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5 09:20:16瀏覽3001|回應0|推薦9 | ||||||||||||||||||||||||
明孝陵神道石刻 明孝陵神道石刻 明孝陵神道石刻 明孝陵金水橋 明孝陵文武方門 明孝陵盛隆唐治碑 與中山陵建築群前後輝映的是「明孝陵建築群」。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后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乃至中國最大的皇帝陵墓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謚「孝」,以顯示他「以孝治天下」,他的陵墓,就依他的謚號而稱「孝陵」。 建陵工程始於明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前後歷時30餘年之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陵墓規模宏大,周圍45里。整個孝陵建築群分前、後兩大部分。前部從下馬坊開始,經禁約碑、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河橋、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欞星門,是孝陵引導部分神道。 後部由正門、「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寶城等組成。過欞星門向東北折,才進入陵園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直到寶城;地宮即位於寶城之下。朱元璋和馬皇后就葬在寶城後的土山獨龍阜下。 明孝陵陵園占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規模據說是明帝陵中最大的,在北京的其他十三明陵都不及它的規模。不過因爲它沒有被挖掘,自然就沒有地宮參觀,所以感覺不到它最大。只是這裏的地宮上方還是一個被磚石圍著的圓形土丘。 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築,是下馬坊,坊額橫刻「諸司馬官員下馬」7個大字,門內有一個高大的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人們稱之為「四方城」;城內石龜趺座上的石碑所馱,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8.78公尺,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歌功頌德而立,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是南京現存最大石碑。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2400公尺。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神道曲折幽深,其中部明孝陵正南300 公尺轉彎處,為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繞過山麓「孫陵崗」,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相傳朱元璋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故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更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麼不是筆直的原因。 抗戰時期,日本軍閥扶植的南京偽政權汪精衛,死後亦曾葬于孫陵崗,抗戰勝利後,汪墳被炸。今在汪墳處面對中山陵有汪精衛的花崗石像,為千古唾棄。崗上建有博愛亭,山上種植各種梅花萬餘株,每年冬末初春,梅花陸續開放。紅蕾碧萼綴滿枝頭,暗香襲人,沁人心脾,踏青賞梅者絡繹不絕,逢節假日更是車水馬龍。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 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餘公尺、寬數十公尺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公尺、高16公尺、進深31公尺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 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公尺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在明孝陵的周圍,還分佈著梅花山、紅樓藝文苑、紫霞湖、顏真卿碑林等著名景點,它們已構成中山陵園內的一個主要風景區。 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石質獨特。唯因兵燹,致地面木構建築物均毀,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石刻磚雕,圖案清晰,技藝高超,仍顯總體恢宏佈局。 特別是尚未發掘的明太祖及馬皇后墓室,在數百年「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等民間傳說(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為了防止後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使人難辨真偽)、裨史雜記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親自選點,在鐘山之陽督造營建規模宏大的明孝陵,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鐘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佈局。資料記載鐘山之陰共葬十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 南京明孝陵這座江南最大的帝王陵,在地球上沉默了600年。最近明孝陵同列明清皇陵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它瞭解更多,謎題卻也更多。製作孝陵神道上的石象,需要的是重達80噸的整塊石料,這樣的石料是怎麼運輸的?孝陵陵宮後神秘的「地下通道」中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歷史?與明孝陵相伴的「明代第十九座帝陵」—「明東陵」還有多少謎底尚待考證?明孝陵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歷史的洗禮,時間的流逝,遺留下來的建築僅僅是原先很少的一部分,部分重建的規模也縮小了太多太多。即便如此,依然可以感覺到皇權的尊嚴與至上,高高的牆體,精細的石雕,帝王的尊貴表露無餘。有些城磚是刻有製造工匠姓名的,其目的僅僅是為了保證品質,加以監控;而不是為了建造者功垂百世。 從歷史文獻上可以看到,朱元璋奇醜無比,由於是皇帝,據說他的陵墓內還有46個娉妃、至少20多個臣子陪葬;實在是奢侈極點!陵墓完成後嫌山無生氣,便放養了一千多頭帶「免死金牌」的羚羊,這些珍貴的羊,傳宗接代過了六百多年,到了抗戰時期,卻都死于日本鬼子的槍下。 時至今日,陵墓建築上紅紅的塗料已是斑駁淋漓,耀眼的黃色亦色彩黯然,但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默默的矗立在那裏,永遠! 明孝陵景點人不多,古木參天,少了一份旅遊景點的喧鬧,很不錯。 更多相片請點閱(江蘇南京世界遺產明孝陵) 背景音樂-治世民為天-大明王朝主題曲
明孝陵孝陵殿
明孝陵孝陵殿
明孝陵方城
孝陵太祖朱元璋墓
明孝陵天池
明孝陵後山景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