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伴你成長》— 不奢侈
2015/04/06 11:36:48瀏覽150|回應0|推薦7

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其中這篇「不奢侈」,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不奢侈

奢侈誇富,既招禍又作賤
布衣蔬食,化污俗成聖賢。


孩子們:

多年前,有一則報導特別引人關注:某國小放學時刻,幾個小朋友聚在校門口等家長接送。

甲生神氣的說:「爸爸每天都開著汽車來接我,好舒服哦!一點也不擔心日曬雨淋!」

乙生聽了也不甘示弱:「那有什麼了不起,我爸爸開的可是進口大轎車,上面還有司機呢!」

丙生哼了一聲,抬了抬下巴說:「別說了,我爸爸是大公司的老闆,每天都給我好多零用錢,花都花不完,臺灣各地有好幾棟別墅,放假了,我們都會去那兒玩呢!」

這一席話,說得一群人目瞪口呆,羡慕不已,而一直躲在人後,悶不吭聲的丁生,低著頭默默離開,因為他的爸爸正騎著摩托車,迎面而來…。

在現場,大家根本忽視了丁生的存在,可是,短短的對話中,卻可能造成他一輩子很大的傷害。如果我們是以金錢,靠排場來論定一個人的價值,是不是很不公平?而人們用享受、奢靡的心態,炫耀自己的財富,讓物慾毫無節制地氾濫,萬一有一天潰了堤,無情的溪水四處奔竄,其所引發的禍害,恐不是區區人力所能負擔。

奢侈的惡習,並不是一朝一夕帶來,剛開始,它可能只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如果能及時去除,後果或許就不會那麼嚴重。從前,在一個小鎮上,有個賣花布的年輕人,每天背著些布挨家挨戶叫賣,由於他肯吃苦,作買賣又老實,因此生意還不壞,除了養家活口,慢慢地也有了些餘錢,辛苦幾年後,總算開起了一家布莊。

鎮上的人都知道他是白手起家,非常佩服他努力勤儉的工作態度,家長教訓晚輩時,常拿這老闆做榜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布莊生意愈做愈大,愈來愈好,生活也愈來愈富足。

有一次,老闆出門辦貨,無意中在路上撿到一把象牙筷子。小鎮人家,一輩子用的都是竹枝木筷,哪用過光滑細緻的象牙筷吃飯?回家以後,為了炫耀一下,決定辦一桌酒席,打算請鎮上幾位名流仕紳來開開眼界,可是,酒席剛擺好,老闆一看,皺了皺眉頭,叫人全撤了下去。

原來他看到那些盛菜的粗盤破碗,實在配不上高級的筷子,於是決定延期請客,自己動身到大都市,訂做了全新的銀盤,銀碟子,等到安置妥善,卻又發現那套老舊的桌椅,如何和銀檯面相配,只好再一次出門,選了一套很華麗的桌椅回家擺。

照理說,這樣該滿意了,可惜屋裡的布置、陳設不對,又得選購家具,家具安排好了,房子不對,又雇工粉刷牆壁,裝潢門窗。屋子漂亮了,又得拿大堆的鈔票叫花匠植花補草,弄個花園來欣賞。布莊老闆所有的時間,不花在布行買賣上,倒全為了請客一事而奔忙,不到兩年,布店便乏人問津,倒閉了,他的家產也花個精光,為了一把象牙筷子,不但請客的計畫始終沒實現,還賠上了一家子的安全與幸福,小小奢侈,大大災害啊!怎能不防?

奢靡的歪風,人們競相誇耀爭逐,卻忽略了危險的手已悄悄地伸進了衣袖。所謂「錢不露白」,一擲千金,面色不改,固然有一時的意氣風發,卻也間接地告訴歹徒自己就是隻可口的肥羊,在金錢的誘惑下,自然就是下手的最好對象,輕則花錢消災,重則身家性命不保,甚至累及親友家人,豈不是禍福自召嗎?聰明的人,絕不做這等傻事。

其次,隨意散財,以驕奢淫逸為樂,正顯現個人內在之不足,心靈無所依靠,只得以這種膚淺、現實的方式來逃避,或者為博取眾人的掌聲及目光而不得不為之,這是十分可憐、可悲的。有內涵的人,絕不以金錢做裝飾,因為,「今日以利結交,明日必因利背棄」,身外的錢財,永遠提升不了個人的實力,我們應該從心做起,讀書修學,勤習才藝,好好扶植心中一池蓮花,當蓮香四溢,誰不歡喜踴躍,千里而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財富名利,自有命定,德學涵養,操之在己。我們不必羨慕別人腳下的喬丹鞋,更不必因別人一身的名牌而自慚形穢。布衣蔬食,儉約自持,本是成聖希賢必定堅持之崗位,如果我們能抗拒得了這股驕奢逆風,胸懷自會有另一番新境界的,孩子們,你願不願意試試? 

(明倫月刊302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oyoman&aid=2203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