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7/26 09:15:14瀏覽2102|回應1|推薦15 | |
先說個西藏巴姆(女妖)的故事,當然看這個故事,多少需要一定的西藏常識。有三位美麗的拉姆(仙女),不幸誤入歧途,開始吃人作惡。薩迦法王得知此事後大顯神通,將三個已淪為巴姆(女妖)的拉姆鎮壓在薩迦寺內,用鐵鍊捆住她們。傳說人們在提到她們時切記不可直呼「薩迦巴姆(女妖)」,而要用「薩迦拉姆(仙女)」尊稱,否則,每喊一次「薩迦巴姆(女妖)」,她們身上的鐵鍊就會鬆一分。相傳識別和管理「薩迦巴姆」的權利,屬於薩迦寺的歷代法王。 薩迦寺,有一座「巴姆」神廟,凡被認定為薩迦巴姆的女人,都要在殿內立一個俑像和假面;俑像有大有小,假面有好有壞,但全部都是蓬頭垢面,恐怖猙獰,一律被用鐵鍊緊鎖。殿裡的巴姆俑像,有上百位之多,俑像的真人有的已經死去,有的還活在世上。凡是被列入鬼籍的女人,每年她們本人或是其家人,都要來薩迦寺,還要給巴姆的俑像呈送供養衣袍、靴子。據說薩迦巴姆特別喜歡往外跑,擺放在她們俑像前的靴子,不到一年半載,便被磨得面目全非。 這些平時被鐵鍊緊緊鎖著的俑像,表情猙獰,個個似乎欲掙脫鐵鍊,逃出寺門的樣子。一旦哪個鐵鍊鬆弛或斷條,說明這個巴姆已經出逃,俑像猶在,可她的表情顯得比平時疲憊,說明這個巴姆正在外面疲於奔波。發生這樣的情況,薩迦寺火速報奏嘎夏政府。嘎夏政府一接奏報,就向全市發出通令……。例如,一位名為像雄多吉普赤,是西藏日喀則南木林人,她手拿擠奶桶的俑像造型,來源於被召時真實的生活形象;成為魔女後,她是薩迦法王重要的保鏢之一。 還有一位巴南卡卓瑪,傳說是位忠心護主被惡人折磨致死的法王侍從熱將桑那的轉世;因為護持法王有功,至今她的後代,在每年的堆欽儀式上,都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坐在僧人之間。另一個騎箱子的巴姆,有一點像西方故事裡騎掃帚的巫婆,她們白天暗中觀察獵物,和常人無異,甚至比常人更加體面動人;夜裡則原形畢露,青面獠牙,面目猙獰,以捕食人肉為樂,十分恐怖。 這樣故事在西藏不同地區,有不同版本的騎箱子女妖的故事。在拉薩就有一個肉舖女妖的故事:傳說一個僧人被師傅派去買肉,結果肉舖女老闆是個女妖,女妖在賣肉的過程中,神鬼不覺的在僧人身上做了記號,打算晚上吃了他。幸而被僧人的師傅及時發現,一番鬥智斗勇後,僧人才僥倖逃脫妖口。在拉薩甜茶館公眾號《衝賽康肉舖女妖》前兩集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薩迦寺名中的「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意即「灰白土」。其來源就因薩迦寺前的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的岩石,長年風化如土狀而得名。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仲曲河橫貫於兩寺之間;北寺位於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南寺位於仲曲河南岸的平壩之上。 西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1034年-1102年),發現本波山南側的山坡上,土呈白色,帶有光澤,呈現瑞相,即出資興建寺院,後來被稱為「薩迦闊布」;但十分簡陋,這便是薩迦北寺的前身;此後逐漸形成了薩迦派。薩迦寺採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塗抹寺牆,故薩迦派又俗稱「花教」。 薩迦派採用血統傳承和法統傳承兩種傳承方式。貢卻傑布圓寂之後,其子貢噶寧布(1092年-1158年)主持薩迦寺;貢噶寧布學識廣博,使薩迦派教法趨於完備,故被尊稱為「薩欽」(薩迦大師),成為薩迦派初祖。貢噶甯布的次子索南孜摩為薩迦二祖。三子扎巴堅贊主持薩迦寺57年,為薩迦三祖。四子貝欽沃布的長子薩班貢噶堅贊(1182年-1251年),簡稱薩班,或薩迦班智達,為薩迦四祖。 文化大革命期間,薩迦寺遭到嚴重破壞,薩迦北寺變成一片廢墟。改革開放後,薩迦寺逐步獲得修復。21世紀初,大陸將薩迦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共同列為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成立了薩迦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指揮部,負責維修工程的全面工作。2005年至200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薩迦北寺遺址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及局部發掘保護。 