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3/f_10317053_1.jpg)
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其中這篇「仁慈」,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仁慈
仁愛心,慈悲心,心心為眾,福如泉湧。
殘害人,刻薄人,人人驚恐,禍必速來。
孩子們:
你一定會唱「沙彌救蟻」這首歌:
「一個小和尚,壽命剩七天,
路見螞蟻洞,要被雨水淹,
脫衣包沙土,築了一道堰,
救了千萬命,增壽一百年。」
唱著,唱著,是不是有一股悲憫的意念,慢慢自心田裡湧出呢?對了,這就是惻隱之心。我們胸中最光明的仁慈心腸。
看著那麼多小螞蟻,正在生死邊緣間痛苦地掙扎,雖然牠們只是那樣微弱的身軀,任誰也不會坐視不理,見死不救的。小沙彌將這一念善心,化為具體的救援行動,不僅解救了千萬蒼生於水火之中,也為他即將枯竭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源頭,這個事例,再一次證明「因果不爽」的真實性。
生命的珍貴,從不因形體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貴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鑑,贊天地之化育,成就上天好生之德,如甘露時雨,滋潤萬物,長養一切生機,果能以此真心愛護生命,必可諸事吉祥,福澤綿長。
江蘇京口這個地方,有一位姓范的先生,他的妻子染患肺癆,病情相當嚴重,已瀕臨死亡的關頭。有一醫生指示他用麻雀百頭製藥服用,且在二十一日內將雀腦全部吃完,癆病自會痊癒,但不可少服一隻。范先生因救妻心切,明知不妥,也只得照辦,買了活雀百隻,囚在鳥籠內,置於中庭,準備醫治愛妻之病。
不料,其妻聞此事情,不喜反瞋道:「以我一命,卻要殘殺鳥雀百隻,我寧願死,也決不忍殺害。」於是堅持開籠放生,當這百隻雀兒振翅高飛,臨空翱翔之際,范先生的心中,可真是百味雜陳,既喜且憂!
誰知過不久,奇蹟似的,嚴重的癆病卻不知不覺地痊愈了,更令人欣喜的,是久未得子的范妻竟懷孕生男,兒子兩臂上各有黑斑,形狀如雀,見聞者莫不嘖嘖稱奇,暗道:果真「仁賢致福」啊!由此可知,一念仁慈,放生百鳥,結果不但轉重病得康復,且獲麟兒,真是雙喜臨門。
可惜的是,有些人埋沒了仁慈心,任意虐殺生靈,對人刻薄寡恩,還常常沾沾自喜,以為享樂至極,佔了不少便宜,殊不知福報用盡,惡果現前時,那可真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大將叫鄧艾,有一次帶兵攻打涪陵時,正巧看見一隻母鳥正在餵雛鳥,他一時興起,便拿出箭來射,箭剛射出時,母鳥嚇得避開了,但因雛鳥尚在巢裡,所以沒有飛離太遠,以致很快就被第二支箭射中。母鳥中箭後,仍然忍痛帶著箭餵其雛鳥,之後還多啣了一些食物放在巢旁,教雛鳥自行取食後,才哀鳴氣絕而死,雛鳥見了,也悲傷地啁啾啼叫,哀哀不已。
鄧艾看見了這情景,非常後悔的說:「我這樣做實在是一點人性也沒有,以後一定會遭天譴而不久人世。」果然,稍後因為魏國內部的權力鬥爭,鄧艾遭人陷害,差點就被砍頭。如是因,如是果,離人骨肉,奪人性命者,又怎會有好下場呢!
孩子們,仁慈心是溫熱的,尤其在寒天凍地中,更見一絲生機隱然乍現,生生不息。殘刻心卻是冰冷的,縱使彩霞滿天,也激不起半點熱情。「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與其無止盡地怨尤,倒不如捧出慈悲胸懷,伸出愛的雙手,搭蓋起一座橋樑,引渡芸芸眾生走向平安、喜樂的生活,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雖無心求福,福亦不遠矣!
(明倫刊300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
![](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6/f_10317056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