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運動選手的心理素質問題不小
2011/07/06 14:43:11瀏覽1567|回應0|推薦15

桃園高中 莊義得

廣泛性地觀賞運動節目,可以說是我休閒嗜好之一,以一個喜歡心理學的人來說,看了那麼多國內外的運動選手表現,普遍性對國內外運動選手的心理素質差異,是很有感慨和反思的!

前一陣子郭泓志的焦慮症問題,讓國人們頗為擔心,事實上,媒體也舉出大聯盟不乏此種心理問題;簡單而言,運動選手如果沒有遇到瓶頸、沒有壓力,就不是運動選手了!凡運動競賽,就一定會有很大的壓力,只是我很好奇:是不是台灣選手特別有心理素質的問題呢?

大家應該記得蘇麗文的奮戰精神吧!事實上,蘇麗文自己曾親身告白她比賽時的「患得患失」很嚴重,越是大型比賽越容易被逆轉!其實,這也是很多台灣運動選手的問題:心理素質不夠穩定!王建民在巔峰的時候,因為媒體的報導和自我的期許,也明顯的影響到他的表現!

越是國際的大型賽事,我們的選手越容易失常,WHY?

最根本問題在:運動選手要懂得「享受運動的快感」,運動本身是一種自我實現快感的追求,如果把心力一直放在獎牌,一直注意國人對你的期許,那壓力不大才怪!所以,選手的培訓和參賽過程,要不斷強化個人享受運動的感覺,去享受體能的顛峰經驗,而追求獎牌目標只是其次的目標!所以,比賽過程中,運動選手不應接受大多媒體的刺激,尤其台灣的選手很容易背負「國家榮辱」的使命,動不動就是「台灣之光」,國家興衰都要靠他一般,對「享受運動」而言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是「壓力抒解」的問題,從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來看,人是無法排除壓力的,再怎麼神經大條的運動選選手,也是難免會有壓力調適的問題;這是一個頗為專業的問題,大家不妨參考這篇:「運動選手的壓力調適」http://www.wretch.cc/blog/mentalskills/21242482。簡而言之,從生理回饋的機制來看,運動選手平日就應有自己慣用的「個人化」抒壓方式,畢竟想法是一回事,作法上還要有更明確的抒壓步驟!例如,「靜坐」或「瑜珈」應該都是不錯的生理放鬆和回饋機制。建議從平日訓練到比賽階段,要有明確的抒壓SOP(標準操作程序),讓選手有一個明確的安全感。

最後,是比賽的「信心」的問題。信心植基於「信念」,信念植基於明確的目標,目標更要建立在階段性詳細的步驟!詳細的步驟就是當下的焦點!環環相扣的步驟,目的是讓運動選手明確知道:「當下我要做什麼」,注意的是當下,不是預想明天如何?後天如何?得獎如何?國人如何?沒完沒了的擔心和雜念,「想太多」一定會影響當下的表現!也會失去信心的焦點。

其實,有很多專業的運動心理學家可以幫助運動選手,當遇到瓶頸時,選手一定要勇於求助心理學家,否則面對的關鍵一旦錯過了,信心就很容易埋下陰影,累積一段時間就會爆發!

寄望我們的運動選手們,可以摒除不當的心理壓力,好好享受運動的快感,明確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如此,得獎與否?也就不那麼有壓力了!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5398621