薩迦寺是很雄偉壯觀的,薩迦寺是薩迦派的主寺,在13-14世紀間的70年左右的時間裡,薩迦王朝統治全藏,這裡成為薩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中心。所謂薩迦王朝,即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國師」,統領天下釋教,並委託八思巴創制蒙古文,這也是元帝任命帝師之始。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命八思巴總領總制院以「管領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賜珍珠詔書。1265年八思巴返回薩迦封授各地僧俗首領,分烏思藏為十三萬戶,任命釋迦桑波為第一任薩迦本欽管理烏思藏地方,忽必烈為此任命並賜釋迦桑波「衛藏三路軍民萬戶」之印鑑,薩迦政權正式建立。 薩迦寺是藏傳佛教中的薩迦派;所謂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寶王,1034—1102年)。顯教的修持主要有《中觀和唯識兩派的發心》、《修心遣離四種貪著》和《修持七義》等法類。薩迦派最大的特色在於薩迦寺外牆塗有黑、白、紅三道不同顏色圖案,甚至薩迦古城外牆也都是黑、白、紅三色,這與其它藏地藏房或寺廟是最大的區別,也是被稱「花教」的緣由。 薩迦寺全寺共有40多個建築單元,規模宏偉。當年貢卻傑布初建「薩迦闊布」,即薩迦北寺的前身,當時北寺規模很小,結構十分簡陋。貢嘎寧布對薩迦北寺的修建作出重要貢獻,創建了「拉章夏」作為修法之所,隨後修建了「古絨」建築群,由護法神殿、塑像殿、藏書室組成。薩迦北寺的主要建築「烏孜寧瑪」大殿也是貢嘎寧布創建,經其子索南孜摩、扎巴堅贊等人擴建,後來又加金頂。 元朝時,在該大殿西側又興建了一座八根柱子的配殿,俗稱「烏孜薩瑪殿」。後來歷代薩迦法王,先後在山坡上擴建薩迦北寺,增建了不少建築,形成了逶迤重疊的薩迦北寺建築群。14世紀以後,由於宗教活動中心逐漸轉移至薩迦南寺,北寺不再有大規模建設。1950年代已有許多建築坍塌,60年代又受到人為破壞,大多數建築僅存殘垣斷壁,只有貢康努、拉章夏、仁欽崗等少數建築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獲得修復。 薩迦南寺經過多次擴建及修繕,形成了規模宏偉的建築群,平面呈方形,有高牆環繞,總占地面積14760平方公尺。薩迦南寺城牆內最早的建築為拉康欽莫(大佛殿)。進入大佛殿之後,便不允許拍照了,在大殿裡面最多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走進寺院,由地面的石板光滑程度,就可以想像出它的歷史。 大殿內有四根極其出名的「四大名柱」作為支撐柱;目測為十公尺左右,一人無法環抱。說來也怪,薩迦寺的歷史固然悠久,可這如此高大粗壯的柱子當時又是如何而來,真是令人稱奇;也是為此才會有這麼些傳說吧!「猛虎載」(相傳該柱由一隻猛虎負載而來),「野牛牽」(相傳該柱由一野犛牛用角頂載而來),「忽必烈柱」(相傳是忽必烈所賜),「墨血柱」(相傳是海神送來的流血之柱)。因為有這些說法,也才能說明為何當時沒有起重機或者其它更先進的技術,這大雄寶殿卻可以仰仗這些圓柱而建立起來。 殿頂也是木質結構,橫梁也由極粗且勻稱的木頭支撐。據說文革時期,被用作糧倉,所以倖免於難。白海螺應該算是薩迦寺的鎮寺之寶,傳說是元帝忽必烈為報答八思巴大師為其灌頂之恩所贈。就是當進入大雄寶殿之後會聽到的那聲海螺聲;終年都有喇嘛拿著白海螺在手上,您走過之時向他說你要保佑或者祈禱的人的名字,他就會為你吹響一次海螺,當然不要忘了布施十塊八塊的都是心意。 哈著腰穿越主殿中一個小小的通道,等直起身來時,已驚訝得不能言語。神佛們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所在,幽深的時光隧道,壁立而起的,是一面碩大的經牆!這面牆全由一格一格的經書堆砌而成,粗粗測量一下,高約9公尺,寬約60多公尺!彷彿萬里長城的一截飛身來此,掩埋下無數的智慧與情感。 千百年的時間裡,就在這薩迦寺裡,一代又一代的僧人持筆蘸著金汁或墨汁,用梵文或藏文,一筆筆虔誠地翻譯著、抄寫著、膜拜著。行走在這面牆前,沒有光,沒有聲音,卻好像擁塞著千百年來抄寫經書的高僧們的呼吸,觸摸得到他們的手澤。他們的靈光,在高聳的經牆上閃閃爍爍,滴瀝而下,讓我們為自己的凡俗與無知而汗顏。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經書,以如此恢弘的方式擺放,內心既激動又肅穆。只憑這一面牆,薩迦寺已然成為當之無愧「第二敦煌」! 寺廟左手邊,有個「解脫梯」;看到這個名字,莫名的心中一震。拾梯而上,梯子的扶手已經油光發亮的好像銅鐵一般。台階以鐵皮蒙上,中間還有佛教符號「雍仲」及「十字金剛杵」。細節非常精緻,寺廟的鎖都是沿用舊式門鎖,足見其大氣和歷史根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