藏還不是政教合一的政體,當時的布達拉宮只是藏王的宮殿,並無香火。「自從五世達賴喇嘛受清順治皇帝冊封成為西藏政教領袖後,布達拉宮不僅是政權機關所在地,也是藏傳佛教大活佛的居所,於是布達拉宮自然成為藏民頂禮膜拜、供奉香火的聖地了」。 1645年(藏曆木雞年),五世達賴喇嘛為鞏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政權,由第司索朗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白宮」及宮牆、城門、角樓等,並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於是,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1690年(藏曆鐵馬年),第司桑傑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紅宮」。以後,歷世達賴喇嘛增建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築。特別是1936年(藏曆火鼠年)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建成後,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 參觀布達拉宮,最值得一看的是安放歷代達賴喇嘛遺體的靈塔。從五世到十三世,除了被革除教職的六世外,其餘八位都建造了奢華的靈塔。這些靈塔大小有別,但形式相同,均由塔頂、塔瓶和塔座組成。塔頂一般十三階,頂端鑲以日月和火焰輪。塔瓶存放遺體,分成內外兩間。外間設佛龕,供千手千眼觀音像,內間一床一桌,床上安放達賴屍棺,書桌上放置達賴生前用過的一套法器和文房用品。所有靈塔都以金箔包裹、寶玉鑲嵌,顯得金碧輝煌。 另特須說明的是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離開西藏。此後,布達拉宮就不再是政治活動的場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 牆體呈紅褐色,所以稱為紅宮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羣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 藏族工人繼續在打阿嘎土,一邊勞動一邊唱著歌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牆外形向上傾斜,呈一個巨大的方錐体,顯得更加雄偉壯闊 第三道安檢,即白宮東側入口處,從這個入口處開始就進入了布達拉宮殿内 屋頂和窗簷飛簷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做脊飾 內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置身其中,如步入神秘世界 牆體上那一排排又窄又小的窗子,則像一雙雙深邃神秘的眼睛注視着大千世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