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27 08:47:24瀏覽1120|回應0|推薦15 | |
從獨立廳出來右轉,順著櫟樹街滿地的秋黃,不遠的距離,在巷子裏,就是木匠廳。這是一座兩層磚砌建築,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老城區的栗樹街(Chestnut Street),是美國早期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會議廳。它完成於1770年到1773年,屬於美國現存最古老的行會費城市和費城縣木匠公司所有。木匠廳是由建築師羅伯特·史密斯設計,喬治風格。 1774年9月5日到10月26日,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第一屆大陸會議在此舉行。 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或作大陸議會,是指北美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間組成的聯合議會,是為美國國會的前身。會議召開的原因,是因18世紀中葉以來,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經濟爭議不斷升級。1773年波士頓倒茶事件後,英國國會向馬薩諸塞州實施《強制法案》,激化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緒。當時麻薩諸塞的輝格派認為英國的納稅政策與《強制法案》,俱侵犯殖民者的權利,故此他們號召北美各個殖民地的殖民地議會派出代表,共謀應付對策。 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在馬薩諸塞和維吉尼亞的號召下,除喬治亞以外的12個北美殖民地的56位代表,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馬薩諸塞的代表有塞繆爾·亞當斯,塞繆爾的堂弟約翰·亞當斯(後來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代表團長約翰·漢考克等人。維吉尼亞派出了喬治·華盛頓(後來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派屈克·亨利、理察·亨利·李、和代表團長佩頓·倫道夫等人。佩頓·倫道夫當選為會議主席,約翰·亞當斯在會上最活躍,是會議的靈魂人物。 第一屆大陸會議一共有三項重要決議:約翰·亞當斯起草的《殖民者權利宣言》(闡述殖民者反抗原因、困境及應得之權利)、《大陸協定》(決議1774年12月起開始罷買英貨)、及《致英皇請願書》(要求撤回《強制法案》並重申向英皇效忠)。此外,議會同時決議在1775年5月召開第二屆會議,以跟進英國國會的反應,並且邀請英屬魁北克省等其他殖民地加入會議。 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前夕,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這場戰事被殖民者視為英方對己方訴求的武力回應。第二屆會議在1775年5月10日召開,與會者大致與第一屆相同:魁北克省未有派員出席,而喬治亞州則在7月才正式選派議員。第二屆會議在當時通過兩項重要決議:《武裝宣言》(闡述殖民者拿起武器反抗的權利、仍重申效忠英國)、以及向英國遞交《橄欖枝請願書》(再重申效忠英國)。此外,會議也開始統籌戰爭。第二屆會議任命維吉尼亞州議員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前往支援波士頓戰役的麻薩諸塞民兵;議會亦開始籌募士兵補給,並發行紙幣。 自1775年中葉起,大陸會議開始試圖扮演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領導機構。而在1776年7月,大陸會議發表《美國獨立宣言》後,正式成為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領導機構,不過會議事實上非常依賴十三個構成州之議會所提供的財政及軍事支援。1776年12月及1777年9月,大陸會議兩次因英軍攻勢而逃離費城,再加上大陸紙幣不斷貶值,而會議又不能付清士兵的服役及退役薪資,俱使到會議威信嚴重受損。 此外,各州代表對於永久性邦聯的設立存有相當大分歧,致使《邦聯條例》雖在1776年已開始起草,並在1777年交付予各州簽署,卻要到1781年3月1日才獲得十三稱成州的全數批准。《邦聯條例》通過後,第二屆大陸會議宣告結束,並更名為邦聯議會(議員仍繼續使用大陸議會稱號)。 許多政要訪問過木匠廳,其中包括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倫·E·伯格、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與希爾維亞王后、捷克總統哈維爾、德克薩斯州州長(後來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和賓夕法尼亞州州長湯姆·里奇。 1970年4月15日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和美國國家歷史地標,成為國家獨立歷史公園的一部分。今天,木匠廳仍然是木匠公司的會議廳,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超過15萬。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