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8/15 23:10:54瀏覽1425|回應8|推薦100 | |
我在台北西門町電影街附近長大從小就愛看電影,各國電影來者不拒.但是每次看完台灣或香港的電影都感嘆「國片」(記憶裡的名詞,國語片的意思)為什麼它們不能與外語片相比,非常期待有一天它們也會有國際水準的產品. 那時候常讀兩本電影雜誌,一本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發行的《南國電影》,和另一本是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發行的《國際電影》.有一期的《國際電影》刊登了《星星月亮太陽》(1961年)的廣告,並說「國片從此起飛了」(這是本文標題的由來),因為期望高看後反而特別失望.兩年後《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年)在台灣轟動一時,主角凌波來台北市訪問時還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但是一般歌舞劇電影只是舞台劇搬上銀幕,不是我的菜(1972年的美國片《Cabaret》(酒店)是例外). 1964年《蚵女》佔地主之利得了第二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影片獎(早期的亞洲影展實行的是分贓制度),首映之日戲院外人山人海,彷彿「國片」真正的起飛了.走出戲院我才瞭解為什麼當時警察廣播電台的余光(註一)說《蚵女》的最佳影片獎是「本屆影展最噁心的獎」.那年代台灣政府鼓勵所謂的「健康寫實」電影,《蚵女》和《養鴨人家》(1965年)可算是這類電影的代表.電影一旦付與使命就變成「宣傳品」而不再是藝術了,何況那些「健康寫實」電影非常的不寫實. 1967年一位剛從義大利學電影回國的導演拍了《第六個夢》,少有的喝過洋水的導演,影迷們自然期待甚高.我卻只記得其中一景的鏡頭運用(tracking shot,不知道中文是什麼)和我之前一年看的《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1965年)裡的一景非常相像,tracking shot是基本招術,但是那兩景幾乎一模一樣,應該只是巧合,只是我從未在「國片」裡看過這樣的運用,所以對這件事印象深刻. 幾年後我在成功嶺的操場上看了大獲好評的《 揚子江風雲》(1969年),主角李麗華在戲裡罵了幾句粗話以示「寫實」,但是真實故事裡主事者借刀殺人讓暴民將主人翁王凡殺了,在電影裡卻慈悲為懷的救了他一命,電影為了戲劇效果而更改故事是正常,但是這個更改只是為了表現主事者的寬懷,顯得特別的虛假. 1970年代又有幾部可號稱「國片」將起飛的的電影.第一部是《秋決》(1972年),但是除了片頭解說「秋決」這個名詞那一段較有意思外其它我全無記憶.同年還有大名鼎鼎的《精武門》,賣點是民族正氣和李小龍的功夫,李小龍的功夫倒是讓人嘆為觀止,據說拍攝李小龍的動作鏡頭時需要用快鏡頭否則拍不全.但是光靠民族正氣和李小龍不足以使它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品.我印象深刻倒是片尾模仿美國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年)的最後一幕,因是模仿使我無法感受它應有的悲壯詩意,順便提一下,1999年的美國片《bowfinger》還諷刺了一下這類的模仿.第三部是1974年的《大摩天嶺》,電影廣告號稱戰爭場面可比美好萊塢電影,我在戲院裡想到那廣告詞差點笑破肚皮. 陸戰隊服役時在師部中山堂看了許多當年盛行的「二秦二林」(註二)的電影.這些電影的主要演員相同不在話下,故事幾乎一樣(註三),也都有略帶詩意的類似片名,常常開演後才發現是已看過的電影.那些電影的男主角大都是陸廣浩配的音,女主角則由李芷麟配音,兩位都是字正腔圓的名電視演員.有一次林鳳嬌和李芷麟同時出場,只好請第三者替李芷麟配音,聽來怪怪的.秦漢有一次得了最佳男主角獎,陸廣浩卻什麼也沒有.聲音是演技的一個重要部份,卻沒有人覺得奇怪,這是那時「國片」的一個異象. 1975年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頒給《俠女》最佳特技獎,雖然只是特技獎當時在台灣卻是件驚天動地的事,我非武俠片迷也覺得有共襄盛舉的必要,看完後卻有點失望,後來得知當年出資人強迫導演胡金銓拍成兩集以增加票房收入,我看的是兩集合成的得獎影片所以顯得鬆散(分兩集看可能更糟).不過其中的「竹林之戰」堪稱經典,據說李安在《臥虎藏龍》裡安排的竹林之戰就是向胡金銓致敬.我因《俠女》而看了重新發行的《龍門客棧》(1967年),雖是難得的好電影卻讓我加倍的感嘆,因為5年已過而台港電影並沒有起飛. 來美國初期哥哥常常邀我到中國城看台灣來的電影,有一次我抱怨這些電影的品質實在太差了,他說「我不是為了這個來看的!」原來他來美國多年沒有回過台灣,看著些電影只是為了紓解思鄉之情,從此以後他大慨自己一個人不想跑遠路就不看了,這件事讓我有點愧疚.幾年後VCR流行起來,他每星期抱一堆錄影帶回家過癮,他知道我不會有興趣,所以從不借我看.但是有一天我去他家時他興奮的拿了一盒錄影帶給我,說你應該看看這個,那是電影《光陰的故事》(1982年,註四).這個電影是我第一次看到能稱為「寫實」的「國片」,其中一段非常貼切的描寫1950-1960年代台灣都市中產階級的日常家庭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它的另個特點是適當的選角,一反以前的完全不管劇情需要只求英俊美貌的常規. 《光陰的故事》之後有許許多多更好的電影,但是它在我心中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從此之後國語,普通話,台語,粵語等等的電影逐漸的有了國際水準,我真正感覺到「國片」起飛了. 註一:不是詩人余光中,余光是西洋流行歌曲廣播節目《青春之歌》的主持人.我因欽佩他這個大膽的新聞報導而開始收聽他的節目. 註二:秦漢,秦祥林,林青霞,林鳳嬌 註三:所謂的「三廳」電影,三廳是客廳,餐廳和咖啡廳,請讀者顧名思義. 註四:由當時新銳導演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分四段拍攝. 附記:二十幾年間其實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電影,我只挑當時感觸較深當代表.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