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20 08:29:47瀏覽984|回應0|推薦12 | |
這句話前一句是「來來來來台大」。我沒讀過台大,也沒在台大當過校長或教官、教職員,甚至連台大的保全、駐衛警或清潔工也沒幹過,所以台大沒和我有過任何關係;雖然這30年,被台大畢業生當的總統,搞得「天怒人怨、民生凋敝」,但這並不是我要介紹的主題。是的,我要介紹的是後面的一句話-去去去,去美國。在加拿大之行後,我又馬不停蹄的去了美東四城及加拿大境內的尼亞加拉瀑布;走了華盛頓特區、紐約州、紐澤西州、馬里蘭州、賓夕法尼亞州與麻薩諸塞州;主要城市包含紐約市、費城、華盛頓、波士頓…....。 我不是第一次去美國,1997年還在職時,當時剛剛開放在職可以申請去大陸(含港、澳)以外的地方旅遊;於是,全家去了美西的加州、內華達州與亞利桑那州;去了大峽谷及洛杉磯、舊金山與拉斯維加斯等城市。那趟美國行,證實了美國人和我一樣有二個眼睛,二個耳朵與一個嘴巴,鼻孔也是二個;有很多老黑、老白比我高,但大部份美國人比我矮,這是我去過美國後最大的發現與驕傲(在迪士尼樂園與洛杉磯和舊金山逛街時,都能證實我的看法)。 不管對美國喜歡不喜歡,這個20世紀到21世紀,地表上最強大的國家,都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甚至周遭的每一件事;當年,讀書讀得好的要去留學,音樂、運動、美術.......等等出人頭地的要去升造;甚至連我們的政客,想更近一步攀登大位,也得乖乖去美國報到朝聖;堅持不願去的,就只能乖乖的「換柱」、「韓黑」........。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得看老美的臉色;所以,美國我再一次來到(中間20年沒來,是因為簽證還得面談,所以不願去花錢受氣,直到馬英九政府爭取到免簽,才考慮再來看看),再看看他們比我們優越多少?進步多少?特別在去過歐洲半數國家之後,我的比較心理更強大了。 11/12當天剛送完陸團,就直接在機場換個櫃台辦好了出境手續,先在環亞貴賓室好好美食一頓(在二航出境櫃檯後的PRIORITY PASS貴賓室),發現這間貴賓室的牛肉麵更好吃,小小一碗,連吃三碗,值得。長榮直航班機,全里程數是11277公里,去程飛行時間14小時;吃二頓飯,看了二部影片,一片是丹佐華盛頓的「私刑教育2」,還有一片是湯姆克魯斯的「不可能任務-全面瓦解」。單這二片,就讓我消磨了三個多小時,至於其他數十部片子,不管是院線片,還是世界名片,看了就睡著;來回近三十個小時,除前述二片外,其他號稱大師名作或極有深度的電影,都無法一口氣從頭看到尾,好萊塢電影確有他的商業吸魅力。 坐飛機的次數已無法計算,今年最大的結論-長榮、華航經濟艙的座位,寬度與長度還是最舒服的,包含與國泰、日航、阿聯酋、卡達、土耳其、荷航、加航、澳航、國航、東方、南方.......;全方位的服務也是最佳,雖然我認為已退步了,但與前述航空公司相比,仍然能獲得更多讚揚!長途飛行的感覺,就不再描述,嘗試過的體會深深,沒有嘗試過的說了也沒感覺;總之一句話,科技已那麼進步,「瞬間移轉器」為什麼還不問世呢? 下面摘錄維基百科對美國的介紹,有興趣的可繼續看下去;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為 U.S.A.、通稱為 United States、縮寫為U.S.、或America、The States),中文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美國本土48州和聯邦特區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還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著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國擁有98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依陸地面積定義為第四大國);同時擁有接近超過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為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美國地形與氣候複雜多樣,是多種野生動物的家園。 一萬五千多年前,古印第安人自亞洲遷徙至北美大陸。16世紀歐洲開始殖民北美。現今的合眾國起始於東海岸的13個英屬美洲殖民地。歐洲七年戰爭後,大不列顛王國與其殖民地之間的爭議愈發劇烈,最終導致在1775年爆發美國革命。1776年7月4日,正與大不列顛進行獨立戰爭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協同一致發表《獨立宣言》。戰爭終止於1783年,大不列顛王國承認這13個北美殖民地脫離管轄而獨立,與其簽訂《巴黎條約》。這場戰爭也是第一場成功脫離歐洲殖民帝國的獨立戰爭。1781年,《邦聯條例》在邦聯13個構成州獲得通過,共同組成了邦聯議會。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完稿,將「美利堅合眾國」改制為聯邦體制,聯邦政府隨之成立。1791年,合稱為權利法案的十條憲法修正案獲得批准,擔保了基本民權。 美國自19世紀開始在北美通過強行移置原住民,征服及購買等方法大力擴張領土,隨著逐漸不斷地承認擴張領地為新州份,至1848年美國疆域已橫跨整個北美大陸。19世紀下半葉爆發的內戰,使曾經合法的奴隸制度得以終結。在19世紀末,美國已將其領土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美國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自那時起也開始蓬勃發展。隨後美西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勢力進入加勒比海地區及太平洋西部;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奠定其作為一個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地位。儘管在1930年代經歷經濟大蕭條,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後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個曾將其投入實戰的國家。戰後美國與蘇聯進行了數十年冷戰,頂峰時期的太空競賽促使了人類第一次登月計劃的成功。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上唯一超級強國。 美國作為一個高度已開發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購買力平均則位列第二。在國民平均薪資、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力等社會經濟學表現指標上,美國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國經濟已步入後工業時代,服務行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位列世界第一。同時,其生產製造業規模也極為龐大,位居於世界第二。僅占據全世界4.4%人口的美國,貢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軍事開支,這使其在經濟和軍事上均處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美國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力量,也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美國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的創始成員國。 「The United States」這個名字是對美國最傳統和正式的名稱,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場合,國家安排需求說到美國時,一般均必須運用此通稱。最初是複數,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1856年批准使用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直到美國內戰結束後才使用單數,「The United States is」。現在單數形式是標準,簡稱爲U.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約翰·迪金森編寫於1776年6月17日的聯邦條款第二草稿出現,縮寫是U.S.A.。作為法定政權的名稱,它的應用度並沒有US廣泛。雖然兩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範圍,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使用ISO標準,簡稱就是U.S.A,除此之外,美國簽署官方文件必須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因為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美國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中譯不同,前者指美洲,後者指美國。「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哥倫布,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 美國早先在清朝時因國旗的圖案而獲別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銀行之一 — 花旗銀行(Citibank)。