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9 23:10:47瀏覽1906|回應2|推薦16 | |
我們坐在永康街那家畫廊的時候,正值黃昏,天慢慢暗下來,外面走過的人正絡繹地多起來,總是有畫廊老闆認識的朋友,搖搖手或駐足打個招呼。畫廊位置在街角,落地的玻璃窗看過出去,正好看街上風景。路人走過,看裏邊,大概也是風景。對面叫做“大隱”的小飯店的年輕服務生端着大盤子把菜送過來,我們就坐在榻榻米上吃東西。風雅一點的事是坐在這裡喝茶,老闆大概在平時也總是以茶待客;現在雖是吃飯,有魚有肉,但幸好也有筍,所以自己可以強詞奪理,說這應該不算大俗之事,況且正在展覽中的畫上的幾隻鳥也沒有抱怨的意思。也是,這樣不拘小節才有趣。出入對面小飯店的人,老闆大多數認得,對照那裏靜靜出出進進的一番熱鬧,我們這邊玻璃窗後,幾盞燈下的光景更像浮生裏偷來的一點閑情,不過,這樣虎視眈眈看着外面,也有偷窺的嫌疑吧,但反正不在暗處,看得正大光明,不亦樂乎,漸漸覺得很歡喜。
餐畢,在左近的古董店轉了一圈,說是逛,更像此老闆跟彼老闆串門閒話,我們隨行看熱鬧,每家店的老闆都泡了茶,並且都是喝了不會影響晚間睡眠的老茶—這樣著重強調是因爲我在晚上一般不能飲茶,會失眠,但結果到後來老茶也沒用,還是很晚還醒着,不過反正離開永康街的時候,已經遠遠超過午夜,也不妨礙。我在一家賣老東西的舊物店買了兩隻葫蘆,但一轉身,去另一家“老闆很有性格地堅持非要說得出想看什麽才可以把寶貝搬出來展示的陳列奉行簡約所以深具格調的古董店”觀摩,然後折回來時,先前的古物店已經收市關門,畫廊老闆解釋是因爲做成了葫蘆生意,本又奉行小本經營的理念,所以心滿意足收市休息去也。我們於是深表敬佩與羡慕。這樣在小街上穿行,很有點雞犬相聞,鄰里相好的味道。我走一走,想起紐約的村子來,格林威治村的小街,小店,前工業文明的溫馨和腳踏實地。 再晚點,依舊在永康街,在一家Café,跟另外幾個舊相識或新認識的朋友閑坐聊天。,在座的都團團坐在某種味感很好的氛圍裏,不特別聊什麽,隨心所欲地開口,即使要發呆也沒有問題。咖啡館的墻上似乎鑲着大幅色彩鮮豔,愉快又憂傷的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吧。因爲有許多藝文人士在這區出沒,後來跟那個朋友說,我想到某個時代的左岸來,她使勁點頭。有情趣相投的朋友,也有容納這些人高談淺酌的地方,如果恰逢文藝的時代當然更好,如若不是,有這樣的地方也算是安慰。
後來離開臺北,我跟每個人說永康街很不錯。 永康街這樣的地方讓人喜歡大概是因爲很有”人文之氣”的緣故,不似穿過大都市的商場,即使周圍琳琅滿目,但是在那樣的物質的環境裏,很難與周遭有心念的交流。 缺乏這樣的交流,生活漸漸變得公式化,各種理想便留於成了物質的欲念,左看右看四面都是玻璃的大廈,多少有點乏味。但是現代都市裏,玻璃大廈越來越多,倒是很想念小街小巷,有一種風致,是我們這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所不能另行創造給予的。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