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6/04 08:31:34瀏覽2736|回應0|推薦7 | |
重樓層石慈壽塔 慈壽塔下法海洞 白龍洞旁白蛇傳浮雕 金山寺白龍洞 重樓枕層層石 金山寺後山景區 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有一天然洞穴就是「法海洞」,又名「裴公洞」,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對法海和尚進行了猛烈抨擊,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不過在歷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 法海姓裴,人稱裴頭陀,河東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為富貴榮華不如出家好,因而決心送子出家為僧。裴頭陀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煉。 後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岩洞,住在洞裏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後,最大願望是要修復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廟宇之用,並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場聽說蔡中郎」,陸遊的嘆惜正好解析歷史和民間對法海的評價。其實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埋沒本來面目,「享受」世人垢罵「待遇」的遠不止法海一人;《琵琶記》中的蔡伯喈,《秦香蓮》中的陳世美,《釵頭鳳》中的趙士程……….。好在金山寺佛法無邊,面對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罵由人;但須施捨往洞裏擲錢,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章法,只要有錢,自可修廟,善哉,善哉! 相傳法海死後,他的徒子法孫把他的肉體裝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後來肉身壞了,又塑了一個石像,石像面目慈祥,端坐在洞內,全然不像聽了無數次《白蛇傳》內那個兇惡、冷酷、強壯,令人厭惡的法海和尚。宋朝張商英來此遊覽,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詩:「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寺僧將這首詩做成楹聯,掛在洞門兩邊。 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於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跡。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銜,誠雄觀也。遂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年)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這裏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據傳康熙在執筆就書時,「江天一」前三個字一氣呵成,而第四個字「覽」字筆劃多,一時竟想不起來。卻又不肯「不恥下問」,只是嘴中念著「江天一覽」四字,無從落筆。周圍大臣侍從一見此情,知道皇上遇到難題,但又不敢直截了當上前提示,雖則一字好提,卻怕招來欺君殺頭之罪。正在為難之際,有一大臣計上心來,下跪在皇帝面前說了一聲「臣今見駕」。康熙一聽「臣今見」,恍然大悟,隨筆寫出覽字。由於康熙愣了許久才勉強寫了「覽」字,所以這一字顯得特別細小。 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有「白龍洞」。據宋朝的《高僧傳》記載,此洞內原有白蟒,常常吐出毒氣,人遇則亡。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裏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歸海而去,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現在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公尺許。 據民間傳說,此洞與《白蛇傳》「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從這裏能一直通到杭州西湖斷橋。白娘子、小青青呼東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爭,救自已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在寺內,聞外面戰鼓震響,看到娘子帶身孕力戰,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妻子在西湖斷橋相會。實際情況是這個洞有一條石縫,一人可進去達數丈深,再往前進洞即變小,人不能進去,至於白蛇進去是否通到杭州,就看個人的想像能力了? 除了法海洞、白龍洞外,金山還有朝陽洞和仙人洞,並稱「四大名洞」。白龍洞前有座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城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壞,於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誰要再看玉帶,去看橋就行了。玉帶橋長十六公尺,橋下綠波蕩漾,清澈見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的西邊是「塔影湖」,湖的西邊是「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又名「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當時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 中泠泉上岸後曾一度迷失,後來於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疊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春寫記立碑建亭。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地四十畝,開塘種植荷菱,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柳荷相映,十分秀麗。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于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鍋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是南宋詩人陸遊對第一泉的描述。文天祥也有詩寫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如今,因江灘擴大,中冷泉已與陸地相連,只是泉池太大,給人以不潔之感。 泉源是一個漢白玉欄杆圍成的方池子,紋絲不動的水面上飄著幾片樹葉,像一池死水;池中央偶而會微瀾了一下,冒出了一串水泡。眾多遊人聽導遊遊介紹,腳蹬地面,水面會起氣泡,可證明確是泉水;於是很多人趴在欄杆上等著看冒泡,不時還腳蹬地面………。大老遠跑來看這個冒泡!覺得自己也有點傻得冒泡! 不過好歹了卻一樁心事,以前曾到過無錫的「天下第二泉」,蘇州的「天下第三泉」,揚州的「天下第五泉」,杭州的虎跑泉等諸多名泉;鎮江金山這口號稱是「天下第一泉」,卻讓人有些失望,遠不若上述各地名泉之清澈。就單與濟南同樣號稱「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相較,何者第一?因未品味難以分辨,但就景觀言,中冷泉是萬萬不能與趵突泉相較。 來此遊客好像對此泉水皆沒多大的感情,倒是池南的一座八角亭,有很多遊客聚集,小亭雙層立柱,直徑七公尺,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 旁邊新築的芙蓉樓更吸引大批茶客,「芙蓉樓」位於池北,臨著塔影湖,與金山互爲對景,是欣賞金山全景及遊客品茗的最佳處。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芙蓉樓」是東晉時期創建,近年重建,江澤民題匾。因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而蜚聲在外。詩是好詩,景是好景,樓,卻不是原來詩中的那個樓了!如此將古蹟整舊如新,實在不能讓人產生王昌齡賦詩那時的意境………!? 查閱資料時得知金山與芙蓉樓本有一曲折小橋相通,後不知甚麼原因竟被拆去,讓人不得不坐快艇過湖,來回六元。 更多相片請點閱(江蘇鎮江金山寺) 背景音樂-滿文君-愛在人間-白蛇傳片頭曲 金山寺塔影湖畔芙蓉樓 從芙蓉樓隔塔影湖眺望金山寺 塔影湖仿西湖三塔 金山寺芙蓉樓 金山寺天下第一泉 金山寺江天一覽亭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