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唎𠼤」,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 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後採裨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參見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及至宣統退位前簽訂《各國禁菸公約》為「美利堅合眾國」。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錄》)、「彌利堅」(《四洲志》、《海國圖志》)、「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別名)譯名等等;日本與華交流亦受影響,例如江戶時代《神奈川條約》使用美國譯名「米利堅合眾國」、「亞墨利加」可見於《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日文簡稱「米國」由來。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南韓(標準韓國語)為「美國」,在北韓(文化語)則為「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 Kỳ」,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考古學研究顯示,西元前5萬年左右人類開始出現在美洲。基本與人類出現在日本和斯堪地那維亞的時間相同。史前移民來自亞洲和歐洲。主要的移民活動發生在約1.4萬-1.1萬年前。之後形成美洲原住民。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哥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國第一個短暫殖民地。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乃狄克和德拉瓦河谷。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的三次英荷戰爭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13個殖民地(新罕布夏、馬薩諸塞、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德拉瓦、馬里蘭、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喬治·華盛頓領導。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獨立。1787年的制憲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邦聯構成州中的9個州批准生效,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聯邦制國家。 19世紀起,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天定命運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民」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三倍,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也割讓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一半的領土給美國。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主導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擴展奴隸制度的(並非反對奴隸制),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擴展奴隸制度。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也確立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3年為止。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在戰爭最後階段,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於戰爭從未在美洲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經濟大恐慌最終終結了共和黨數十年主導美國政治的地位,民主黨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上台執政。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黨專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韓戰、越南戰爭、5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後於1969年7月20日(美國時間)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隔離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1964年民權法案也定下條文禁止對任何種族及性別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雖然如此,美國種族問題及經濟不平等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羅納德·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美國民眾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2009年1月20日,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侯賽恩·歐巴馬宣誓就職,於2017年1月卸任。2017年1月20日,美國歷史上最年長的總統唐納·川普宣誓就職。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紐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夏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57]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58]。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如今則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個高原內陸盆地—大盆地,該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間的沙漠稱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大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達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萊斯、大峽谷和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納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立憲共和國,1789年正式生效的《憲法》是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財產權。雖然美國獨立宣言被認為是世界人權進展的里程碑,其後制定的憲法被視為是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文獻,但美國本身歷史證明,其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865年奴隸制度廢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權;1964年《民權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種族歧視的法律。 聯邦權力機構本身有三個分支,且互相監督和制衡(三權分立):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擁有聯邦立法權,宣戰權,條約批准權,政府採購權和彈劾權;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准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下級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擁有釋法權和推翻違憲的法律的權力。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萬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萬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一百萬人的大都會。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從中國人的構成在紐約和布魯克林最迅速增長的人口。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卻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據2008年統計,約3億1480萬(99.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8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漢語、塔加洛語、越南語、法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