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3/f_10317053_1.jpg)
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伴你成長》的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伴你成長》續集的「自序」,仍然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自序
伴你一路走來,唯「修身」一途別無他路;
成長尚待延續,盼「因果」二字謹記在心。
孩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每一種價值觀都可搬上檯面,自由宣說,如同熱鬧喧嘩的遊樂園中,每一樣設施正裝扮出最討喜的面容,努力招喚著每一個路過的遊客,面對如此紛擾多變的人世,什麼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抉擇?
還記得第一次撰寫《伴你成長》前的戰戰兢兢,以及完稿後的歡喜心情,不覺已過了六、七寒暑,多年來不揣鄙陋,敢堅持寫下去的動力,無非是相信一句話 ── 「孩子的心是春天的泥土,種什麼就結什麼!」也許作品不是那麼亮麗動人,卻渴望能在孩子肥沃的心田裡滋生發芽,期待群聚無數仁厚善良的心念,能結出讓世界更美麗的花,不管鋪陳多少的故事,引述多少警語,無非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可別忘記。
曾經在一次熱鬧隆重的豐年祭典中,主祭者要每戶人家捐出一壺酒,倒在一個大桶子裡,等祭祀完後與大家一起共享。只看到每一戶都慎重其事地倒下家中最好的佳釀,很快地就集滿了一大桶,在慶典接近尾聲時,大家興高采烈地拔掉木塞,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拿杯子去盛了滿滿的一杯酒,當大夥兒一飲而盡時,哇!怎麼清清如水呢?原來人人都以為在那麼多酒中,自己的一壺清水一定不會被察覺,沒想到再怎麼取巧,仍逃不過「自作自受」的循環天理。所以人人可以有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但別忘了先要給別人美好的感受,就像在寒冷的冬夜裡,想要得到溫暖,就得先往火爐裡添加柴火一般,暖暖的感覺才會四處洋溢,因為學會付出才會有收穫啊!
其實宇宙人生說穿了不外「因果」二字,看得透想得通的就能歡喜自在,無入而不自得。我們的痛苦常來自無知妄作所種的因,我們的煩惱也只是認不清果從何來而已,所以想要擁有智慧圓滿的人生,就從修身做起吧!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句說出口的話;甚至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幸福磚、快樂泥,它正一點一滴構築希望的城堡,而我們就是這個偉大城堡的主人。
從下筆的第一篇「真正的長大」,一直到「不恥問」畫下休止符為止,多年來這個單元一直不忘在「儒家盡本分、待人厚的忠恕之心」上多所著墨,更沒忘了極力彰顯「佛法中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因為有了儒佛的薰染奠基,我們的未來才有光明的願景可期,畢竟種下良善的種子才能期待有美好的收成呀!
《晚晴集》中收錄飛錫法師的智慧法語:「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真是我們修身的一帖良藥。唯有認清病從何來、塵染何處,再從根本下手,才能還原健康光明的真面目。《伴你成長》中的每一個德目,期盼能幫助孩子拂去心中的塵土,點亮胸中智慧明燈,進一步懂得持戒修德,老老實實克盡自己的本分,那麼精采的成長是可預期的,在此致上個人深深的祝福之意!
感謝所有為此書奉獻心力的老師、學長們,願將閱讀此書的喜悅與增長,化為朵朵清淨芬芳的妙蓮,一同莊嚴我們的故鄉 ── 一心嚮往的極樂淨土。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三月陳文卿謹識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
![](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6/f_10317056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